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
《我是谁》/宗璞 《啊!》/冯骥才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 《将军吟》莫应丰 《芙蓉镇》古华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 《走出迷惘》辛北
萨马兰奇在莫斯 科宣布北京获得 2008年奥运会 主办权
欢呼雀跃
1982年 12月6日 首届 “茅盾 文学奖” 揭晓
一、“双百”方针
3、文艺的春天-----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期(1978年后)—再现繁荣
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抗而遭受火刑,临 话剧《黑奴恨》(1961年上演) 死前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
解放斗争的演说。
【高考这样考: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 ,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解析】 该题以美国文学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翻译和改编情 况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国近现代史、(抑或是“美国内战”)现实主义文学等相关 重要史实,体现了“中外结合”的命题思路。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成为美 国南北战争的“宣言书”,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初见端倪的表现,是鼓舞被压迫 民族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教科书”。该题引导考生围绕材料与问题,积极思考,并 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方法,提出见解,分析论证。一并考查了考生获取信息、调运 知识、描述阐释、论证探讨的能力,凸显了高考”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 核心价值”的考查内容要求。
④1979年邓小平提出“ 二为 ”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恢复 “ ”方针。
(2)概况
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改革实践;社会生活 《班主任》/刘心武 《伤痕》/卢新华 《灵与肉》/张贤亮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 《思念你,桦林!》袭巧明 《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 《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
读史指导 1.史料1主要说明“双百”方针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 2.史料2主要表明新时期重新恢复实施“双百”方针。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1、2,谈谈“双百”方针的曲折与新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 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 的关系,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966年9月3日,翻译家 傅雷及夫人被迫自缢
田汉被批斗
老舍先生于1966年8月24 日在北京投湖自尽
吴晗,明史专家1969年10
月11日被迫害致死。
红灯记
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
奇袭白虎团
一、“双百”方针
(四)贯彻实施
导火线: 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文艺惨遭摧残的开始: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特别是“文革”的影响破坏。
4、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二)提出:
1956年毛4月泽,东提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三)内容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 —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巴金等文艺界著 名人士
电影《五朵金花》剧照
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
启示: 1、实现民族独立,民主富强,才能实现教育近代化 2、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3、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4、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5、有利于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图示历史] 唯物史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 ①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②建立起 期(1956—1966年) 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①1965年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 系;②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 才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年)
①以阶级斗争为纲;②1966年废除了高考制 度,采用推荐方式上大学(工农兵学员);③知 识青年上山下乡
2019年2卷第41题评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 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一
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表1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
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
史料2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 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 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2.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3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4.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大力发展教育。
【高考这样考: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
党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1)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2)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 (3)要处理好三个 关系: 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
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4)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提示:变化:中国共产党确立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面向工农,为社会服务;借鉴苏 联经验,专才教育逐渐取代了通才教育;重理轻文,理工科院校大幅度增加。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外交 上实行“一边倒”,强调学习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展开,急需相关建设人才。
概况
出现了反映“文革”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及以改革实践主题的文学作品;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正 走向世界。
出现反映丰富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徐茂和他的女 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体育事业取得喜人成就
一、“双百”方针
概念阐释 深度思考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社会大变革,适应 封建社会的产物
①教育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度。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
导方针;③1986年普及义务教育;1988年明确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1977年 以后)
科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加教育投资,1989年启动
希望工程。④20世纪90年代,1995年实施“科教兴
文学艺术领域
②采用多样化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电影创作:
③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家与作品优秀作品有老舍的话
剧
,郭沫若的历史剧
杨沫的长篇
小说 《 青春之歌 》,等。
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
意义 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 和根本保证。
1957年周恩来观看著 名戏剧家梅兰芳演出后, 与演员亲切交谈
1959年,在国庆十周年电影展览中, 共展出35部影片,新中国的电影创 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被称为“难 忘的1959年”
一、“双百”方针
(四)贯彻实施 1.初见成效(五六十年代)—文化繁荣
成果 科学技术领域 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
①许多新素材、主题得以开拓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现代中国教育、文学发展
核心考点:“双百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个观点: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受社会环境影响;
一、“双百”方针
(一)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制度 发生变化;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2、1956年三大改造大基规本模完经成济,建设开始
3、党和政府重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素养提升、聚焦高考
示例一:论题:1901年翻译—— 救亡图存 论述:《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形成,民族
危机加深。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的主题思想是唤醒国人的觉醒,宣传 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这说明,进步文学作品 对推动当时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示例二: 论题:1907年改编—— 掀起反清革命浪潮 论述: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兴起。留 日学生改编的话剧《黑黑奴吁天录》,表达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号召人们 奋起反抗,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的革命思想。这说明,进步作品对推动 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破“四旧”,文化典籍付之一炬;
表现 文艺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甚至迫害致死;
文艺作品遭封杀;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 “八亿人口八个戏”; 危害: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受研到究很大影响
一、“双百”方针
3、文艺的春天-----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期 背景 ①“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左“错误思想结束; ③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方针,没有阶级差别与对立,二者实质不同。
二、现代教育的发展
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初期(1949—1956 年)
方针政策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扫盲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②借鉴苏联经验,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 ③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 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职业教育
成就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素养 Nhomakorabea升、聚焦高考
解答该题的关键思路是:(1)找准解题的突破口。从表格材料 内容看,考查的立意显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方面。(2)提取一 个材料涉及的论题,调运相关知识进行分析阐释。如,1901年 林纾翻译改动的内容,与当时中国民族矛盾尖锐,救亡图存相关; 1907年改编的内容,与当时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直接相关 ;1961年上演的《黑奴恨》,与当时中国的国内形势和国际背景 密切相连。 该题难度适中,但审准题意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