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我的家》 (2)第一单元第2课《我们的学校》 (5)第一单元第3课《我生活得社区》 (11)第二单元第1课《我学会了》 (19)第二单元第2课《向“谁”学》 (27)第二单元第3课《做学习的主人》 (33)第二单元第4课《大家都在学》 (38)第三单元第1课《规则在哪里》 (44)第三单元第2课《规则有什么用》 (48)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给自己定规则》 (52)第四单元第1课《我是谁》 (57)第四单元第2课《我的责任》 (59)第四单元第3课《我能做好》 (66)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我的家》1教学目标1、感受家人对自己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爱;2、对家人讲话有礼貌,关心家人的心情,学会关心、安慰家人; 2学情分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能和父母家人平等沟通,互相理解。
教学准备:爱心卡片、课件3重点难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能和父母家人平等沟通,互相理解。
教学准备:爱心卡片、课件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提问导入师:同学们:自己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随机提问。
你们想自己的父母吗?(学生回答)平时他们给你们打电话吗?都说些什么?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不管父母是在外还是在家都非常辛苦,真不容易。
他们是在为自己家人的生活而奔波。
那是一种爱,我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感受着家人的爱,那么我们又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我爱我的家人》(板书课题)讨论:我的爱是什么2【讲授】新课讲授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家人无尽的关爱,有很多事情让我们难以忘怀,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自己受到家人那些关爱? (学生回答:做饭、接送自己上学、生病后陪伴、自己遇到挫折后的安慰等)师:家长无时无刻不牵挂我们,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家长的爱呢? (学生简答)师:看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学生看书23、24、25页)师:现在同学们知道爱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三个方面)2、情景模拟:A、学会用一句贴心的话,学生说说自己想说的话。
教师引导。
你对家人说话有礼貌吗?你关心过他们的心情吗?你会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家人吗?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B、一个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
师:如果你遇到下列情况,你打算怎么说?怎么做?同桌交流①星期天,家长忙家务,累得腰酸背疼。
②妈妈每天都说“到了学校要好好学习,不要和同学打架。
”③奶奶生病了。
C、爱是理解的微笑师: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但是,有许多情况如:有时候教育方式可能有些偏激,有时候家人因忙于其他事物而没有及时照顾孩子等,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类的情况呢?请听《滔滔的故事》。
(老师根据生活实际讲述并设计悬念。
)师:如果你是滔滔,你会怎样做?(学生讲述各种各样的方法。
)师:看滔滔是怎么做的?看书25页。
(学生看书)师:滔滔处理的怎样?他的爸爸看完留言后会有什么反应?(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家长的理解和不理解的地方。
)第一单元第2课《我们的学校》1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我们的学校》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第2课。
本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本课是在上一课认识家庭的基础上,扩大到对学校的认识,为下一课认识社区打下基础,也为后几单元理解家庭、学校、社区的规则和不同场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打下基础。
本课由“多彩的学校生活”“我们的校园文化”“我为学校骄傲”三个话题和一个“瞭望台”组成。
本课为第二课时,完成“我们的校园文化”这一话题。
教材12页、13页分别从科普窗、儿童作品展、文化墙、光荣榜、校园绿化等方面,展示了校园文化,意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学校文化,从中感受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及教育内涵。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学校里的校训石、塑像、浮雕、展牌、展柜、提示语等,感受校园文化的丰富及教育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自豪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2.在观察、记录、交流的过程中,提高搜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2学情分析实验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学校,校领导精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博爱”是本校校园文化的核心。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两年的在校生活,对学校的校园文化有一些初浅的了解,但是了解得不够全面,也没有深入地思考学校设计校园文化的用意,没有感受到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及教育内涵。
3重点难点感受校园文化的丰富及教育内涵。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师:课前老师带大家参观了我们的学校(出示课题),并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去寻找你眼中最美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既回顾了课前的一些准备活动,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2【活动】二、交流互动,探究主题(一)小组交流学生拿出课前填写的观察记录表,在小组里交流,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每组的6位同学他们的观察点有的不一样,有的一样。
