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探工作细则

物探工作细则

物 探 工 作 细 则物探工作细则为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中物探任务不断提高物探工作质量,依据物探设计及物探规范规定及调查项目管理制度要求,特制定物探工作细则如下:一、磁法磁法生产使用CSC-3型悬丝式垂直磁力仪,属高精度磁力仪。

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三平一重合:磁棒水平(在零点上)、悬丝水平、仪器水平(两水泡居中)、光系中活动线与固定线(零点位置)重合。

1.生产前仪器性能要在检修、调整完好的前提下严格经过性能检查确定使其达到设计和规范的要求,若达不到必须对仪器格值、稳定性、方位差及机械性能进行全面鉴定并做详细记录。

2.在野外工区营地确定后对仪器一致性(指两台以上)仪器重复测量精度<±5nT。

(指试验点数25-30个点重复观测的均方差)3.当仪器性能检查合格后在营地设分基点一个,然后与镜儿泉南部5公里处磁测总基点进行联测(采用2台磁称往返观测法),并计算联测结果及精度(≤±5 nT).4.磁称具体操作步骤:①摆好三角架,调平圆水泡。

②放入仪器转到预选方位(在N南±15°内)调平仪器水泡。

③打开仪器开关,用粗、细旋扭将光系活动线从左至右调到与固定线重合后关上开关,记下仪器测微器上读数,移至下一点工作(为消除仪器机械误差,转动粗、细旋扭对零点,始终使活动标线从左向右对零点)。

5.每日出工前及收工之后,均要对基点、基点读数,要求转动方位(N东、N西、N东、N西)读准、记全。

6.野外记录内容、温度准到度,读数准到1 nT (一小格),点线号工作日期等均要记全。

7.仪器及角架的保护、保养要求做到经常防震、防潮、防晒。

活动旋扭防尘、防油污,搬运时严防碰、撞等,角架要经常擦洗、上油,严防螺纹损坏。

8.磁法剖面及面积质量检查,应随生产进程及时进行,质检方法及精度严格按设计要求执行。

9、磁物性工作在面积或剖面工作基本告一段落后,应专门采打磁物性标本,采取时与磁异常有关的岩性多采,无磁性的标本少采或不采,标本规格为4×4-4×8cm,形状为方体与长方体或等轴状,数量按设计要求。

采集的标本应记录点位、日期、工区、岩性等内容,以便于成果利用。

二、电法电法生产采用重庆奔腾数控研究所生产的WDJD-1型多功能直流激电仪,该仪器采用大屏幕中英文菜单提示,操作简便,性能优越,配套设备有雅马哈发电机、整流电源、健伍对讲机等。

1.野外准备工作①仪器使用前应对其各项性能检查,首先测量仪器电池电压,8节电池电压最低不利低于9.6V,不极化电极中的硫酸铜溶液应为饱合溶液,液面最低不得低于铜棒的底端,并提前将不极化电极泡入水中以确保底部渗透性好。

②测线、测站布置:测线应尽量垂直于勘查对象的走向,并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地形影响和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测线的方向要与工区中的地质勘探线、典型地质剖面方向一致。

野外测站应尽量布设在观测地段的中心并远离输电线和变压器,还应兼顾供电站的布设,测站和供电站要采取必要的防潮、防雨、防曝晒措施。

③测量前必须把直流输入高压线(红夹接正,黑夹接负)、AB供电电极、MN测量电极接好,并消除不良影响,严禁将直流高压A、B、M、N相互混接,并设置工作参数。

电极接地时应靠近预定地点标志布设,并应与土层密实接触。

④观测前进行漏电检查:一个独立的测区在观测之前和结束之后,均应对仪器和导线的绝缘性进行系统的检查,包括供电电极AB 间的导线漏电检查和测量电极MN间导线漏电检查。

漏电现象及漏电检查处理结果应登记在记录本上,做为资料检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

2、各具体方法的操作步骤①中间梯度a.中心站和供电站的选择:采用该仪器测量,中心站和供电站均选择在观测地段的中心部位。

B.布极和接线:把供电电极AB极距视具体情况定为800m-1000m,MN极距定为40m,点距为40m,把连接A、B、M、N四极的导线分别接在仪器的A、B、M、N接线柱上,直流高压线与整流器相接,同时将地线与万用表接好,以便显示供电电极及测量电极接地是否正常。

设置工作参数。

C.进行漏电检查及漏电处理并记录于记录本上。

D.供电和测量:进行漏电检查和各极接通正常后,既可供电开始准备测量,让AB固定不动,测量电极MN在AB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区间内移动,测量电极的中点对准测点开始测量,然后沿测线方向并保持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不变,逐点测量,均记录ΔV、I、ηs、ρs、K值,测完该区间后,再挪动AB电极,继续在中间区间测量(两个区间之间接头处重复2个点测量),当遇到单次观测难以保证精度、视电阻率曲线的突变点及与相领测线对比显得无规律的测线段均应进行重复观测,重复观测时应改变电流,但不能改变接地位置。

