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分析[2020年最新]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分析[2020年最新]


这些信息,而漏答答案要点。
( 3)书写不规范,写得多且乱,条理不清,影响得分。
三、教学建议
1.稳扎稳打,夯实基础。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知识,发展基本能力,提升基本素养, 掌握基本方法,一切围绕夯基进行。要坚持全方位复习,要求学生明确基本概念,弄清基本关系, 熟记基本理论,力争做到记准、记牢。此次考试,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还是基础不牢,对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理解不到位。所以需要抓落实,可以学生之间互查,教师检查,督促学生不漏知识点。
构,市场作用,社会信用体系,引进来走出去等,能想到的全写上,让改卷老师自己挑得分点。
( 2)主体使用不当,要求从天津滨海新区的角度答举措,学生把政府、企业、个人该如何做全
答上。
( 3)没有从材料中总结答案的意识,措施类主观题,具体做法材料有体现,学生不会解读、提
取。
第 29 题,考收入分配公平的有关知识,属于课本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得分相对不高。
第 7 题 3.27% 11.41% 3.59% 80.97% D
第 8 题 1.05% 2.26% 3.89% 92.01% D 第 9 题 43.59% 10.21% 39.61% 5.79% C
第 10 题 3.39% 66.71% 3.28% 25.87% B
第 11 题 60.15% 27.54% 2.36% 9.18% A 第 12 题 33.94% 1.49% 63.15% 0.61% C 第 13 题 81.54% 2.89% 9.89% 4.86% A 第 14 题 8.33% 34.80% 34.71% 21.37% C
得分率较低,失分原因主要是: ( 1)审题不认真,答非所问,如何让企业受益答成国家、企业、个
人该怎么做,或以国家为主体,从基本经济制度、宏观调控、转方式调结构、分配制度等,脱离材
料自由发挥。
( 2)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其实很多,
例如“机会不均等,政府权力,企业经营成本经营环境”等等,但是多数考生不能有效而全面把握
平均分(含零 /除零) 4.14/4.83 4.44/4.8
4.29/4.8
4.92/5.52 4.98/5.75
2.答题情况分析 第 26 题要求学生说明经济生活现象的理论依据,考查学生筛选知识、提炼概括能力。从得分情
况看,此题满分 10 分,平均分 4.83 分,得分率较低。从卷面看,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是:
76.41%
第 25 题 68.86% 14.66% 7.94% 7.72% A 68.86% A
68.86%
(二)选择题失分原因分析
1. 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不准确。例如,第
10 题,对国有企业与小微企业的地位、性质理
解不到位,错选 D项。第 11 题效率的含义,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掌握不准确,错选
5. 针对学生答题中简单罗列知识点、几乎完全照抄材料的现象,在评讲时和平时的训练中要对 学生严格要求,要训练学生准确理解题目要求、材料的能力,提高提练材料的能力,追求答案的准
确性,杜绝学生瞢答案的投机心理。
6. 要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关注时政热点的习惯。或者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热点材料供学生课 下阅读思考,或者是在每天上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进行简单分析演讲。提高学生阅读理 解材料、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升做题技巧和得分能力。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政治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的命题意图有三:一是检测进入高三以来必修一的复习效果,尤其是学生对基础知识
的掌握情况,二是考查教师和学生对经济现象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关注情况,三是检测学生阅读
理解材料、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命题特点:知识能力并重,考查覆盖面广,材料新颖,能有效引导下阶段复习方向。整体来看,
2. 课堂教学要遵循三贴近原则,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国企改革、
四个全面、十三五规划等等要引导学生关注并用所学知识分析)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近年来的高考主观性试题中,有相当一部分试题设问的知识范围跨度比较大,这要求考生必须对教 材知识体系有较深刻的认识。
3.通过专项训练,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题型的审题和组织答案能力。例如第
的能力。从卷面看,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是:
( 1)审题不到位,部分学生看到带动相关产业,就想当然答成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或直接答
成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2)提取有效信息和概括材料的能力不足,要么照搬材料,要么就材料说材料,答案缺少理论