即使观察点一样,同学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
通过小组交流,给每一位同学展示的机会,体现了对每一位同学劳动成果的尊重,可以达到资源的共享。
】(二)全班交流1.在汇报之前老师提几点要求:(1)汇报的同学声音要洪亮。
(2)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可以针对前面同学汇报的内容做些补充。
(3)汇报的同学也要认真倾听,可以根据他人的补充修改自己的观察记录。
2.分组汇报校园组:本组学生汇报对校园中的“校训石”“校训”“绿色长廊”的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包括“我看到的”和“我的感受或受到的启发”两方面的内容。
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校训石上“博爱”的含义及对教学楼外墙上写的校训“修品学兼优,铸身心健康”的理解。
预设:如果学生对校训的理解不全面,比如忽略了对校训中的“品”、“心”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拨:“品”是指品德;“心”指的是心理;学校希望你们成为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小结:刚才校园组的同学用他们的眼睛发现了校训和校训石,并且体会到了校训和博爱的深刻含义,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有爱心、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门厅组:(1)学生汇报对学校门厅中的“陶行知塑像”“浮雕”等的观察记录。
(2)教师课前也要仔细观察,课件呈现“陶行知塑像”“浮雕”的照片,引导学生深入它们的内涵。
小结:同学们,每天我们一进大厅就觉得一股爱的暖流充斥了全身。
陶行知爷爷的“爱满天下”、不断播放同学们活动照片的电视、洒满阳光的小书吧……这些都让我们心中充满了温暖。
一楼长廊“中华美德厅”组:(1)生汇报对“中华美德故事”展牌的观察记录。
在这组汇报之前,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有没有注意过一楼“中华美德厅”中介绍的故事呢?哪个故事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然后请这组代表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
教师相机引导、评价。
小结:我们一楼长廊的主题就是中华美德,教育我们从小就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楼长廊“中华国粹厅”组:(1)同学们以汇报、提问的形式展示对二楼长廊中的展柜、壁挂、“中国的四大发明”和“中国的世界之最”展牌的观察记录。
(2)教师小结:二楼长廊的主题就是中华国粹,教育我们从小就要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三楼“荣誉长廊“组(1)学生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三楼荣誉长廊的观察记录。
(2)教师相机问其他同学:看到学校的老师、同学获得那么多荣誉,你有什么感受?小结:希望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
温馨提示语组:(1)本组代表对校园各处的温馨提示语进行观察汇报,带领全班同学以拍手歌的形式读消防儿歌。
(2)这组对代表汇报后,让其他学生说说:在你们平时的观察中,哪条提示语给你的印象最深呢?为什么?你们觉得我们学校哪些地方还要再设一些提示语呢?你们帮着设计设计。
教师请温馨提示语组的同学课下整理刚才同学们说的建议,交给德育主任。
(三)播放短片,整体回顾我校校园文化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学校的校训石、塑像、浮雕、展牌、展柜、提示语等事物,感受到我们的校园文化是很丰富的(总结板书:校训石、浮雕、展牌、展柜……-----丰富的校园文化),并且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下面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能体现我们校园文化的地方,进一步感受我们丰富的校园文化以及它蕴含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播放短片,师生共同回顾。
【设计意图:《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展示交流学生课前的观察记录为主要活动方式,通过学生的汇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校园文化的丰富及教育内涵,突出了教学重点,也训练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最后播放校园文化短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丰富的校园文化,体会其中的教育意义。
】3【活动】三、修改观察记录,装订成册(一)让学生修改、补充观察记录。
(二)补充完的同学把观察记录交给组长,组长统一交给老师,老师把同学们的观察记录装订成册。
老师为这本手册设计了一个封皮,教师展示封皮,让学生了解封皮上的内容:题目是“双港实验小学的校园文化手册”;封皮上写有我们校园文化的核心“博爱”一词;那这本手册的编者是谁呢?(学生说后,教师随机写上:三年三班全体师生)【设计意图:当堂课就把学生的观察记录整理成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更增强了对学校的的亲近感和自豪感。
】4【作业】四、课后延伸,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我们校园文化的核心“博爱”,为我们下学期的班级园地设计一个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班级园地方案的设计,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一单元第3课《我生活得社区》1新设计2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初步了解社区里为居民提供服务的人们的辛勤工作,使学生懂得要尊重他们,要爱护社区的公共设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调查活动和社区体验里感悟各种社区机构和设施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1、知道学生所居住社区的一些基本特点,了解社区里的主要机构和各种公用设施及人们的社区生活。
2、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社区调查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3学情分析对一个班(42人)的前测结果:54.8%的学生知道“社区”一词,但不清楚具体含义;一直住在同一社区学生占69%;由入学原因搬迁的占35. 7%;住在新建社区的学生占33.3%。
从前测结果分析得出:虽然大城市学生对新词汇“社区”的接受比较早,但对其含义并不十分清楚。
基于本人对教材编撰意图(这是我生活的小区。
小区里有……)的释解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社区”一词不作过多解释。
但试图通过学习对社区有一定认识(一个有许多人共同生活的一个区域,并有与之配套的完善的公共设施,社区的名称由居委会的名称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