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PPT课件
❖
(2)间
接灸( 隔姜、隔蒜、隔盐、隔附子饼灸)
旋灸、雀 温针灸)。
2、艾条灸:(温和灸、回 啄灸、
❖ 其他灸法:(灯火灸、天灸、雷火神针、太乙神
针等)。
--
11
临床常用灸法及操作
❖ ①直接灸:是把艾灸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用黄豆或枣核大小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 灸,局部经烫伤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者称为化脓灸;用中小艾炷直接灸之,烫时即取 走,灸后不起泡或不成灸疮者称为非化脓灸。
中医适宜技术
镇巴县中医院针灸科 吴鹏
--
1
中医适宜技术概念
❖ 贯彻《(2006---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 划纲要》精神,落实“未来15年我国中医药要 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 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
❖ 中医适宜技术是指中医特色突出,疗效确切, 经济简便,可操作性强,且经过长期临床验证 安全可靠的中医诊疗技术,具有简、便、廉、 验之特点。
❖ ②隔物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某种药物如生姜、大蒜、食盐、附子、胡椒而施 灸的一种方法。药物可因证因病不同,治疗时可发挥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 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为厚度约2分许的姜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觉 灼热时缓慢移动姜片,可灸多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本法适应于一切虚寒病症。
--
5
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意义
❖ 大力推广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 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适宜技术在 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及中医药在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中的作用,为解决百姓多发病、常 见病及“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作出 贡献。
--
6
1 、灸疗法
--
7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 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
等份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晚睡前敷于脐中,次日
晨取下,治小儿遗尿症;砂仁30g,白糖50g,明矾
10g,青背鲫鱼1条,混合一起捣烂成膏状分成3份,
每次1份,分别敷贴于神阙、至阳穴上,盖纱布,以
胶布固定,一日换药1次,治黄疸的阳黄,若阴黄可
--
用胡椒(每岁1粒)、麝香1g、雄鲫鱼1条,混13合捣
烂成膏,敷贴神阙、肝俞、脾俞穴等。
❖ ③艾条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熏灸。 ❖ 温针灸: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3厘米的艾条施灸,至艾绒烧完为止。 ❖ 温和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0。5—1寸许熏灸。 ❖ 雀啄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如鸟啄食上下移动熏灸。 ❖ 回旋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反复旋转熏灸。
--
4
中医适宜技术顺应时代 科学发展
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
特点。由于作用迅速、操作简便、易学易用、使用 安全,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如今时代要求和形势所 迫,则应该“理、药、创、科”四个字更进一步。 所谓“理”即医理、药理、法则;“药”即药剂、 药效、新制剂(包括其剂型)上药典,以低毒或无 毒的药物和配剂获取可靠的疗效,为发达国家和社 会所认可;“创”即开创新思路、新方法,创新的 剂型和给药途径等;“科”即以科学发展观,积极 开发现代化的外治法,既全面继承传统又大胆探索 和突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
12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 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 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 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根据贴药的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是中医时间医学、 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
--
14
--
15
--
16
❖ 施灸禁忌 ❖ 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关节活动处不宜化脓灸;重
要脏器、大血管处、肌腱所在部位不宜直接灸;妊 期小腹、腰骶部不宜施灸。对神昏、感觉迟钝的患 者,不可灸过量,要避免烫伤。 ❖ 施灸时的注意事项 ❖ ①灸治的适应范围一般以虚证、寒证、阴证为主。 凡属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 ②施灸或温针时应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和衣物。 ❖ ③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用直接 灸。 ❖ ④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 ⑤对神昏、感觉迟钝的患者,不可灸过量,要避免 烫伤。
--
2
中医适宜技术范围及意义
❖ 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熏洗、拔罐、刮痧、 针刀、敷贴、膏药、埋线、药浴、脐疗、足 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方法。涉 及熏、蒸、烤、熨、洗、泥疗、蜡疗、中医 针法手术、各种膏药、药水、酊剂、各种诊 疗仪器设备、自然疗法、意象疗法、养生保 健等。
--
3
治疗范围
❖ 治疗范围遍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 肛肠等科。 其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冬病夏治及内 病外治理念或理论与中医内治“汗吐下”或药物归 经理论并行不悖,疗效殊途同归,在中医药学体系 中独树一帜。针灸经络、推拿导引、刮痧拔罐、小 针刀术、外敷拔毒、针法微型外科及刺血刺络方法 等丰富多彩的疗法和技术,在医疗和保健领域得到 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 着积极作用。
气血、扶正驱邪、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 艾草
其它
❖
葱、蒜、附子、
❖
核桃皮等。
❖ 制成的艾卷
--
8
艾灸的器材
--
9
艾灸疗法的作用
❖ 艾灸具有疏风解表、温散寒邪、温通经络、 活血通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法的分类
❖ 灸法:艾 灸 1、艾柱(1)直接灸 (化脓灸、 非化脓灸)
❖ 隔蒜灸:取独头大蒜切成分许厚,用针穿刺数孔,艾炷灸之,每灸4—5壮,因大蒜液 有刺激性,故灸后易起泡。该法可治痈疽肿毒、未溃疮疖。
❖ 隔盐灸:取食盐适量炒热,纳入脐中,上置艾炷施灸,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 以防灼伤。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
❖ 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约3—4分厚,艾炷灸之。用治各种阳虚 病症。
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
蒜泥灸
主要种类 斑蝥灸 白芥子灸
其它灸法
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钱子粉敷贴颊
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
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
白捣烂敷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