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年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青年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青年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团区委内容摘要随着##发展的日新月异,##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本课题通过对##区青年的文化与生活、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家庭生活和职业发展状况、个人发展与幸福指数调查等方面展开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全面分析##青年素质状况以及青年生存与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并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青年发展状况满意度调查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在“两港一城”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近年来多项经济指标走在上海郊区的前列。

同时,##快速的城市化、现代化也促使##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转变,大量农民转为市民,涌入的外来人员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就业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新形势下##青年的发展动态,从而有效地推动全区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发展,团##区委于XX年7-10月间对##青年群体开展了大规模的青年发展状况调研活动。

截至XX年12月底,##14-35周岁户籍青年为19.64万人,其中男性9.92人,占50.5%,女性9.72万人,占49.5%;非农业人口13.45万人,占68.5%,农业人口6.19万人,占31.5%;初中和高中在校生人数约为4.07万人,占20.1%。

14-35周岁的来沪青年为7.11万人,占##青年总数的36.2%。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通过抽样/配额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

研究者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问卷,包括生活满意度量表(LS)和主观健康量表(GHQ-12)及其他自制量表。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青年的基本情况、文化与生活、政府公共服务评价、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安全状况和文明状况、志愿行动和社团参与、社区参与和政党参与、归属感、自我认同与自尊、工作、家庭生活和自我发展状况、个人发展与幸福指数调查等方面。

调查对象是年龄在16-35周岁的##常住青年(连续住在##半年以上),发放问卷XX份,回收1960份,回收率98.0%,其中有效问卷1923份,有效率96.5%。

问卷在##的十四个镇、工业园区、机关单位、企业和社区青年中按照各群体人数比例配额发放,样本对调查对象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覆盖面。

本报告对问卷数据采用SPSS进行分析,并对处理结果进行多维度的分析。

二、##青年的发展状况(一)关于样本的基本数据在本次调查的1923个有效样本中,平均年龄27.2岁。

性别方面,男性占50.9%,女性占49.1%;户籍方面,上海户口占94.9%,非上海户口占5.1%;居住地点方面,城镇占45.7%,农村占54.3%;婚姻状况方面,有配偶的占48%,未婚的占50.6%,离婚的占1.4%,丧偶的占0.1%;宗教信仰方面,无信仰的占91.1%,佛教占4.4%,基督教占3.2%,其它宗教占1.3%;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占0.5%,初中占17.9%,高中、三校占38.2%,大专占22.4%,本科占20.2%,硕士及以上占0.8%;政治面貌方面,中共党员占13.8%,共青团员占50.8%,民主党派占2.1%;个人月收入方面,低于1000元/月的占33.3%,1000-XX元/月占47%,XX-3000元/月占11.2%,3000元/月以上的占8.6%。

(二)基本特征1、##青年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发展持乐观预期第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给予较为肯定的评价。

在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中,青年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前四位依次为经济发展现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

这与##近年来依托“两港一城”,努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密切相关。

目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临港开发取得重大成果,##主要经济指标在近四年中均实现了翻番,年增长超过20%,##青年目睹了近年来##城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和发展持高度的认同。

第二,对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认识更为客观。

物价快速上涨和贫富差距成为##青年最为担忧的问题。

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调查结果来看,##青年认为“物价快速上涨”(48.8%)、“贫富差距”(17.3%)、“交通拥堵”(6.6%)、“干部腐败”(6.2%)和“精神生活贫乏”(6.1%)排在前五位。

通过和1997和XX 年青年发展状况的比较可以看出,##青年看待社会问题更加客观深刻。

1997年和XX年对全国青年状况的调查显示,青年对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的观察主要在现象层面,对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稳定、治安恶化等问题,一股脑地归结为“党风不正、腐败现象严重”,说明青年对中国国情和改革的最大困难因素还缺乏深入的思考。

党风问题、腐败现象解决了,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偏激而不失天真的想法。

本次调查中,##青年虽然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但是他们不再简单地认为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物价快速上涨”、“贫富差距”、“交通拥堵”等问题同被青年列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说明##青年更加关注民生,认识问题更加客观深刻。

第三,政治意识、社区参与意识等方面的提高保持与##发展同步。

在##整体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青年政治意识较强,关心和热衷参加社区事务。

调查显示,有56.9%的青年表示对参政议政有一定的兴趣,有66.6%的团员表现出很强的团员意识和责任感,有74.5%的青年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具有比较端正的入党动机。

