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文献综述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
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
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顺应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型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文献分析一、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状况及研究方法经过笔者统计,在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63%。
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1% ; 二手实证数据占全部研究文献的9% ; 非数据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3% 。
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37%。
通过实证研究采取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问卷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且辅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或文献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补充,也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或其他论文的调查数据。
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对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一般性研究的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9.0%,主要涉及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大学生消费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问题误区等方面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消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0.1%。
以上文献基本是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
此外,还有6. 8%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的,以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3%,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以90 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
根据对文献内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这四大研究领域的文献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梳理。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结论A.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纵观知网的论文数据库,大多的知名论文在大学生消费这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消费特点分析,笔者对其中5篇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如下: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也在上升。
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2010 年,禹小英对湖南省长沙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504 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 2010 年与2006 年相比,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相对中等的501 ~1000 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2004 年,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额约为四百元,但最高月消费额已达到1450元,最低的尚不足九十元,前者是后者的十六倍多。
笔者调查得出,现在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内容不再是购买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的东西,电脑消费、手机消费、情感消费、旅游消费、体育消费、服装消费等已经构成了大学生消费的新内容。
大学生除满足基本生活外,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渴望拥有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的想法。
许多学者指出,大学生在消费中具有追逐时尚、张扬个性的特点更是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
在当代大学校园里,价格低廉、方便快捷的网络购物成为许多大学生消费方式的首选。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发布的《2005 年度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30活形态研究》显示,有57. 3%的大学生宣称“我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 54. 5% 的大学生认为“科技可以帮助我实现对生活的梦想”; 61. 4%的大学生承认“手机、Email、ICQ”是我生活中重要的通讯工具”15.6%的大学生过去一年中在网络上购买过商品,而使用银行卡在线支付率高达29. 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林江指出: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亦有不同。
大一学生主要侧重于娱乐休闲消费、旅游和体育文艺活动等; 大二学生逐渐转向以学习方面的消费为主; 大三学生的消费主要集中于为就业加砝码或准备考研,许多同学热衷于“考证”、出国及公务员考试等; 大四学生主要是就业消费,找工作先要包装自己,然后到不同地方去应聘。
笔者根据上述几位学者的著作进行比较与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消费特点①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上升、差距增大②消费结构多元化③追逐时尚化、个性化④消费方式网络化、电子化⑤大学生消费具有阶段性B.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文献,一种是系统地研究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各方面因素; 另一种是专门研究某一方面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如家庭、媒体等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在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周丽在温州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中主要考虑了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家庭类型、恋爱状态、消费观念这 6 个定性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其结论是: 第一,性别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月总消费和月通讯费有显著差异。
第三,家庭类型对学生的月总消费和月通讯费影响作用显著。
第四,恋爱状态对大学生的月总消费和月通讯费有显著影响。
第五,不同消费观念的学生月总消费存在着显著差异。
梁前德对武汉地区2,662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别分析了家庭住地类型、家庭居住环境与大学生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
大学生消费水平与其家庭住地类型以及居住环境有显著的相关性; 在大学生的高消费层上,来自地级市市区的大学生比重最大,在低消费层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重最大; 一般而言,来自地级市市区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低。
程磊等人对徐州市 4 所高校共1,200 名本科生的调查显示: 家人的消费行为以及家庭理财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就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周春霞、彭光芒对华中农业大学的近二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消费观趋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大众传媒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观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主要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消费方面信息的大学生们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消费文化。
同时大众传媒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娱乐类信息的传播使大学生对高消费、盲目消费产生向往。
宋逸成指出,当代大学生接触最为广泛的媒体就是网络,网络适应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来自网络的各种时尚风潮,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习惯。
具体到网络购物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他认为有 4 点: 网络提供了数量繁多的商品; 网络购物具有便捷性; 网络购物的价格相对便宜,符合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当前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时尚,成为大学生快节奏生活的一部分。
笔者根据以上几位专家学者的调查可得出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总的来讲有以下5个方面:性别、在校年级、家庭类型、恋爱状态、不同的消费观念。
而从具体的影响因素来讲的话,可总结为以下3个方面: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尽管大学生离开家庭走入校园,但家乡生活的风俗习惯以及家庭的理财教育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
②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产生的主要是积极影响。
③网络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网络消费作为一种“符号行为”成为当代大学生取得群体认同的一种标志。
C.大学生消费的不同领域研究除了大学生消费的综合性研究文献之外,还有许多研究着眼于大学生的不同消费领域。
如大学生文化消费、网络信息消费、体育消费、旅游消费、奢侈品消费等。
李俊、蔡涛指出,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点有: 大学生用于精神文化消费的开支不断增多; 大学生具有个性化和时尚化的化消费需求; 大学生文化消费具有时效性; 网络文化消费占很大比重。
同时,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大学生文化消费缺乏理性,消费结构不合理; “娱乐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费所占的比例偏大,而发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费却表现不足”; 存在着低档、庸俗的消费倾向。
2003 年,韩湘平、陈玉清抽取湖南省 5 所高校的男女大学生各500 名进行了体育消费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当时 80%以上的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总体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类型主要有实物型、运动型、观赏型和阅读型,男女生在体育消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随后,对各地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大都采取了类似的调查方式。
张红明、李庆梅研究了大学生在具体的网络消费中的行为选择类别,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运用快速聚类法制定聚成:学习提升型、自我表达型、娱乐休闲型、交易创业型、沟通交流型,这5 种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细分类型特征。
冯建栋指出,“大学生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中一个特殊的细分市场,它具有较明显的消费群体特征,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市场的特征”。
他对郑州市高校的调查显示,当地大学生旅游欲望强烈,其中 96% 的大学生都外出旅游过。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如下: 旅游时间较为集中( 多为假期) ; 旅游方式多样( 集体、少数人结伴、单独出游等) ; 旅游目的以休闲娱乐、开阔视野为主。
笔者认为,大学生在不同的消费领域主要体现在这几个层面:①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②大学生体育消费③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④大学生旅游消费⑤大学生奢侈性消费D.大学生群体消费研究当今社会的大学生仍分为多个不同的群体,而每一个群体的具体消费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研究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对我们研究大学生消费是非常有帮助的、更是非常必要的。
欧定余经过调查论证指出:“贫困大学生占大学生的比例高达20%左右,这是一个较大而且特殊的消费群体。
”宋卫民认为贫困大学生家庭收入低、消费压力大、非理性消费行为日趋增加、负债消费或自己打工赚钱消费现象普遍、隐蔽性消费支出拮据。
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有来自家长的过分资助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贫困大学生受到同学中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
笔者经调查与分析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的研究如下:①男女大学生的消费偏好差异问题男性和女性在消费需求上存在天然的偏好差异。
笔者认为,男女生之间消费结构不同,女大学生用于食品、娱乐方面的支出少于男大学生,用于衣着方面的支出多于男大学生; 在学习方面支出男女差异不显著; 而在总支出方面,女大学生略低。
②贫困大学生消费问题来自城乡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一直是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贫困大学生家庭收入低、消费压力大、非理性消费行为日趋增加、负债消费或自己打工赚钱消费现象普遍、隐蔽性消费支出拮据。
③90后大学生消费问题2009年以来,大学校园里的90 后越来越多。
与 80 后相比,90 后青少年成长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更为优越,他们的个性、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以及消费习惯都具有鲜明特点。
笔者对 90 后大学生的消费特征进行了总结: 首先,90 后大学生消费主流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