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证法原理运用

辩证法原理运用

原理运用三(辩证法部分)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原理:1、联系的观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2、发展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3、矛盾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4、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方法论;创新的作用;创新的依据)二:原理运用:例一: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经和实现方式。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 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量最小、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请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联系具有多样性。

“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

同时也体现了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3)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学生练习一: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 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滥发,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参考答案:(1)联系具有普遍性。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直接关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

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的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3)联系具有多样性。

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眼前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地本质的长远的联系,这就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问题。

例二:山东邹城作为承办孟子故里中华母亲文化节的城市,出台了“中华母亲文化节运行计划”:推出以孟子教子为主题的一系列文化产品;整修“三孟” “荒王陵”等文化设施;扶持动漫产业发展,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等。

这是该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建设“平安邹城”、“绿色邹城”、“诚信邹城”等口号,把“文化邹城”建设作为又好又快推进构建“和谐邹城”的重大战略任务。

结合材料,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角度谈谈“文化邹城”对构建“和谐邹城”的作用。

参考答案:(1)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部分制约整体,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因此,在强调部分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

(2)“文化邹城”建设是“和谐邹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邹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必将提升该市的文化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从而又好又快地推进构建“和谐邹城”目标的实现。

学生练习二:2011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这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对于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深远影响。

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区,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河南也面临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诸多挑战和问题。

《指导意见》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战略定位。

建设中原经济区,事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知识,分析国务院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 )建设中原经济区,事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利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保证我国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例三: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黄河、长江捕育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治水使中华民族走向融合和统一。

但时至今日,洪涝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称之为“最大硬伤”、“明显短板”。

现代社会,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要注重科学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说明我国加快水利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参考答案:(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农业的“重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没有水利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农业、农村的协调发展。

(2)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洪涝灾害频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明显短板”,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的危害,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的整体发展。

学生练习三:目前,中俄关系已经发展到各国领域和阶层。

增加了解,深化合作是双方的共同愿望和需要。

在中俄建交60周年举办中国“俄语年”,是两国为全面推进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取的重要举措。

这为中俄扩大语言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谈谈你对中俄扩大语言文化交流的认识。

参考答案:(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中俄扩大语言文化交流,,可以使中俄不同的文化相互促进,共同飞发展。

(2)联系具有客观性,这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联系的基础上,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促进促进事物的发展。

中俄扩大语言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了解、促进和合作。

(3)当局部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这要求我们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中俄不同语言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谐互动,有利于整个世界文化的合作和繁荣。

例四: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按照计划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完成实验后再次分离。

之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涉及八大系统,分别是: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空间实验室。

整个工程共有几万航天工作者参与其中。

“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简要分析“天宫一号”的研制和发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参考答案:(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部分和整体,系统和要素之间紧密相连,它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天宫一号”的研制和发射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它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从我国航天计划“三步走”战略的确定到“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例五:2011年是中国入世10周年,十年前的中国经过艰苦漫长的谈判,终于签订了相关协议,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入世”的利和弊。

当时人们认为“入世”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利也有弊。

对于纺织业、小家电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是有利的,对于汽车、农业等敏感行业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但总的说来利大于弊。

“入世”以后,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并没有大幅度增加,我国的汽车产量却大幅度增加。

可见利与弊不是绝对的,对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请运用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的?(1)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利弊是相互对立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利弊可以相互转化。

上述材料就体现了这一点。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入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也有弊。

就体现了这一点。

(3)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对“入世”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应对,采取必要措施,做到趋利避害。

(4)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国入世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要求我们看问题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我国入世有利也有弊,但总的说来利大于弊。

学生练习四: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

大地震摧毁了日本福岛部分核反应堆,导致核辐射,促进人们对核能安全利用进行反思。

核能不会像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那样产生大气污染,核燃料的能量密度是化石燃料的数百万倍。

在核能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最大的担忧在于,人为或极端环境因素有可能导致放射性核物质外泄,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

权衡利弊,人类不会因为核泄漏而停止利用核能,既要利用核能造福人类,又要高度重视和确保核安全。

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谈谈你对核能利用的认识。

答案:(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要看到核能利用中存在的利和弊。

(2)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对核能利用中存在的不利一面,我们要采取必要措施,做到趋利避害。

(3)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要求我们看问题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核能利用中有利也有弊,但总的说来利大于弊。

当前能源短缺的情况下,人类不能放弃利用核能,但要高度重视和确保核能利用的安全性。

学生练习五: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据统计,全球文化产业创造的财富已大大超过制造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1年,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我国文化产业占GDP勺2.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