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言语理解与表达(基础篇)

言语理解与表达(基础篇)

言语理解与表达知识树误区一:言语理解≠语文基础知识 误区二:言语理解≠单纯、逐字阅读长难句就找主谓宾,宾语通常是一个复合结构或小句。

动宾短语=v.+n. 标志词: 的——定语(前置)地——状语(前置)得——补语(后置)审题干——读题面——看选项 1、具有审题意识 2、明确题型分类1、同义替换2、精简替换1、背景常出现在段首,引出下文重点,故背景不重要。

2、背景的类型:(1)时间/地点状语:近年来、改革开放以来、明清之际、建国初期、目前、日前、当下;在美国、在中国北方(2)分析形势:随着……的变化/提高/下降/紧张/发展/日益突出等,在这样的背景/趋势/形势/情况下1、作用:为了引出之后作者的观点,重点阅读援引之后的语句。

2、类型: 前半句 后半句(1)正向援引 (正如) 结论性引导词——因此、所以等 (2)反向援引 一家之言 转折性引导词——但是、然而等有人认为、大多数人们以为、有一种看法认为、通常认为、传统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分步解题法 替换压缩法成分分析法背景铺垫法援引观点法片段阅读十五大技法1、正确答案的倾向性要与原文保持一致。

2、类型:(1)积极的倾向性(2)消极的倾向性 从表面上看、看上去、似乎、好像、所谓的、遗憾的是 1、作用:(1)为了证明前后出现的观点,例子本身并不重要,可以略读或快速浏览。

(2)围绕例子的选项不是主旨题的答案。

2、类型:(1)显性:比如、例如、XX 就是一个例证、以XX 为例(2)隐性:数据、年份、人名、地名、术语 1、前提:代词指代的是前文的宏观内容。

2、运用:指代类的代词引导出一个主题句。

1、作用:(1)为了证明前后出现的结论或观点的正确性,可以通过原因的位置来寻找前后的主题句。

(2)原因本身并不重要,因此阅读时可以快速阅读。

(3)围绕原因进行表达的选项属于干扰选项。

2、类型:(1)阐明援引——引出观点(2)点明观点——阐明原因(原因补充) (3)点明观点——查明原因——重申观点相对绝对法表达倾向法举例论证法原因推断法指代引导法片段阅读十五大技法 1、绝对法:通常过于绝对化的选项不是正确答案。

如:都、所有、一切、任何、完全、永远不、绝对、各个、总是、一定、全部、不可能、必将2、相对法:通常相对、部分、不确定的表述是正确答案。

如:可能、也许、大概、通常、往往、一般、未必、是否1、选择答案前,要先比较四个选项的最大差异。

v.+n.动宾短语——主词提炼。

2、四个选项中,排除两个还剩两个时,要首先比较二者差异。

1、选项的陈述主体要与原文保持一致。

2、常与“选项差异法”结合使用。

1、作用:(1)为了说明正面观点的合理性。

(2)围绕反面论证的论述是干扰答案。

2、类型:(1)正+反:不看反面论证,直接看之前。

如:否则、不然等词。

(2)(正)+反:通过反面论证推出正面观点。

如:如果不……那么不:如果没有……,那么没有只有……才1、排同法:四个选项中几个选项若表达意思相同或十分相近,则均予以排除。

2、求异法:在讨论话题与原文一致的前提下,答案很有可能在一对相互矛盾的选项中。

反面论证法主体排除法选项差异法标点符号法排同求异法1、冒号、破折号:解释说明。

2、分号、顿号:引导并列关系。

3、双引号:(1)援引观点。

(2)强调特征。

(3)反语讽刺。

4、括号:补充说明,省略阅读。

5、问号:(1)设问:自问自答——引出重点话题。

(2)反问:问中有答——表达倾向性。

(3)疑问:进行询问——不确定性,可能带有倾向性。

片段阅读十五大技法显示、说明、表明、指出、结果是——引导观点。

只有、必须、需要、应该、应当、务必、除非、如何、怎样——引导对策。

解题技巧辨别标志做题原则1、这段话主要讲述(谈论、强调、说明、阐明、阐述、分析、介绍)的是?2、这段文字的主旨、关键词、中心议题、旨在说明?3、对这段文字概括(复述、归纳、总结)最准确的是? 1、找重点,即文段主题句。

2、对比选项进行转换。

(同义替换、精简压缩) 3、通常为对策或核心观点。

4、优选忠于原文的选项。

宏观(行文脉络)+微观(关联词语)文章结构 逻辑标志递进复句不但……,而且……不但……,而且……,甚至……不但=不仅=不单=不独=不只=不光 而且=并=并且=也=还甚至=更=特别=尤其=重要的是=关键的是=核心的是1、递进复句重点在递进之后。

2、一级递进与二级递进同现时,二级递进是重点。

典型格式 不但……,而且……关联词语多重递进 不但……,而且……,甚至……技法链接反面论证法、成分分析法总结主旨概括题因果复句转折复句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可见=看来=导致=造成=使得=致使=总之=故而=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概而论之1、正常语序下,原因为结论服务,结论之后是重点。

2、“之所以之所以……是因为……”通过倒装的形势来强调原因,符合汉语核心语义置后的原则。

典型格式因为……,所以……关联词语特殊格式之所以……是因为……技法链接举例论证法、主体排除法、背景铺垫法、选项差异法总结主旨概括题虽然……,但是……其实……典型格式关联词语虽然=尽管=虽说=固然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强转折)总结1、转折复句重点在转折之后。

