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践论有感范文3则读实践论有感范文3则《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实践论》,虽名为实践,但我们都知道,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离不开认识的。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又依赖于认识,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认识有感性认识,由最开始的感性认识,经过社会的实践,达到理性认识。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不可否认的是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具备着极大的影响力。
在社会生活中,更体现出实践的重要性。
生活中一些人因为害怕而不敢去实践,错过了验证一些事情的机会。
在认识的过程中,他们就错失了第一步,失去了对外界事物的接触,怎么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呢?还有一些人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以为自己已经可以了,不用再去实践,可是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又会是另一种光景。
斯大林曾说:理论若不和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即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才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都更好的成长。
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致能更好的完善自己。
这就是我对实践论的感悟。
范文二:近几日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结合自身学习生活,考虑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至今受教育已经有十二三年,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的知识一步步深入,对学习的感悟也一步步加深。
以数学为例,一二年级我们主要学习的是理论知识,是基础知识,加减乘除之类;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开始学习应用题,要求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虽不是在社会生活中实际应用,但显然课本正引导我们一步步向社会实践靠拢,正如上了中学、大学,数学已完全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工具,正在为其他学科提供有效的帮助,逐步被我们于无意识之间应用于现实生活。
其实不光数学是这个样子,各学科都是有这个特点的,真正做到了斯大林所说的: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现在上了大学,选择了法学这个专业。
刚报完志愿时有过兴奋,有过幻想,觉得法学人士很酷但是真正来到这个学校后却后悔过。
对于一个曾经的理科生,每天睁开眼睛就是各种法条,这是极痛苦的。
每天除了背诵还是背诵,脑袋简直僵掉了。
想到过放弃,但是想到在家辛苦的父母及曾鼓励我的老师同学,我打消了这个极其消极的念头。
我开始告诉自己:自己选择的路,即使跪着也要走完。
当近日看了毛主席的《实践论》后,我明白了不少,也为我解决了不少困惑。
毛主席告诉我们: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的结论。
也就是说,我们在刚开始学习时是处于认识的感性阶段,并不是我背不了那么多内容,只说明我看的少了,认识还不够深入。
对于法学这一个新的学科,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陌生的,都是从头开始,虽然我是理科生,但我还是有很强的逻辑思维的,法学同样需要这种极好的逻辑。
我和文科生站在法学这扇大门前,并没有什么弱势。
现在只要多看,多反复,就会有效果,就会达到实践的第二步。
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理性认识的阶段,即: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产生了概念。
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
想我刚入高中时也有过向现在这种无助的感觉,还为此掉过眼泪,但当坚持了一段时间、入门后,我发现其实也不过如此。
所谓的困难只是对该部分还不够熟悉,也就是实践不够。
通过大量的练习,大量的实践操作,一切也就简单了。
正如某位伟人所说的读书之法,即:将书从厚读薄,再从薄读厚。
经过这样一个过程还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学不会的呢!现在遇到的困难也不过是实践不够罢了!《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
也就是说学习法学的任务是,将课本知识掌握,不是说一字不错的背诵,而是理解记忆后,逐步通过在脑中的反复思考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能够消化其精华,了解这些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及区别,了解其规律性,使各种法之间融会贯通,联系及区别记忆,到最后再付诸实践。
我认为我现在的学习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要想深入还要继续努力,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天才,我相信的是只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则必有收获。
因此,学习了《实践论》也让我学习到了不少学习上的道理。
我知道此时的不成功只是一时的,经过这个适应的阶段必将有我的一片蓝天。
我不会放弃!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正如留学美国的人学习英文的速度会很快,而我们在课堂上学习英语则感到痛苦不堪。
因为人在美国,置身于一个说英文的环境中,逼迫着你不得不每天听英语,说英语,不会英文连生活都困难,自然英文的学习速度也会加快,而我们在国内,在一个说中文的环境中,怎能练好英文呢?现在我们的大学分各种专业,不也是为了给我们创造一个学习门课程的良好氛围么?在刑事司法学院,每天学习法律,每天与各种法学课本打交道,每天接触很多该专业的人,置身于这个法学的大熔炉中,我们的专业知识自然会提升很多,能力也会在无形中提升不少。
这些都是符合《实践论》中的观点的。
毛主席所说的依社会运动来说,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改正,而且在于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
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
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当我步入山政时,一切都是新的,习惯了小学、中学的填鸭式教育,对于大学的开放式的教学很不习惯,没有老师的逼迫,没有家长的监督,没有铺天盖地的试卷,一切都要靠自己的自觉,这对我来说是很有挑战的。
再也不会有老师说下面这句画下来,这是重点,这个题的题目是,一定要背上来!于是,考试时我们会一字不差的默写上去;再也不会有老师课前看着我们默写单词、背诵诗词了;再也不会有老师由于考试不好而找自己谈话了在大学,一切都要靠自己,洗衣,看书,学习或者休息完全是自己支配,就连是否上课我们都可以自己决定。
在这种转变中,我们不能抱怨环境,能够做的只是让自己尽快的适应,尽快的制定新的计划,如果没有新的合理的学习及作息计划显然很快就会在大学中毁掉自己。
对于沿袭高中作息规律不做丝毫改进的保守的右派以及过度玩乐完全将学习抛之脑后的激进的左派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我相信合理支配时间,适当参加社团活动以及各类实践活动、劳逸结合才是正确的学习之道,像高中一样整天学习没有休息,其效率并不高。
只要把握好参加活动的分寸,不将学习丢掉,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促进我们的学习。
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再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在实践或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是无目的的玩乐,而是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收获很多知识的。
正如参加一个创业大赛,不仅收获了友谊,而且活动过程中锻炼了我们写策划的能力以及制作课件的能力,我们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了很多的实践经验,在学习计算机时也轻松了很多。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获得了不少,以上只是一些我在学习方面的感悟,我认为世间万物皆相通,触类旁通以及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是我们现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在《实践论》及马克思的指导下我一定会好好努力,认真学习法学,最后将我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造福人民,为世界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范文三:初看毛泽东的实践论,我看了很久,不是因为难懂,而是里面的许多观点让我联系到了自己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及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
是啊!人生的发展道路又何尝不象一个社会的发展,只是范围缩小了,复杂程度减小了。
其实人生的发展也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我们不访这么认为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
高尔基谈到,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既然学习活动对我们这么重要,那么书自然要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
现在大学里很多学长学姐及老师说学习要摆在首要地位,这一说法原来是有依据的。
然而进入到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多样化了。
不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
有的学生重在校内发展自我,有的相反。
在校内校外的发展形式又有很多种。
因此,基于发展自我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就形同于实践论中所说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活动。
然而根据我本人的发展情况来看,与以前相比,已经形成了一个和有主见很有勇气很有思想的大学生。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学到的。
校内参加过各种面试,干过多个社团活动,校外做各种促销活动和宣传活动,而且从书上学到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