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知识竞赛题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决定。
A.税务部门B.审计机关C.财政部门D. 监察机关2.《条例》明确有执法主体资格的单位包括()。
A.税务机关B.监察机关C.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派出机构D.审计机关3. 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设立财政收入项目的行为,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处分有()。
A.警告B.记过C.记大过D.开除4.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责令改正,补收应当收取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A.报经省级政府财政和计划(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行为B.违反规定擅自改变财政收入项目的范围、标准、对象和期限C.缓收、不收财政收入D.因纳税人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报经省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审核批准,延期2个月征收税款的行为5. 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A.隐瞒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B.滞留、截留、挪用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C.坐支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D.违反规定退付国库库款或者财政专户资金6. 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A.滞留、截留、挪用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B.坐支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C.在预算收入征收过程中,开票时直接将应属地方级收入填写为中央级收入,造成地方收入混入中央D.按国家规定的申报、审批程序履行审批手续,退付国库库款和财政专户款7. 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依照规定的财政收入预算级次、预算科目入库,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处分有()。
A.警告B.记过C.撤职D.开除8. 财政部门、国库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责令改正,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A.延解、占压应当上解的财政收入B.按照批准的年度预算和用款计划拨款C.不按预算收入级次办理退付国库库款D.擅自动用国库库款或者财政专户资金9. 财政部门、国库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责令改正,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A.根据用款单位的实际用款进度和国库库款情况拨付资金B.违反规定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国库库款或者财政专户资金C.将应当纳入国库核算的财政收入放在财政专户核算D.按照规定的预算级次、程序和时限要求拨款10. 财政部门、国库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将应当纳入国库核算的财政收入放在财政专户核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有()。
A.警告B.记大过C.撤职D.开除11.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挪用财政资金,用于职工福利,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处分有()。
A.警告B.记过C. 记大过D.开除12.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A.虚报人员数目,多得财政人员经费B.挪用事业经费,补充行政经费不足C.滞留专项财政资金,影响特定事项开展D.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开支1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A.虚报政策性事项,多领财政补助资金B.以预算调整为名,挪用财政资金C.向具体用款单位拨款不及时,滞留财政资金D.扩大财政支出的核算内容14.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编制、批复预算或者决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处分有()。
A.警告B.记大过C.降级D.撤职15.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A.通过税收征收机关虚开税票、缴款书虚假入库而虚增财政收入B.经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调整预算C.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动用本级预备费D.违反规定调整预算级次或者预算收支种类16.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和被侵占的国有资产。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A.利用不实或虚假资料,虚减或虚增国有资产价值B.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将非经营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C.将国家机关非经营性资产以开办集体或私营企业等方法,改变其国家所有性质D.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随意核销债权17. 国家机关将本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以开办集体或私营企业等方法,改变其国家所有性质,应当()。
A.责令改正B.调整有关会计账目C.限期退还违法所得D.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18.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被截留、挪用、骗取的国家建设资金,没收违法所得,核减或者停止拨付工程投资。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的,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A.截留、挪用国家建设资金B.以虚报、冒领、关联交易等手段骗取国家建设资金C.违反规定超概算投资D.虚列投资完成额19. 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被截留、挪用、骗取的国家建设资金,没收违法所得,核减或者停止拨付工程投资。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的,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A.将国家建设项目资金挪用,搞储蓄存款,为本单位谋取利益B.谎报建设项目,编造立项申请报告,骗取国家建设资金C.擅自提高建设项目质量标准,超概算投资D.虚列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成本20.国家机关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国家有关规定,擅自提供担保的,对单位可给予()的行政处罚。
A.责令改正B.没收违法所得C.警告D.通报批评21.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国家有关规定,擅自提供担保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给予()处分。
A.警告B.记过或者记大过C.降级或者撤职D.开除22.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造成损失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开除处分。
A.国家机关以自身使用或占用的土地向外提供担保B.国家机关以其固定资产向外提供担保C.国家机关以其行政性收费项目向外提供担保D.地方政府以财政收入向外提供担保23.国家机关违反规定,擅自在金融机构开立、使用账户的,可给予国家机关( )的处理处罚。
A.责令改正B.没收违法所得C.依法撤销擅自开立的账户D.警告或者通报批评24.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有关账户管理规定,擅自在金融机构开立、使用账户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给予( )的处分。
A.警告B.记过或者记大过C.降级D.撤职或者开除25.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被挪用、骗取的有关资金,没收违法所得。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A.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B.滞留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C.截留、挪用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D.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行为26.企业和个人有隐瞒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截留代收的财政收入或其他不缴或者少缴财政收入行为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不缴或者少缴财政收入()的罚款。
A. 10%以上30%以下B. 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C. 10%以上50%以下D. 1倍至2倍27.企业和个人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以及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被骗的资金,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被骗取有关资金()的罚款。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A. 10%以上30%以下B. 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C. 10%以上50%以下D. 1倍至2倍28.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有财政违法行为的,依照()处理处罚处分。
A.有关国家机关的规定B.本条例有关国家机关的规定执行,但其在经营活动中的财政违法行为,依照本条例有关企业的规定执行C.有关企业的规定D.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29.单位和个人有转借、串用、代开财政收入票据行为的,对单位处()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的罚款。
属于国家公务员的,还应当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A. 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 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B. 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 3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C. 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 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D.3万元;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