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歌创作背景

红歌创作背景

《卖报歌》1933年秋天,聂耳在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几次遇到一个卖报小姑娘,小姑娘把报名喊得十分顺口悦耳,在聂耳耳里,就好象是一首动人的歌。

后来,聂耳了解到小姑娘家境贫寒,父亲多病没有工作,母亲日夜在家中操劳,全家就靠她卖报挣点钱以维持生计。

聂耳很同情她,就决定创作卖报歌。

聂耳把要创作卖报歌的想法告诉安娥,并请安娥写好歌词,自已很快就谱好曲。

然后,他拿着歌曲和朋友周佰勋一同去找卖报的小姑娘,并唱给她听,小姑娘听了,高兴得拍手叫好,并说:“聂先生,如果能把‘几个铜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唱出来,那我就可以边卖边唱了。

”聂耳笑着点头赞许,回来就与安娥商量,按小姑娘的话改为“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卖报歌》便由此而来,风靡一时。

《共产儿童团歌》《共产儿童团歌是1957年拍摄的电影《红孩子》里的插曲。

《红孩子》描写了少年游击队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机智勇敢的对敌斗争活动,为了讨还血债,替亲人报仇,孩子们组成了一支少年游击队。

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

严酷的斗争使他们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是一首革命歌曲,反映了当时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共产儿童团,随着父兄们向地主、军阀、帝国主义者进行斗争的精神面貌。

《闪闪的红星》电影《闪闪的红星》音乐创作于1973年,正是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文革时期。

当时全国的文艺生活充满着高、尖、硬、响,整个社会的文艺生活万马齐喑。

而傅庚辰却在这沉闷的空气里奏响优美抒情的《闪闪的红星》音乐,有如一枝独秀,芳香四射,扑面而来,立刻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但人们并不知道这些歌曲有着怎样的“身世”。

傅庚辰接到为电影《闪闪的红星》作曲的任务时,是文学剧本的第四稿,上面已经有了写好的主题歌歌词。

他认为不妥,建议作者重写,结果还是不满意。

剧作家非常谦虚,表示对歌词创作不熟悉,建议改请词作家。

当时邬大为和魏宝贵正在北京编写《战地新歌》。

经过组织上的联系,傅庚辰带着《闪闪的红星》剧本找到他们,并提出几点要求:主题歌歌名叫《红星歌》;歌曲虽表现的是30年代的事,但让现在的人听了也能接受;主人公潘冬子是个小孩,主题歌应有儿童气质;影片是军事题材,主题歌应该是进行曲;歌词不能太长,要好记,好唱,便于流传。

几天之后歌词写成,傅庚辰非常满意。

他带着歌词坐上火车从北京赶往上饶,又从上饶坐7个小时的公共汽车赶往景德镇。

汽车上老乡们带着鸡笼、鸭笼、蛇笼,中途还要在路边店里吃中饭。

傅庚辰却对这些嘈杂纷乱的声音充耳不闻。

一路上,他一言不发,倾心构思《红星歌》。

到达目的地景德镇鹅湖的时候,《红星歌》已经在他的心里谱成。

此后,他又为当时剧本上的另外几首歌谱好了曲子,包括《手捧红星盼红军》(一)、(二)和《热血迎来红旗飘》,每天完成一首。

到此为止,影片中已经囊括了童声、女声以及混声合唱。

剧本上原有一段儿歌《高山竹子青又青》,傅庚辰认为已有《红星歌》,再唱儿歌没有必要,不如再写一首男声独唱。

这样,全片的音乐更丰满。

于是,他在影片中寻找恰当的位置,终于发现宋大爹划竹排送潘冬子进姚湾镇的那场戏最佳,剧本中这样描绘:“两岸青山,一弯绿水,一夜竹排,顺流而下”,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又没有对话,在这里加一首歌恰如其分。

他向导演李俊提出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导演、摄影和录音师的支持,这就是《红星照我去战斗》的由来。

从10月29日到11月14日,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傅庚辰写完了剧本中所有的歌曲,配上了合唱,增写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并完成了全部乐队伴奏总谱,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

这些歌曲经摄制组全体讨论获得通过,回到北京后准备开始录制。

就在这时,傅庚辰却在音乐组一次开会的办公室里发现了《闪闪的红星》文学剧本的第三稿。

其中有一首歌词写道:“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

”在“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的时代这几句话让傅庚辰怦然心动。

音乐组的其他同志也认为这首歌词好,鼓励他换歌。

但前几首歌已经摄制组讨论通过,总谱也已完成,花费了很多心血,马上就要开始录音,从头新写能否超过从前?思想斗争很激烈。

但是经过深入分析,他认识到:冬子妈唱歌的时候,她还不是共产党员,红军到了什么地方,何时回来,她也还不知道。

她是凭着信念和向往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红军一定会回来的。

所以,在白色恐怖气氛下,在夜半三更,在山中一个茅屋里,当她的儿子问她爸爸和红军什么时候回来时,她从心里发出了向往的歌声“夜半三更盼天明……”是合乎此情此景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分寸的。

想到这里,傅庚辰下决心舍掉《手捧红星盼红军》(一)、(二)和《热血迎来红旗飘》,改写《映山红》(一)、(二),并把歌词中的“若要盼得亲人回”改成“若要盼得红军来”。

