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种常见职务犯罪原因

几种常见职务犯罪原因

几种常见职务犯罪原因【摘要】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处以行政处罚的犯罪,包括《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

一、财会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1、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管不严。

从查处的财会人员职务犯罪情况来看,很多发案单位的财务制度杂乱无章,管理混乱。

有的发案单位尽管制定了详细的财务制度,但形同虚设,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未严格进行财会检查、稽核,使财会人员犯罪如“探囊取物”,即使出现了财会人员职务犯罪也不能及时发现。

此外,还有许多单位领导对下属财会人员失去监管,从办理的多起财会人员职务犯罪案来看,很多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会人员职务犯罪起初并不知情,有的还颇感意外,至使这些财会人员职务犯罪愈演愈烈。

2、新《会计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不够。

从开始实施的新《会计法》对会计职业、会计工作和会计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法律要求,对会计管理设计了详尽的制度规则,对违反后的责任也作了严格的规定,但《会计法》的贯彻落实并不尽如人意,宣传不到位,不仅不少单位的直接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不了解、不熟悉条文的规定,就连一些会计人员也不甚了解或未深入学习,执行也不到位,一些单位法律意识淡薄,对《会计法》的落实监督检查不力,对内部出现的一些违反《会计法》的事件也未严格进行处罚,有的单位出于种种原因甚至在发现犯罪后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隐瞒犯罪事实,使财会人员职务犯罪得不到及时的查处。

3、某些财会人员多因虚荣心和攀比思想的影响。

财会人员每天都在与钱打交道,由于受社会上腐朽思想、拜金主义的影响,心理上不平衡,盲目攀比,思想观念出现偏差。

4、财会人员犯罪普遍存有侥幸心理。

财会人员职务犯罪人员大多认为自己在财会方面有专业知识,并且作案手段隐蔽,只要把帐薄冲平,不会查出什么问题,从而产生一定的侥幸心理,并且认为即使被发现,查处起来也有相当的难度。

如某信用社会计科会计员刘某,利用负责微机记帐的职务便利,采取将记帐后的传票、支票手扔掉,在微机上不打印利息、修改余额等手段,私自挪用25万元公款给朋友使用。

最终使自己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一)罪名相对集中。

主要集中在贪污、挪用、侵占集体资金上,犯罪对象主要包括镇村企业承包费、土地租赁费、征地拆迁补偿费、集体企业资金、山林承包款、移民资金、救灾扶贫资金、社保资金等。

(二)犯罪主体绝大部分是村级基层干部。

如村民委员会主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会计等。

如某市水南镇南桥村党支部书记谢某某、村委会主任黄某某、村委会副主任刘某某、村会计黄某某等4人,在为私营企业主黄某某代为办理征地过程中共同贪污3万元案,就是典型案例。

(三)共同犯罪突出,犯罪金额越来越大。

在查处的村级干部职务犯罪中,多数都是共同犯罪,某市检察院2005至2006年查处的这类犯罪都是共同犯罪,且金额越来越大,特别是市区近郊农村,表现尤为突出。

如某市一村委会5名成员共同侵吞征地补偿款93万元案。

(四)犯罪的手段简单原始,直接性较强。

贪污手段主要有“白条子”出账、收入不入账、重复支出、虚列支出等;受贿多是权钱交易,以收好处费为主;挪用资金则是明目张胆将款项直接拿出。

由于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账目不清加上监督不力,这类犯罪虽然易查处但不易暴露。

(五)因土地征用、转让、出租引发的案件呈上升趋势。

近几年由于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和公路建设的需要,国家征用农村土地多,农村基层干部掌握、经手的资金量明显增大,给其犯罪以可乘之机。

(六)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

某市检察机关2005年1月到2006年2月共立案查办各类职务犯罪案件658件811人,其中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犯罪案件100件147人,分别占总件数和总人数的15.2%和18%,而前几年这类案件所占的比例均在5%以下。

某市检察院前几年每年一般立案查处此类案件只有1件,而2005年1月至2006年3月就查处了6件11人,上升比例大。

三、看守所内发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1、个别民警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个别民警由于不注重学习,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视公权为私权,把商品交换原则用于所担负的职责中,从事了一些与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背道而驰的活动。

有的作风涣散,思想堕落,道德沦丧;有的执法不严,执法犯法;有的唯利是图,贪赃枉法;极个别的甚至与在押人员打成一片,不分你我被拉下水。

少数犯罪嫌疑人、罪犯的亲属为了使其能够在生活上得到照顾,或是在劳动岗位上的分配,日常奖罚考核,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环节得到关照,取得好处,他们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关系靠近监管民警,请吃喝,拉关系,走人情,甚至不惜用重金、美色等手段贿赂诱惑监管民警。

一些监管民警经受不住诱惑逐渐放松了警惕,由最初的接受吃请,为人行使些方便,到后来的被金钱和肉弹虏获,对罪犯及其家属言听计从,有托必办,有求必应;有的胆大妄为,“老子天下第一”,向在押人员要吃要喝,视为天经地义,至最后不惜徇私枉法,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少数监管民警素质偏低,法律意识不强。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监管人员是在门槛较低的情况下进入警察队伍的,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政治素质、思想觉悟、政策水平、业务素质不高。

