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时:第一课时编写人:马丽审核:高二备课组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难点: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三.情境导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传记。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
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
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
《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四.学习过程1.“自学”提示:知识链接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
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
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
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
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
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
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课前预习阅读文本,思考问题: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②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③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2.“研学”探究:写出自学过程中呈现的疑问并探究3.“导学”引领:阅读第一部分“长安十年”内容,填写下表1:长安十年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诗歌特点:代表作品:4.“检验”部分:①解读《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②解读《兵车行》:③解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课题:《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时:第二课时编写人:马丽审核:高二备课组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难点: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三.学习过程1.“自学”部分:阅读第二部分,填写下表表2:流亡生活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诗歌特点:代表作品:2.“研学”探究:写出自学过程中呈现的疑问并探究3、“导学”引领:①解读《春望》:(见教材13页)②解读《月夜》:(见教材13页)③解读《北征》(选段):(见教材16页)4.“检验”部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⑴、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⑵、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课题:《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时:第三课时编写人:马丽审核:高二备课组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难点: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三.学习过程1.“自学”提示、“研学”探究:文本分析表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诗歌特点:代表作品:3、“导学”引领:①解读“三吏”之一《新安吏》:(见教材21页)②解读“三吏”之二《石壕吏》:(见教材22页)③解读“三别”之一《新婚别》:④总结4.“检验”部分: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
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
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课题:《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时:第四课时编写人:马丽审核:高二备课组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难点: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三.学习过程1.“自学”提示、“研学”探究、“导学”引领:问题探讨(培养探究能力)⑴、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风貌,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
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⑵、“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
”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⑶、从杜诗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4.“检验”部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
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
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
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
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
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
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
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
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
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
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
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
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
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
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
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
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
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
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
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
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
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
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
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
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
”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
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 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