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教师读书笔记3篇
【篇一】笛卡尔曾经说过 ,‚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还有一句话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所以我认为 ,在一个人的成长中 ,离不开好书的阅读 ,但在关键的时候 ,还需要有高人为我们指点迷津 ,这两者好比鸟儿的两只翅膀。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了这两只翅膀 ,他就会在幸福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
《爱的教育》里面的主人公安利柯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小男孩。
他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可以自由自在地读自己喜欢的书 ,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有通情达理的父亲和善良的母亲 ,最重要的是后来他遇到了睿智而伟大的舅父 ,他教会他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人生哲理。
安利柯是幸运的 ,我也是幸运的。
我有幸通过上网读到《爱的教育》这本书 ,更有幸在这本书的续集里认识了舅父这位平凡而伟大的人物。
从他的身上 ,我学到很多 ,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日行三善‛的做法。
‚日行三善‛ ,最初是作为一种赠物 ,在父母双亡后 ,由本村牧师唐 .爱培里斯德送给舅父的。
那天早上 ,牧师告诉舅父 :每朝起来 ,请先自誓一日中须行三件好事 ,晚上睡时请自
省今日预定要做的三件好事曾否实行。
这样行去 ,你的一生没有一日浪费。
刚开始得到这份‚赠物‛时 ,舅父很不以为然 ,认为还不如给他一、二枚银币的好。
但第二日 ,当他独自坐在海边的岩石上时 ,竟情不自禁地把牧师的话回想起来 ,坐在那儿沉思了一会儿。
结果就是从那时起 ,他决心依守牧师的教
言 ,每日搜求足以使自己身心与知识完善的三件事。
五十多年来 ,他一直不忘唐 .爱培里斯德的教训 ,每日在努力着 :第
一 ,增进自己的健康 ;第二 ,把心弄好 ;第三 ,修养思想。
这样直到垂老的日子还照样行着。
纵观舅父的‚日行三善‛ ,其实就是告诉我们 :多做实
事 ,少说空话 ;多做有益于自己身体、思想、情感的好事 ,每天积累自己的健康、德行和知识 ,使自己生活得健康、充实和快乐。
由此我想到了古人曾经说过的两句话 :‚吾日三省吾身‛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又想到了陶行知的‚每天四问‛ :第一问: “自己的健康有没有进步 ?有 ,进步了多少 ?‛第二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有 ,进步了多少 ?第三问 :‚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有 ,进步了多少 ?‛第四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有 ,进步了多少?“我还想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的一段话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
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 ,在临死的时候 ,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所有这些 ,都是告诉我们 :要做一个有目标且脚踏实地的人 ,认认真真地做事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人生之路。
朋友们 ,让我们一起来践行‚日行三善‛ ,让我们的生活从此变得充实快乐起来吧 ! 【篇二】《我的精神家园》是作家王小波的一本散文集,他以其一贯的通俗不失幽默的风格,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与直率,道出了我们身在其中却从未虑及的生活。
金钱、权力,这在现世上是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一面;沉默地思索,是另一面。
思索是一道大门,通向现世上没有的东西。
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而不是死死盯住现时、现世和现在的人。
有人总是自鸣得意地说,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然而王小波和其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让我们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句地道的废话。
对于一个自由的人、一个自由的世界而言,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恰是最能体谅他人的人,最具宽容精神的人,最有协调能力的人,因此从来就不会要求绝对的自由。
他在《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中写道‚蛊惑宣传虽是少数狂热分子的事业,但它能够得逞,却是因为
正派人士的宽容。
‛王小波的幽默并非皮肉上的滑稽与俏皮,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理念。
他的幽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幽黑的洞口:
他揭示社会的众生相,追踪灵魂进行拷问,尽显世相荒诞。
以嘲讽的态度揭示环境和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而成扭曲、畸形之态,反衬出我们被设臵得了无生趣的精神世界和压抑得失去自我的情状。
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内在的精神生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灵魂。
‚人活在世上,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王小波用他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其生命的硕果来验证着他的信念:
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才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关于他在本书中我欣赏的句子还有很多。
在《诚实与浮嚣》一文中他说:
‚人忠于已知事实叫做诚实,不忠于已知事实就叫做虚伪。
还有些人只忠于经过选择的事实,这既不叫诚实,也不叫虚伪,我把它叫做浮嚣。
‛在南方周末 1996 年的新年献词中写道‚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
‛在《有关天圆地方》中写‚人们的见识总要受处境的限制,这种限制既不知不觉,又牢不可破。
‛他还极爱引用罗素的文字,而我读了之后也确实觉得受益匪浅。
罗素先生曾言‚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
‛‚对人来说,不加检点
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
‛王小波以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其思想渊源,站在平民的视角,用平民的写作方式,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道闪电,照亮了许多人的心。
我们在他的精神家里中穿行着,感受着他对思想、对自己、对写作的真诚、徜徉其中,我们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篇三】《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意义颇深的人类哲学发展史,它延伸出了人们对哲学世界的向往与渴望,对人类自身问题的好奇与不解,它见证了每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无知转变为智慧,由困惑到了解自身哲学。
这本书为人们开启了哲学之门与致知之门,在茫茫大千世界给予人们前进的希望。
《苏菲的世界》不仅是智慧的世界,亦是梦的世界。
它将会召唤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礼赞,这种赞叹不是虚无的,它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至高寄托,人们在这种思索方式下总能找到睿智的缩影。
使人们不只满足于当下所知,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超乎前人的,他用事实验证了哲学不只是夸夸其谈,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究,是人们的必备饮食、精神营养。
在宇宙的世界里,我们的星球似乎是一个想象力被束缚的存在。
认为所有的事物均有其出现的理由,却并未进行仔细地思考。
例如:
‚人是从何而来?‛,‚生物是如何进化而来?‛。
就这样,很久以后开始有人从哲学的角度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哲学有时更像一架天平,无论何物放上去,立刻显而易见,无可否认。
诚然,哲学家并不深究‚万物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他们更多思考的是一种东西为什么存在?而自然的形貌又不断改变,他们从事物的机理出发,研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为何会有某一种事物的存在,再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上。
对自然的很多疑虑做出哲学方面的思索,将人们从‚人从何而来?‛的圈子中释放出来,进一步研究其具体的构造,从而使人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与社会。
当今中国社会被实物主义占领,对于人们来讲哲学显得太过于飘渺。
但是,从某种意义来讲,哲学是一剂良药,它以某物的本质为药理,对症下药,就好像鲁迅的笔杆子,很深刻地揭露这个世界的假象,让更多的人看清这个世界的美丑。
许多人在迷茫的生存中失去自我,宇宙的意义在他们看来是无稽之谈,每个人都是自顾自地活着,用肉体的富足掩饰精神的颓败。
从本书的故事来讲,不仅使我们提升对人生的理
解,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认知。
此书可以提高人心灵的层次,将人们的细末神经通过放大镜无限的放大,最后数清命运的纹理。
大多数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时才了悟人生的哲学,后悔终生晚矣。
我们要尽早探求生命的哲学,充分考量人生的价值,不可惶惶终日,最后无法挽回。
《苏菲的世界》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和对人生意义的好奇,我们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观察,仔细思考,永葆好奇的心态去探索,去挖掘。
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所讲的一般:
‚那些困扰我们的,是我们疑难、困惑的问题也曾经发生在所有聪明人心上;一个问题都没有漏掉,而且每一个聪明人都回答过它们,按照各自的能力,用各自的话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