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年1月《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10年1月《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社会学概论》试题
2009 年11月填空题
1、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

2、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

3、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是泰罗。

4、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5、我国现代化战略的确定的依据是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6、根据人口与地域把社区划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7、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8、本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较早的社会发展工作实践。

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晏阳初和梁漱溟。

9、越轨行为是对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违反,是社会控制的对象。

名词解释
1、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涵义。

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

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2、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也称为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互动。

3、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责任感,它是个人为了维护群体荣誉、保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做怎样的考虑。

4、个性
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生活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新里特征。

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社会分层
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这就叫做社会分层。

简答题
1、简述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1)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

组织只有承担有利于社会的职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帮助,才能正常运转。

(2)目标是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

任何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的特定目标,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组织,只有通过其目标才能区分其性质与职能。

(3)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

各个社会组织根据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任务,形成工作关系。

(4)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组织成员的力量。

成员加入组织都是抱有某种目的,因而组织目标就成为引导、鼓舞成员努力工作的力量。

(5)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

组织成员通过工作实现的状态与目标规定的希望状态的吻合程度,来衡量其活动成效的高低。

2、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1)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

社会工作首先是针对遇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群体的。

社会工作者通过向受助者提供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生活。

(2)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

社会工作注重调动受助对象的内在潜能,促进其发展,社会工作尤其注重预防和发展,其中包括个人能力、群体力量的发展。

(3)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

社会工作提倡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互助精神可以化矛盾为合作,化冲突为顺应,促进社会整合,使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对人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工作的基本职能是解决个人、群体和社区遇到的各种问题。

社会工作通过提供服务,发挥着维持社会稳定的功能,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简述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农民革命战争不断兴起,中国的上中层人物、知识分子中,为了救亡图存也先后出现了洋务派和维新派,其中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等首先介绍和讲解群学或社会学,可称为中国社会学的启蒙思想家。

从此可知中国社会学产生于中国的国家、民族、政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空前动荡不安,产生于中国近代的内忧外患。

中国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的要求。

论述题
1、论述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的方向。

(1)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①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

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良好的保障和福利,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很少。

②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

城镇居民的保障和福利由国家(或企业)包揽下来,在农村主要是靠农民自己力量解决问题。

③行政推动。

社会保障是借助各级各类组织运行和起作用的,使行政管理体系同社会保障推行体系合一。

政府和与政府密切相关的群团组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者和有效执行者。

④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

这种社会保障既给人民生活保障,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民保障水平低;城市的就业保障带来社会流动困难,使一些人滋生了消极的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高福利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城乡巨大差异使农村居民千方百计进入城镇,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

(2)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
①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

扩大保障范围,完备保障项目,多方筹集、合理利用保障资金。

完善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

②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根据农村条件,建立起合适的社会保障体系。

③发展社区服务。

通过社区服务不但可以解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可以弥补政府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

④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