2、转折前为委婉表达,并非强调其实际意义,属于会话策略,其目的仅在于引出之后的转折。

3、强弱转折同时出现时:(1)弱前强后,重点在强;(2)强前弱后,重点在对策句。

技法链接表达倾向法、观点援引法、排同求异法由此可见照此看来虽然……,但是……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当然(弱转折)显性并列必要条件既……,又……1、并列复句没有重点,主旨题应概括全文,不可偏颇。

2、并列复句没有语序要求,分句间可以调整前后顺序。

3、注意分句间的并列关系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关联词语不是……,而是……;有的……,有的……。

总结主旨概括题只有……,才……关联词语显性:只有=必须=需要=应该=应当=务必=除非=如何=怎样 隐性:才总结 1、必要条件用来引导对策,常为文段的主题句。

2、省略显性关联词时,可以从隐性关联词入手判断对策所在。

典型格式 只有……,才……转换格式只有A,才B=B 必须A=不A 则不B=A 是B 的必要条件(必备要素、不可或缺、必不可少、前提、基础、保证、保障)=B 以A 为必要条件(同上)。

1、表示相关的几种情况并存 单用:而=又=同样=同时=与此同时=另外=此外=再说=并且=加上双用:也……,也……;又……,又……;既……,又……;一边……,一边……;有的……,有的……;一方面……,另一方面……。

关联词语2、表示两种相反或相对的情况1、关联词语2、标点符号:顿号、分好、逗号(句式一致)3、表达并列内容的分句关系(隐性并列,藏于句中) 表现形式杂糅复句关联词语主旨概括题文章结构 适用于文中出现多个关联词阐述现状背景铺垫时间状语形势分析观点对策递进复句转折复句 因果复句 必要条件补充说明举例论证解释原因反面论证有主句,有分句递进关系:不但……而且……甚至 转折复句:虽然……但是;其实因果复句: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必要条件复句:只有……才并列复句:既……又;不是……而是;隐性并列1、转折 VS 让步虽然……,但是…… 即使……也…… (已然时态) (未然时态)1、承接有次序要求,并列无次序要求。

2、“于是”有时表承接,有时表因果。

行文脉络使用主旨概括题承接复句VS 并列复句总结典型格式 (首先)……然后(便、就、于是)……联想对比 关联词语:即使=就算=纵然=哪怕2、递进 VS 取舍不但……而且…… 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肯前强调后) (一肯一否)1、总——分——总点明观点——阐明原因/举例论证——重申观点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举例论证——解决问题 2、分——总 3、总——分 4、分——总——分5、分——分类型典型格式:即使……也……让步复句1、总论点中关联词重要,但并非总在首尾句。

2、分论点中关联词不重要,常为现状阐述或解释说明。

技法链接指代引导法1、背景铺垫2、原因观点3、举例论证4、阐明原因5、反面论证主旨概括题类型及使用重点看后瞻前顾后 重点看前围绕辅证不选辅证论述法主旨概括题1、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2、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3、错误选项:(1)各种偷换;(2)无中生有;(3);曲解文意;(4)概念混搭。

偷换时态偷换类型辨别标志 做题原则 技法链接 相对绝对法 、 命题新趋势:正确答案往往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与归纳。

偷换数量 1、较多量:较多、很多、许多、大量、大部分、大多数、广泛、一片、不少 2、较少量:较少、很少、少量、少部分、少数、少许、不多 3、中间量:某些、一些、部分 4、首先同级替换,次选中间量向两级的替换。

5、较多量与较少量之间为偷换。

偷换逻辑关系 1、充分条件和表要条件的混淆。

2、因果倒置。

3、并列混淆为条件或因果关系。

1、已然性时态:已、已经、曾经、了、过、虽然……但是 2、未然性时态:将、要、立即、马上、如果、即使……也 3、进行式时态:正、正在、在……中、着、现在 4、时态上的越级偷换均为错误选项。

偷换概念 1、偷换 2、扩大 3、缩小 1、不确定表述:预测、断言、推测、可能、未必、也许、大概、大约 2、常见于科技说明文。

偷换确定性表述 与不确定性表述 1、下列说法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表达符合/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下列理解有误/无误的一项是? 细节理解题1、通读原文,把握作者说话的目的、意义。

2、首选对文段“言外之意”的准确引申。

3、次选主旨类的答案。

4、故事寓言类优选寓意深刻的哲理项。

5、排除引申过度、表意肤浅、不符合生活规律和社会主旋律的选项。

代词指代题 做题原则 意图判断题辨别标志 做题原则 连个并非:1、并非呼吁的声音一定选。

2、并非原文出现的文字一定不选。

一个原则:把握作者说话的目的、意图。

技法链接 辨别标志文中“XXX ”指代的是? 1、定位原文,确定代词在文中的位置。

2、根据就近原则,提炼前后句中的主宾语。

3、区分类型,人称代词(主语)与指示代词(宾语)。

4、有效利用提问中的指示性信息。

(这一切、这两点、后者、这个概念) 片段阅读 1、这段文字意在说明(阐明、强调)的是? 2、通过这段话作者想表达(说明)的是? 3、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 4、这段话告诉我们?5、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推出的是?1、明确观点:提炼引导词(笔者认为、XX 认为、我希望)。

2、隐含观点:提炼倾向性(关联词语、设问、含有倾向性的词汇)。

3、没有观点:仅为客观陈述或引述他人观点。

标题填入题做题原则 态度观点题辨别标志 做题原则变型的主旨概括题+文体风格。

辨别标志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1、新闻类:提炼导语的主干成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