支撑,如“有了注册资金,就可以迅速发展,为失业人员创造财富收入”
( 1)基础知识不扎实,分不清价格与供给、价格与需求的关系;试卷中出现使用价值是价值的 基础,价格是价值的基础,通货膨胀时物价会降低等。
( 2)表述不准确,用生活口语代替理论依据。如“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
、“网络消费很方
便,减轻居民额外支出” 。上升到经济理论的能力有待提升。
第 27 题考实施产业集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考查学生阅读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和概括材料
55.34% 60.84%
第 22 题 9.35% 5.82% 22.95% 61.06% D 61.06% D
61.06%
第 23 题 8.17% 0.87% 89.37% 0.80% C 89.37% C
89.37%
第 24 题 4.43% 5.72% 12.62% 76.41% D 76.41% D
D(%)
标准 答案
2.23% 56.48% 29.32% 11.19% B
第 2 题 15.41% 67.35% 5.60% 10.85% B
第 3 题 11.87% 9.56% 73.58% 3.81% C 第 4 题 16.78% 7.56% 68.77% 6.08% C
第 5 题 10.21% 9.32% 6.05% 73.65% D 第 6 题 87.95% 1.78% 4.22% 5.29% A
第 15 题 6.39% 7.82% 12.29% 72.70% D
第 16 题 53.32% 13.40% 27.63% 4.86% A
作答最 百分比
多答案 56.48% B 67.35% B 73.58% C 68.77% C 73.65% D 87.95% A 80.97% D 92.01% D 39.61% A 66.71% B 60.15% A 63.15% C 81.54% A 34.71% B 72.70% D 53.32% A
83.51%
第 18 题 6.47% 56.30% 4.38% 32.07% B 56.30% B
56.30%
第 19 题 24.96% 11.05% 48.03% 15.16% C 48.03% C
48.03%
第 20 题 13.02% 8.43% 55.34% 22.35% C 55.34% C 第 21 题 1.89% 60.84% 2.50% 33.98% B 60.84% B
B 项。第 19 题,
不少考生分不清央企高管的薪金属于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而错选
A 项,记不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基本特征而错选 B。
2. 审题不认真。例如,第 1 题,币重币轻与物价高低的关系当成货币流通量的多寡,错选
C 项。
第 16 题,材料说的是居民新增财产性收入来自于多个渠道,学生想当然的理解为风险不断降低,错
失分原因: ( 1)背书不准确,语言不规范,如“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收入
分配公平是共同富裕的目标” ,“公平有利于增加收入, 完善分配制度” 。两个比重、 两个同步记不准,
张冠李戴。
( 2)审题不细,对观点的认识,不作评价,把认识当成意义回答。
第 30 题,紧扣热点, 考查法治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12 分的题, 均分只有 5.75,
百分比
56.48% 67.35% 73.58% 68.77% 73.65% 87.95% 80.97% 92.01% 43.59% 66.71% 60.15% 63.15% 81.54% 34.80% 72.70% 53.32%
第 17 题 4.74% 5.72% 83.51% 5.25% C 83.51% C
26 题意义类、 28 题措
施类的题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精选相关试题,以专题训练的形式,通过精讲精练,总结出一些带
有规律性的东西,提高学生做此类试题的审题和组织答案的能力。
4. 在试题评讲中,要注重对答案的生成性分析及规范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书写规范,答案编 写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层次化,做到面宽、点全、话精。
前段老师们的教学还是比较扎实的,从成绩可以看出来,平均分
59.61 ,一本线 78 分,二本线 67
分,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具体的试题得失分析可以更加明确地看出来。
一.选择题得分情况及分析
(一选择题得分情况
客观题选项统计分析表(总人数 : 16691 人)
第 1题
A(%)
B(%)
C(%)
选 B 项。
3. 教师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视不够,扩展不到位。复习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时,应对有关
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文件的解读及制造业的地位、
作用有补充; 复习多种所有制经济和企业经营时,
对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的地位作用及国家政策应有补充。
二.主观题得分情况及分析
1.得分情况 题号
26
27
28
29
30
,“吸引知名企业入驻,有
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附加值” ,“有利于河南企业走出去”要么不用材料,全是教材知识想哪写哪。
第 28 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做法材料有体现,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
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