影片上映后,在《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映山红》三首歌都已广为流传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人向傅庚辰提问:“你为什么要写《映山红》这样的歌曲,你就没有什么顾虑吗?”当时还是“文革”年代。

傅庚辰回答道:“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本人在《矛盾论》里所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快与慢、激与抒、张与弛、动与静都是事物的发展规律,生活是这样,艺术也是这样,因此艺术不能只有战斗性而没有抒情性,所以我写了《映山红》。

”假如没有傅庚辰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我们也就无缘听到《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映山红》。

而在当时,这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并不仅仅依靠艺术的热情,更多需要的是追求艺术真实的思想勇气。

《毕业歌》1934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歌曲在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首次出现,影片结束时又再度响起,提示了影片主旨。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传唱一时,特别为青年学生所喜爱。

《歌唱祖国》“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新中国成立后,这不知唱出了多少人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的美好心声。

1949年10月1日,王莘同志到北京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候,王莘同志激动得热泪盈眶,作为一名革命音乐工作者、作曲家,此时此刻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想把心中的感受用音乐表达出来,不久,他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题,写下了一首歌曲,1950年5月,天津市音工团成立,王莘任团长,此后,他为该团演出,又创作了大量作品。

1950年9月上旬的一天,王莘同志再次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这个时候,广场上已经有了准备迎接建国一周年的一些景象:城楼上,工人们正在试挂大红灯笼,广场上,有几支工人和学生队伍在练习走队,准备在国庆那天,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飘扬,见到这些景象,王莘脑中浮想连篇,他决定再写一首歌唱伟大祖国的歌曲,不久,脑海中就形成了《歌唱祖国》第一段的前一部分。

王莘同志写出《歌唱祖国》这首歌之后,并没有急于发表。

他一面把它交给天津市音乐工作团,排练演唱,一方面到南开大学、天津炼钢厂、天津纺织厂和天津铁路机务段去教唱,各方面征求意见,群众反映十分强烈,诗人艾青认为好是好,但其中有几句歌词还不十分理想,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即将“五十年文化辉煌灿烂”改为“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将“我们战胜了一切苦难,我们把敌人赶出边疆”,改为“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王莘立即吸收了他的建议,群众和专家的检验之后,王莘同志才把它抄好向《人民日报》投了稿,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歌唱祖国》的曲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立即邀请中央歌舞团合唱队录音,除广播外,还添制成唱片向全国人民推荐,从那以后,《歌唱祖国》这首歌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

王莘(1938年- ):作曲家,原名王莘耕,江苏省无锡县人,自幼受到民间音乐的薰陶,喜欢上音乐,并学会吹笛子和拉二胡。

1932年,14岁的王莘来到上海,在先施百货公司当一名见习店员,1935年,受到上海民众掀起的抗日救亡爱国运动的影响。

结识了左翼进步音乐家冼星海、吕骥、孙慎等人,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到浙江宁波等地积极宣传抗日,1938年,王莘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音乐,当冼星海写出《黄河大合唱》在“鲁艺”排练、演出时,王莘还曾担任过《河边对口曲》中王老七的领唱,1937年,王莘从“鲁艺”毕业后,先在晋察冀根据地开展工作,后调华联大音乐系任教。

从此,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晋察冀》、《日头上山岗》等。

1942年,王莘开始担任群众剧社的领导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小歌剧《宝山参军》和大量歌曲,1949年1月,王莘率群众剧社的同志们进入刚解放的天津市。

《学习雷锋好榜样》提起雷锋,许多人都能联想到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以其特有的旋律和激情,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您知道这首歌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吗?1963年3月5日,《解放军报》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同时还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题词。

上午,战友文工团团长晨耕、政委王引龙召集全体同志传达了毛主席的题词,并说下午天安门有游行,全团要去参加宣传活动。

散会时,时针已接近10时了。

当时许多同志都提议说,我们是文工团,下午游行应该有首歌。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歌队队长、作曲家生茂和词作家洪源。

生茂此时也正被雷锋的事迹感动着,便对洪源说:“你写词快,写个歌词吧,一会儿午饭前一定要交给我!”洪源高兴地说:“行啊,我马上干!”生茂姓娄,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谱曲,他是个行家。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就创作过不少歌曲,抗美援朝时他创作的歌曲,在前线部队流传很广。

1955年,生茂创作的一曲《真是乐死人》,至今还流传不衰。

雷锋是1962年8月5日因公牺牲的。

他牺牲后,中央军委和沈阳部队都发出了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通知。

在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之前,全军各部队已经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活动。

通过几个月来的学习,生茂更加明白了一个普通的运输战士,何以获此殊荣。

他佩服雷锋能在入伍两年多的时间里,入党、当标兵、升班长,两次立功受奖,并当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的确,在同是军人的生茂的心中,雷锋已经成为他的光辉楷模。

因此,他有激情、有灵感,决心拿出一首好歌来以实际行动学雷锋。

中午时分,食堂开饭了,生茂顾不得去吃,只是焦急地等着洪源送词来。

说起洪源,那可是生茂的老搭档。

他请洪源来写,完全是出于战友间的了解和信赖。

洪源姓吴,比生茂小2岁,是北京市海淀人。

1949年,我63军围困北平时,在海淀一带挖战壕,准备与傅作义谈判破裂就开打。

这时,一批文化高、思想进步的高中学生参了军。

洪源与10来个学生一起补充到生茂所在的63军文工团。

从那时起,他们就开始联袂创作歌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