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1.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8个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教学重点:读好小乌和青蛙的对话;。

教学难点:体会故事的寓意,明白“坐井观天”的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包括课文插图、动画、微课等);青蛙、小鸟的贴图。

教学过程:一、儿歌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儿歌,让我们一起拍手读。

2、学生读。

3、指名答,出示青蛙。

板书课题:12课《坐井观天》,齐读课题,伸手跟老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认读。

1、双手端起课本,自读课文。

教师出示朗读要求。

2、指认自然段。

3、我会认。

师:老师把这节课的生字宝宝和他们的好朋友都请到了大屏幕上你能认识吗?(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师:自己带拼音读一读;小老师领读,小老师读一遍,同学们读一遍。

(三位小老师领读)(2)小火车认读。

师:老师已经把生字宝宝的朋友请回家,只留生字宝宝在屏幕上,现在我们开火车来认读,小火车从哪里开?(读对了,全班一起像他这样读;读错了,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3)师:看来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同学们你们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呢?生1:读拼音。

生2:加一加。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方法,我们这些字里就有两个字很像,谁能找出来?生:渴和喝。

师指字认读,引导生组词认读。

师:老师还有其他方法,请大家观察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生:左边偏旁不同,右边相同。

(师引导左边部首不同表声旁,右边表意相同。

)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一个顺口溜帮助同学们认读“渴了想到水,喝水要用口”。

引生朗读记忆。

2、我会写。

(1)师:我们不仅要会认,还要会写,谁能来介绍一下这个字?(课件出示:“渴”。

)(2)师引导生介绍字的读音、部首、结构及注意事项等。

生跟着课件书空笔顺。

师范写“渴”字。

(提醒哪一笔要怎么写)下面请同学们描一个写两个,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背直、足安。

学生练习写字,师巡视。

(3)课件出示:“喝”。

引生观察“口”要写下。

师带领生书空笔顺;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师巡视。

师:现在请大家在书上的田字格里先描红,再自己写两遍,写的时候要注意姿势、记住:三个一,一笔一画认真地写,看看谁是班上的小小书法家。

师巡视指导,表扬姿势正确的,握笔姿势。

(4)同学互评:同位交换课本,在你同位写的较好的字下面打上一个小小的对号,对他表示鼓励。

(5)识字复习游戏:帮助小青蛙过河,让他回到我们的课文中。

师出示字,生抢答。

三、品读释疑。

1.师:我们的小青蛙已经回到我们的大屏幕上了,这节课它还有一个好朋友,它是谁?生:小鸟。

师:小鸟已经来了,可是老师想问问同学们,它落在哪了呢?课本上说小鸟的位置在哪?生:读课文,指名井沿。

生上台贴小鸟。

师引导生井的边周都可以,引生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拓展“沿”就是边,杯子的边就是“杯沿”,桌子的边就是“桌沿”2.同学们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大家想知道吗?请同学们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它们的对话。

师指名一问一答是对话,引生找文中有几次对话-三次。

3.课文补白。

课文讲了()和()在争论()。

青蛙认为(),小鸟认为()。

师:从这里我们知道它们的意见发生了矛盾,它们是怎么从三次对话里产生矛盾的呢?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第一次对话。

生读段(师引导学生注意标点符号“问号”读出疑问的语气)。

体会青蛙和小鸟的态度。

青蛙-友善。

4.出示第二次对话。

后面他们发生了什么呢?现在请男生当小青蛙,女生当小鸟来读一读。

师引生在对话中理解“大话”-吹牛,不相信小鸟飞了一百多公里。

出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师:这两句的语气大家都读出来了,你更喜欢哪一句呢?生答第一句更有疑问的语气。

从不同的语气引出不同的观点:小鸟-无边无际。

指生回答无边无际的意思,拓展还有什么无边无际-大海。

带入大海进句子:(大海)无边无际,大得很呢。

5、同学们,后来小青蛙的态度又发生了改变了吗?老师想请同学们从第三次对话的提示语中寻找答案。

(插入微课-提示语的讲解)出示第三次对话。

引生找到提示语“笑”。

男女分读,感受“笑”的不同。

师:小青蛙的笑中含了怎样的态度?友好吗?小鸟是怎样的情绪呢?指生读,引生理解青蛙的傲慢和小鸟的劝告心情。

7.刚才同学们都能理解了小鸟和青蛙的感受,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三句话,读出它们不同的语气,老师来当旁白,男同学当青蛙,女同学来当小鸟。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谁说得对?如果有一天小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会对小鸟说什么呢?指生答。

