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五_人教新课标-精选文档

五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五_人教新课标-精选文档

五年级下册经典国学诵读五
(一)
国学片段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遭媒孽之祸。

我是小助手
阻:阻止。

独见:独到的见解。

快:称心如意、高兴、痛快。

急:急切。

谗、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媒孽:借故陷害人而酿成其罪。

我是小翻译
不能因为大多数人的猜疑而影响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固执己见而不听从别人的忠实良言,不要因为贪恋小的私欲而伤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要借公众的舆论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好人不能急着和他亲近,也不应当事先就去赞扬他的美德,为的是防止遭受奸邪小人的诽谤和中伤;要想摆脱坏人,不要事先揭发他的恶行,以免受到报复和陷害。

考考你的智慧
1.“毋私小惠而伤大体”一句蕴含的成语是:。

2.“毋任己意而废人言”一句告诉我们对待别人的意见应该。

3.第二段告诉我们对待善人和对待恶人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弘扬传统文化
伯乐荐贤
战国时期,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岁大了!相马的活就不在劳驾您了,你看在您的子孙和门生之中有谁可以派去寻求天下的好马?”伯乐答道:“一般的好
马可通过形体状貌辨识,天下特出的好马,似乎若有若无,又似乎若隐若现。

像那种好马跑起路来不仅特别的快,而且不会有尘土飞扬,也不会马蹄的脚印。

我的儿子和门徒们都是才能一般的人,只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

有一个曾和我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名叫九方皋,这个人他对于马的识别本领不在我之下,您可以召见他,让他去完成使命,一定不负所望。


秦穆听了伯乐胡举荐,就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外出找马,三个月后九方皋返回,向秦穆公报告说:“在沙丘地带,已经得到了一匹好马。

”穆公问:“什么样的马?”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母马。

”秦穆公甚是高兴,随即派人前去牵来,一看心中不由发愣,原来却是一匹黑色公马。

秦穆公十分不高兴,便召唤伯乐前来说:“糟糕,您给我举荐的找马人!毛色公母都认不得,又如何知道什么马?”伯乐长长地叹息道:“哎!他竟然达到了这种地步吗?看来他相马的本领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啊!”秦穆公不明白,看了看伯乐,伯乐说道:“像九方皋所观察的,是天地间的奥妙,他得到了那马的精微,却放弃了它的粗糙,观察其内部而忘却其表象,看见了他所应当看见的地方,而没有看见他不必看见的地方,考察了他所应当考察的地方,抛弃了他所不必考察的地方。

像九方皋这种善于识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有比千里马更可宝贵啊!”
后来,秦穆公派专人驯养,不久使用,果然是一匹天下特出的好马。

秦穆公因此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便用这个道理去招募人才,果然,秦国人才济济,各方贤士归心。

(二)
国学片段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

君子信不当以彼易此也。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我是小助手
千载一日:千年仿佛一日,比喻永恒不变。

青云:比喻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

白雪:古代曲名,五十弦瑟乐曲名。

比喻稀有杰作。

血气之私:血本指有血液和气息的动物,此指感情,即个人意气。

我是小翻译
事业和文章都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但圣贤的精神却可以亘古不变;功名利绿和荣华富贵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转移,只有高尚的气节却能千年不朽。

所以,一个道德学问都很高尚的君子是不可以用一时的事业功名来换永恒的精神气节的。

节操和正气足以胜过高官厚禄,生动感人的文章足以胜过白雪名曲,如果不是用道德准则来贯穿其中,那么终究只不过是血气冲动时的个人感情,或只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吧了。

考考你的智慧
1.第一段话中说明变化的是,不变的是。

2.“节义傲青云”中青云的意思是,含有“青云”,并和此意义相同的词有、。

3.第二段话说明节义与文章的基础是。

4.说一说你对第一段话的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
义释曹操
诸葛亮火烧曹营,将曹操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曹操带着几骑护卫落荒而逃。

诸葛亮算定曹操会往华容道的方向逃窜,便派赵云、张飞等沿途堵截,并立下军令状,命关云长扼守华容道,务必将曹操手到擒来。

临行前,诸葛亮对关羽很不放心,怕他报恩放行,关羽说:“欠曹操的,在解白马之围,已经回报了。

如今对阵,必不放过。


曹操狼狈不堪的在华容道遇到关羽时,要关羽放他一马,关羽回答:“前恩已报,你我两不相欠,多说无益。

”曹操情急下大声喊道:“过五关斩六将之事,将军是否记得?”此话一出,关羽本已举起的大刀,缓缓地放了下来,寻思道:“是啊!没有曹操的认可,我怎能过五关斩六将,从容地逃离虎穴呢?此事发生在解白马之围之后,如此岂不是欠债未还吗?”曹操见他面有难色,适时补上一句:“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听到此话,关羽心防尽除,曹操便这样死里逃生了。

救曹操一命的“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典故,出于《左传》。

庾公之斯、子濯孺子都是春秋时代的神箭手。

郑国大夫子濯孺子奉命攻打卫国时,反遭卫国的
庾公之斯的追击。

在危急时,子濯孺子旧伤复发,手无举弓之力,只好坐以待毙。

无奈之下,子濯孺子问车夫追来的人是谁?一听到是庾公之斯,他松了一口气。

车夫觉得奇怪:庾公之斯是卫国第一神箭手,且箭无虚发、从不失手,怎么子濯孺子不担心性命难保呢?子濯孺子解释说:“庾公之斯曾经向尹公之他学箭,而尹公之他的箭术则是我传授的。

庾公之斯是君子,必会手下留情。

”果然庾公之斯追来时,叹道:“我不愿用您的箭术伤害您。

”接着把箭头敲掉,向子濯孺子射了四支没有箭头的箭,草草交差了事。

当曹操说出“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典故时,义重如山的关云长,终究还是挡不住曹操的情义经,就这样纵虎归山了。

参考答案
(一)1因小失大 2.认真思考3.略
(二)1事业文章、功名富贵精神与气节 2.比喻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

平步青云青云直上 3.德性.4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