在社区参与方面,有82.1%的青年愿意参与社区问题的解决并愿意处于主导者的角色,有73.5%的青年愿意为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时间和金钱而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

就目前社会转型阶段来看,##青年所保持的这种对政治和公共事务的热情,是保证##继续迅速发展的良好社会基础。

同时,##青年积极参与各类社团,以参加志愿者组织的比例为最高,占50.4%,其余依次为校友会、业余爱好者协会、学生社团、工会、教育组织、行业协会等。

由此可以看出,##青年的社团参与面广,类型也多种多样,显示出青年多元自主选择机会非常多。

另据数据显示,89.9%的青年认为参与志愿活动是快乐的、有意义的、有实效的,有92.4%的青年认为应该援助弱势群体。

##青年对志愿活动的热衷是一种爱心的传递、文明的传播,对发展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青年直面知识经济的挑战,渴望高质量的学习文化生活调查显示,##青年已经感受到知识经济带来的巨大挑战,不少青年正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期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一,求知欲望强烈。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有57.4%的##青年对继续学习培训持积极态度,并且表示出了一定的兴趣。

从学习培训的方式看,##青年的选择比较多元,包括短期培训、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自学考试等等。

其中在一年内参与过短期培训的比例达到49.4%,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比例达到37.6%,参加自学考试的占到37%。

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人才来##工作,本地##青年感受到了很大的竞争压力;随着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产业层次在逐步提升,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应提高;高校的扩招逐渐形成了一个素质较高的待业人群,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从本次调查的抽样结果看,##青年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21%,低于XX年徐汇青年的33.2%。

可见,目前##青年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与中心城区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地区的平均文化水平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而青年作为促进发展的生力军,其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

就##区而言,教育普及工作完成较好,但高学历的青年人才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引进和积累。

第二,渴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

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标志。

尽管##物质文明水平近年来不断提高,但是“精神生活比较贫乏”依然被##青年列为##社会发展中的第五大问题。

为数不多的文化体育设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使用频率不高,甚至出现文化室变为棋牌室、篮球场变为晒谷场,不少活动场所名存实亡。

因为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和活动空间,所以当问及“您的家庭成员之间最主要的共同活动是什么?”,有79.8%的青年将“看电视”作为第一闲暇方式。

而网络也逐渐成为青年人较多采取的闲暇方式,##青年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4.47小时。

由此可见,##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基本上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形式单一,交流范围也很窄。

拥有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正日益成为##青年的渴求。

3、就业观念保守,求职途径比较单一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其中青年充分就业问题更是目前就业问题的焦点之一。

本次调查显示,##本地户籍青年的失业率为12.12%。

这一数字远高于XX年上海市平均城镇登记失业率4.4%,也远高于《上海青少年发展规划(XX~XX)》中确定的到XX年,把青年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的目标。

##青年就业现状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就业压力更多地来自于征地青年和农村户籍青年。

通过对不同人群的就业状态进行分析(见表1),如果不考虑征地青年劳动力和农村户籍青年,##原城镇户籍青年的失业率仅为6.5%,远远低于农村户籍青年失业率(13.3%)和征地劳动力失业率(13.5%);该人群稳定正式工作人口达到了80.9%,更是远远领先于征地青年和农村户籍青年在该指标上表现。

征地青年劳动力在失业率指标上与农村青年相近,稳定就业人口比例比农村青年高4-5个百分点,但就总体而言,征地青年和农村户籍青年之间的就业情况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因此,郊区青年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征地青年和农村户籍青年,许多郊区青年在户籍身份转变的同时,其就业能力与原城镇青年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

表1不同人群就业状态比较(卡方检验p=0.000)半年以上正式工作半年以下或非正式工作失业总计原城镇户籍80.9%12.6%6.5%100.0%征地劳动力68.7%17.8%13.5%100.0%非征地农业户籍64.1%22.7%13.3%100.0%总计69.5%18.3%12.1%100.0%第二,青年就业群体收入普遍较低。

调查数据显示,12%的稳定就业青年月收入低于1000元,接近最低工资水平,而大部分青年(57%)月收入在1000元到XX元之间,九成的稳定就业青年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

半年以下新进工作者和非正规就业的青年群体中,88%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其中超过40%月收入在500-1000元之间。

不同年龄段青年群体之间收入有显著差异。

其中26-30岁年龄段青年收入水平最高,21-25岁年龄段次之,18-20岁年龄段和31-35岁年龄段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较多青年从事工作的技术含量较低,这些职位不能将经验积累优势转化为收入上的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