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学阅读理解教案(5.14)
小学阅读理解教案(5.14)
一、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2.从结构上说:
①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开篇用“那是父亲的 被难日”一句话总领了全文。 又用“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勾起了作者对十六年 前的回忆,引出了下文。
一、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2.从结构上说:
②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课后作业
阅读《那个星期天》一文,并回 答下列问题:
一、给这篇文章划分段落层 次。 二、这篇文章采用的是哪种 记叙顺序。 三、仔细品味文章最后一段, 体会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四、联系文章上下文内容, 理解下列词语。 ①空空落落;②永无休止; ③一派荒凉
https://
下节精彩
二、写作的表现手法
2.从结构上说:
③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戛然而止, 发人深思、意味深长等。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结尾用:“我又哭 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 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这里的4月28日与文章开头的1927年的4月28日形 成了首尾呼应,照应了开头。并且给了人们发人深 思、意味深长的灵魂触碰。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文章第二自然段,先用 “那年春天”承接了上文,又用“父亲每天都回来 的很晚”和“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 投到火炉里去”,为下文叙述“为了避免党组织被 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作好了铺 垫,同时,也为描写工友闫振山和父亲被捕而埋下 了伏笔。
一、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又用“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表达了作者对十六年前那 件事儿记忆犹新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之情,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一、句子或语来自的作用1.从内容上说:
②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结尾:“我又哭 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 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这里的4月28日与文章开头的1927年的4月28日形 成了首尾呼应,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这里又用“我 又哭了”“咬紧牙”“勉强”等词语增强了作者及 全家人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
一、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4.从写作手法上说:
从写作手法上: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 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 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 为下文做好了铺垫,文章尾段又再次深化了中心, 与文章标题及开头相呼应,并对感情进行了渲染和 升华。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3.从表达效果上说:
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如: 《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用“我永远忘不了那一 天”;结尾用“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 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 昨 天 是 4 月 28 日 ’ 。 这 里 用 “ 永 远 忘 不 了”“又”“咬紧牙”“勉强”等词句升华了文章 的中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作者及全家人的悲痛 之情和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词汇归纳:
描写、衬托、对比、 象征、引用、渲染、 伏笔、讽刺、设置悬 念、以小见大、先抑 后扬、借景抒情、托 物言志等
小学语文阅读 常用知识点以及答题技巧
学语文不怕难
前文回顾: 记叙文的结构 一.总—分—总
二.总——分
三.分——总
https://
一、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1.从内容上说:
首段和尾段的作用:开篇点明文章主旨,奠定感情 基础;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①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开篇用了“那是父亲 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的中心句点明文章主 旨,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