(出示情境)如果有一天,小鸟带着青蛙路过大海时它会对小鸟说?当小鸟当着青蛙来到我们的泰山,它会对小鸟说?指生发会想象力回答。

8、课堂小结:同学们学完了这边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生,不能自以为是。

师:小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只能看到那么大的天,所以我们不能像它一样自以为是,现在我们就把这样目光短浅的人比作井底之蛙,同学们我们能不能做这样的人?生:不能。

师:我们要像谁一样?生:小鸟。

师:没错,我们要像小鸟一样站得高看得远。

这句话也是我们这篇故事的寓意。

同学们,把寓意放在文中让我们明白道理的文章就叫寓言故事。

四、拓展延伸《守株待兔》五、板书设计《坐井观天》学情分析《坐井观天》是一篇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通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既有很强的吸引力,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不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图片导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从动态的朗读中通过体会青蛙与小鸟的情绪感悟文中道理。

通过多媒体的图片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孩子们在朗读过程中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二年级语文教学从识字向阅读过渡阶段,所以识字教学让他们借助工具书自学完成,更多的让他们读读课文里面文字包含的东西。

并通过提问锻炼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1、根据课程调整意见,加强课内预习。

在教《坐井观天》时,我特别强调了学生的预习。

虽说学生已经进入了二年级,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个读文的基本要求在朗读初期还是要作为重点予以关注。

所以,在初读课文时,字字音准和句句通顺仍然是朗读的重点要求。

在课堂中我给学生充足时间准备,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

再利用接龙读课文、同桌读等形式让学生逐步做到文熟字悉。

又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抓住文中较难读的句子,引导学生将难读句子读正确。

2、利用多媒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想象。

心理学表明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生动活泼、形象新颖、色彩鲜艳的刺激物最容易成为他们注意的对象。

所以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直观形象的画面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词句的意思。

因此,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从而自然的导入课题,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利用动画,加上配乐朗诵,形象的将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生动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激起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

3、阅读文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词句。

根据教材要求,二年级(下)的教学重心应完成从识字向阅读的过渡。

本单元阅读的主目标是读短文理解词句,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在教学本课时,学习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上,学习边读、边思,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伙伴间的交流从而理解一些关键词、句,增强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中,努力采用多种形式读:比如:自由读、轻声读、指名读、男女生读……使学生在练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通过多媒体动画理解“无边无际、大话”的意思,以欢快、轻松的朗读体会文本内容,从而理解“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坐井观天》效果分析《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情感充沛,主体个性张扬,令人耳目一新。

一、课堂气氛和谐教学中,和谐的气氛令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

教师精神饱满,生动传情,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共同探求着。

二、学生情感充沛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唤发出每个学生的潜在情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互动、创造性的体验中发展了语文素养。

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课文情感的体验,教师首先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设了共同的桥梁,通过情境的设置,把学生带入热闹的气氛之中,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引导学生以读悟情,安排了大量有层次,多形式的有目的的读,在读中交流,悟出读法,抒发情感,升华认识,引起共鸣,使学生在读中悟出寓言故事的道理。

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以学生为真正主体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满自信心地积极参与。

通过语言激励,寓学于趣,尽量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内容,以读代教。

三、主体个性张扬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珍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见解,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自主读书,在读中巩固字、词,在读中积累语言、仿说,习得语言,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掌握方法,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改变关系和方式,实现自主学习。

本课的语文训练是通过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的朗读,读出两者间不同的语气,在读中体会两者的心态变化,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感。

《坐井观天》教材分析《坐井观天》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根据《庄子.秋水》改写。

课文通过简短而传神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有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小鸟飞到井边喝水,与青蛙发生了争论。

青蛙整天坐在井底,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却说天空无边无际。

小鸟很无奈,只能请青蛙自己跳出来看一看。

寓言揭示了一个道理: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坐井观天”也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眼界狭窄、所见有限;井底之蛙则比喻那些见识狭窄、目光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课文有7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交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位置,为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

第二至七自然段运用了3轮对话来展现故事的内容。

第一轮对话交代了小鸟从哪里来,来干什么。

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使得青蛙对于小鸟的说法产生了质疑。

第二轮对话是青蛙和小鸟发生了争论。

青蛙的一叹一问,小鸟的反驳,都鲜明并且情感强烈地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第三轮对话中,青蛙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小鸟十分无奈,只好叫这只青蛙自己跳出井来看看天到底有多大。

文章的插图设计很巧妙,既写实,又写意。

小鸟和青蛙一高一低,似乎在暗示我们它们分歧的原因:由于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眼界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同。

《坐井观天》评测练习一、读一读,根据拼音写汉字。

jǐng dá hē kě guān里回水口看二、给加下划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