根据结果绘制ηs、ρs剖面图,了解剖面在水平方向上的电性变化情况。

②电测深工作:a.中心站和供电站的选择:采用该仪器测量,中心站和供电站均选择在同一点上,一般为异常段最高值点。

b.布极和接线:一般把供电电极AB极距与测量电极MN极距按MN:AB=1:10的比例进行布极,AB/2选择的极距为3、5、7、10、15、22、34、50、70、100、150、220、340、500m,所以MN相应的为0.3、0.5、0.7、1、1.5、2.2、3.4、5、7、10、15、22、34、50m,把连接A、B、M、N四极的导线分别接在仪器上相应的接线柱上,直流高压线、地线接好,设置工作参数。

c.进行漏电检查及漏电处理并记录于记录本上。

d.供电和测量:进行漏电检查和各极接通正常后,既可供电开始准备测量,以中心站为中点O,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都对称于中点两边不断移动,即A、M与B、N对称于中点延剖面线两边等极距移动(AO=BO,MO=NO),逐点测量,记录ΔV、I、ηs、ρs、K值,根据结果绘制ηs、ρs剖面图,了解剖面上电性变化情况。

③电物性工作:电物性工作采用对称小四极野外露头法测量。

电参数点要求布置在有一定范围的单一岩性基岩露头上,短极距电测深曲线尾部出现渐近值。

电参数点的观测方式及质量要求与激电测深相同。

对钻孔岩芯采用标本架法测定标本的极化率及万用表法测电阻率。

电性标本质检率≥10%,质量评价用原始观测统计出来的几何平均值与检查观测的几何平均值的相对误差来衡量,要求ηs相对误差≤20%,ρs相对误差≤10%。

三、重力重力工作使用国产ZSM-Ⅲ型或Ⅴ型重力仪进行。

1.在需做重力剖面的工区一般设重力临基点一个,做为重力值及高程的起算点,基点要求地基稳定,工作出入方便,附近没有震源的地方。

2.生产前应对重力仪的性能读数系统进行检查,光线灵敏度,要求调到16-20格之间,进行格值校对检查(格值校对应在已设好的重力校对点上进行),到达工区后应按设计规范要求做重力仪动态试验,试验时间大于12小时,且试验的起始及结束时间必须在生产前一小时开始,生产结束一小时后结束。

3.野外测量具体操作步骤(1)每日工作前,使仪器温度接近工作温度,并轻微震动仪器,同时检查仪器的纵、横水泡,并测定光线灵敏度,检查结束记入记录本。

(2)野外观测前应按基点-辅助点-基点次序进行观测,以确定仪器处于工作状态(≤0.3格),时间间隔不少于5分钟。

(3)测点观测前应在基点上读取三个数,测点上读取二个数,每读取一次数均应转动测微器和检查调节水泡,当一个测点读数结束后转动下一点观测。

(4)野外观测的角架面应与高程测量标尺点尽量一样高,要求高差不超过2cm。

(5)为消除仪器滞后效应,在上一点观测完后,转到下一点前,使测微器调到下一预测读数附近。

(6)重力每一个闭合时间间隔由重力仪动态试验确定,生产中必须严格执行。

(7)每一个观测点的记录内容时间准到分,读数准到1%格、点、线、号。

(8)。

当有地震包括仪器动线有规则转动时均应停止生产,等震动过后再工作,此现象应在备注中注明,方可报废震点重测。

4.质检工作应随生产及时进行,质检工作要求按设计严格执行。

5.每日野外记录必须经过组长检查验收合格方能进行计算。

6.在重力野外工作一段后,应根据重力异常需要系统地按要求采取密度标本。

标本采集均应记录地点、岩性及编号。

密度标本采用天平法测定密度。

四、测井工作测井工作主要用于见矿钻孔,采用井中充电法、激电测井及视电阻率测井方法进行,投产仪器开工前应全面调试、维修和校验,并做详细记录。

当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在生产期间每一个小工区生产结束,均要对仪器进行一次测试和检查,并做记录,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均应按设计严格执行。

五、测量工作1.在生产前按测量规范对仪器进行检查校对,在面积测区布网应先打基线框,后打测线,测点按设计点线号编好,打桩定点。

当符合设计精度要求后,即闭合差符合要求的测线方可提供使用或转布下一条测线工作。

2.综合剖面测量工作,由一个临时起算点起测,在剖面线上布设测点,最后必须闭合到起始点,当精度合乎要求后,方可转到下一条剖面或转测下一小区布设剖面,剖面闭合差按设计要求执行。

3.对仪器及角架的使用及保养应随生产经常进行,在长途运输中应注意防震、防碰撞,角架的活动部位应经常擦洗、上油以确保转动自如。

4.所有野外数据必须整洁齐全地记入有关测量记录本中,每日记录必需经测量组长检查验收,并签名。

六、综合整理工作1.对野外获取的磁、电、重力、物性等原始资料,须仔细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对合格的野外原始数据进行各项改正计算,复算及抽查检查;对各种原始资料、表册及时整理编目、装订和编号,以保证原始资料的完整、清晰。

3.经对各种原始数据计算、复算、抽查无误后,方可按绘图规范绘各类成果图件。

4.成果综合解释推断①.先对区内以往地质、物、化探、遥感资料进行充分的收集和分析研究。

②.对工作中获取的激电、磁法、重力、物性、测井等成果进行汇总并进行必要的数据统计处理,综合对比各类异常相互关系和分布规律,综合分析引起物探异常的地质原因。

③.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对磁、电、重物探异常选择合适的定性及定量计算,为进一步地质工程验证提供物探依据。

要及时收集钻探验证资料,根据查证结果对物探异常进行再解释。

④.在综合整理及一定深度的异常解释推断资料成果的基础上按设计书规定内容,编写年度物探工作总结或中间报告,并指出下一年进一步工作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