有的身为执法者却无法制观念,不懂法、不知法,不依法办事,管理方法简单粗暴,打骂、体罚服刑人员习以为常,张口即骂,举手便打,视为管理方法;有的工作责任心不强,防范意识差,不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造成各类责任事故和改造事故的发生。

如,我院查办的某看守所所长尹某私放在押人员案。

尹某利用担任一所之长的职务之便,以所谓的对在押人员人性化管理为名,指使监管民警将服刑人员卿某某等5人提前释放,其中最长的提前了111个小时释放,最短的也有7个小时。

尹某身为一所之长,平时不注重学习,我们在对其调查中,问他是否知道什么叫私放在押人员罪时,他还不假思索的回答说不知道,称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看书。

正是因为他忽视了学习,以致于自己在以身试法还浑然不知,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

3、学习不够,对职务犯罪危害性认识不足。

看守所民警因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所限,一般情况下与外界很少联系,加上监管执法工作任务繁重,看守所民警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一般都与自身的监管业务有关。

这种状况,往往导致他们对外界查办职务犯罪的情况不清,对职务犯罪的危害性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以致个别素质不高的民警利用自己管教之便,与在押人员相互勾结,在收受在押人员或其亲属的钱物后,为在押人员通风报信,帮助在押人员窜供;或利用职务之便,伪造在押人员立功等虚假材料,帮助在押人员逃避或减轻法律制裁,从中收受贿赂;或以帮助在押人员得到从轻处罚或为在押人员办理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为由,收受贿赂;或以为在押人员调整监室、关照在押人员为由,向在押人员或其亲属收受或索要贿赂;有的利用职务之便,私自将在押人员提出监室,让其与亲属或其他人会见。

4、工作方式程式化,导致懈怠心理产生,放松了对在押人员的监管。

看守所的监管活动,无论是管教、巡视、值班还是其他工作,都具有程式化,日复一日,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种程式化的工作,很容易使人产生懈怠的心理。

而懈怠心理的产生,必然导致警惕性不高和对监管活动的放松:有的对在押人员相互打闹、争吵,认为是一般的矛盾而不是“牢头狱霸”,制止后有的就不再深究,以致出现“牢头狱霸”导致事故发生;有的当在押人员打闹、争吵时,不及时制止,以致出现事故;有的对进出所人员不自己动手检查而交由留所服刑人员或其他人代为检查,以致危险物品被带入监室;检查监室或因其他事由必须进出监室,不按规定进行;不按照规定要求巡视监室,值班时脱离岗位,等等,进而引发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案件。

5、不严格遵守有关监管法律法规,监管执法方式简单。

一些看守所民警平时不注意对有关监管法律法规及与监管执法有关的规章制度的学习,在工作中也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有的人还抱着“只要不出事,什么方法都可以用”的态度,对监管执法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危险认识不足,以致监管执法方法简单,导致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在监管执法中,有的民警不能扎实工作,对在押人员的谈话教育不深入细致,不认真记录谈话教育情况;不认真分析狱情动态,对在押人员的心理动态不明,对可能存在的危险认识不足;对在押人员之间发生的矛盾不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而用调整监室等简单方法解决;对发现的问题不及时汇报、不及时处理。

四、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件发生的原因教育腐败的蔓延,暴露出教育系统一些单位和部门在教育、管理、监督、制约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经过我们认真调查分析,造成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主客观两种因素:(一)主观因素1、信奉特权思想,刻意追求权利的私有化。

这些人放弃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自我约束,价值观念不断倾斜,把自己凌驾于法律和组织之上,把自己手中的权利看成个人发财谋利的工具,最终陷入犯罪的泥潭。

2、法制观念淡薄,私欲膨胀。

从教育系统腐败分子由“正面教员”变为“反面教员”的思想演变轨迹看,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私欲面前他们忘记了共产党员的根本宗旨,在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下,过度攀比,导致心理严重失衡,不能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和侵蚀,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3、放松政治学习,忽视思想改造,在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人对学习很反感,一听学习两个字就迷糊。

尤其是在校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不读书,不看报,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热衷于吃吃喝喝,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

由于不思进取,放松思想改造,所以,经受不住腐朽思想的诱惑。

(二)客观因素1、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般身居领导岗位的人员大多是从优秀教师中选拔出来的,是教学的内行,而对所处的管理岗位一般较为陌生,有的不懂管理,有的虽懂管理,但疏于管理。

这样,自觉不自觉地被犯罪钻了空子。

2、缺乏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学校内部的监督不到位。

中小学专职行政人员相对较少,多数决定权掌握在校长、副校长手里,特别是一些“一把手”的权威在学校内部犹如“无人之境”,监督只能流于形式,处于失控状态,造成“一把手”一言九鼎,个人说了算,上级监督不到位,同级监督不了,下级监督无效。

加之部分教职员工的监督意识也很薄弱,对学校的某些重大决策及其实施过程,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更加助长了这些领导恶念的蔓延。

二是上级主管部门的纪检监察作用发挥欠缺。

从一些发案单位了解到,教育部门纪检组对学校及“一把手”在收费、财务管理及干部的廉政教育上虽有原则规定,但在基建及其管理等重大问题上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督与制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