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主讲人:马睿中学阶段,人在少年,无论身心发展还是人生发展皆处于关键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称之为“疾风骤雨”时期。
少年,少年,人生的春天,祖国的春天。
少年的健康成长无论对于人的一生还是对于祖国的未来来说都意义重大。
健康,不仅意味着身体健康,还意味着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心理健康属于健康新概念之一,且与其他三个方面的健康是互相影响的。
对今天的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受制于身心发展周期性规律制约,具有少年期所特有的心理问题,而且受到社会转型时期种种社会适应性问题制约,具有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一些心理问题。
少年朋友的生活总体上充满着阳光、雨露、鲜花与歌声,但“成长中的烦恼”也如影随形,“剪不断、理还乱”。
心理问题如果解决得好,会促进一个人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否则,不仅会影响发展,甚至还可能酿成悲剧。
现在,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案例】镇江一女中学生因受批评服毒自杀江苏省镇江市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刘婵娟,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是中下等,她有点偏科,在所有的学习科目中,她最喜欢语文,最讨厌数学。
她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读课外读物,尤其喜欢看小说。
星期四这一天,刘婵娟借了一本小说,由于时间比较紧怕看不完,上数学课的时候,她就把小说拿出来看了起来,数学老师发现以后就把小说收了去。
第二天,刘婵娟很早就来到学校,趁老师还没上班,就蹑手蹑脚地来到数学老师的办公室,见数学老师的办公桌没锁,就拉开抽屉,看见那本小说静静地躺在抽屉里,于是就将小说拿走了。
数学老师上班以后,发现抽屉里的小说不见了,就怀疑是刘婵娟拿走的。
数学老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婵娟的班主任。
班主任知道以后,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了刘婵娟,并且让她写检讨还说检讨要在全校公布,刘婵娟听说检讨还要在全校公布,就流露出不愿意的神情。
最后班主任说,如果你不写就不要来上学了。
星期六的早晨,刘婵娟迟迟不愿意去上学,当她的妈妈知道事情的经过以后,就去了学校,准备向老师认错以请求老师的谅解。
就在刘婵娟的妈妈去了学校以后,刘婵娟在家里想了很多很多,她认为老师不会原谅她的妈妈,还会批评她的妈妈,妈妈会受一肚子的气,回来后,妈妈一肚子的气会发泄到自己的头上,轻者挨骂,重者挨打。
刘婵娟觉得很受委屈,于是,她到街上买了一瓶农药回到家里就喝了下去。
当刘婵娟的妈妈在学校得到了老师的谅解,高高兴兴地回到家准备叫刘婵娟去上学时,发现刘婵娟已经服毒自杀身亡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心情一定很沉重,一个花季少女就因为上课看小说而失去了年轻轻的生命,多么惋惜呀!当时,我看了这篇报道以后,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其实,上课看小说或者上这门课看其它学科的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说它平常,说它小,是因为我们在座的不少同学曾经都做过类似的事情。
就是这么一件小事,由于处理得不好,出现了恶果,酿成了悲剧。
在这件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我认为老师的处理方法是很正常的,任何老师在遇到这样的事情时,都会采取类似的处理方法。
我思考最多的是刘婵娟,我认为,事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就出在刘婵娟身上,出在刘婵娟的心理上。
在整个事情发展的过程中,刘婵娟没有调适好自己的心理,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去争取好的发展结果。
具体来说刘婵娟有三个方面的错误:刘婵娟不该上数学课看小说。
数学老师将小说拿走以后,刘婵娟没有采取主动的方法。
主动的方法应该是向数学老师认个错,把心里的想法告诉老师,求得老师的谅解。
当班主任让她写检讨并说要在全校公布时,她没有把心里的话告诉老师,以恳求老师的宽容。
现在的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不愿意甚至不敢主动地跟老师交流。
第三,当刘婵娟的妈妈去了学校以后,她在家里想的都是消极的,没有朝积极的方面去想。
而事情的发展正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老师原谅了她,同意她去上学了。
这三点都是心理方面的因素,刘婵娟没有做好心理方面的调适。
有的同学会说,我到学校里来是学习文化课的,至于什么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际关系都无所谓,我只要学好文化课,考上大学了,一切都好了,一好百好。
果真是这样吗?果真是考上了大学一切都好了吗?我看未必。
我再讲一个大学生的故事。
【案例】马加爵特大杀人案2004年2月,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与同学因琐碎事情发生争执,然后,将他的四名同班同学先后残忍地杀害了。
后经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6月17日马加爵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马加爵特大杀人案公布以后,全国震惊,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马加爵虽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事情的发生却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如果马加爵是社会上的小混混、不痞子,人们听了这个事情以后,或许心里所受到的震惊要小一些。
但是,马加爵是一个大学生,是人们乐以称道的天之娇子,而就是这个天之娇子却犯下了滔天大罪。
马加爵杀人案导致五个家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被杀的四个和他自己。
五个大学生都是来自农村,有三个还是来自广西贫困的农村,其中一个大学生的家庭因为供他上初中、高中、大学已经欠债二十万;另一个大学生家庭极其贫困,贫困得家里惟一能说得上是电气化生活用品的是电子石英钟,至于电冰箱、电视机、空调想都不敢想。
他们的爸爸妈妈含辛茹苦,对他们的孩子报有多大的希望啊,实指望他们大学毕业以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好好地回报他们的父母,但是,就是这些朴素的想法都破灭了。
马加爵为什么会杀人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马加爵的心理出现了问题,马加爵脾气暴躁、心胸狭窄、心态自卑、人际关系紧张,这些心理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地调适,慢慢地就患上了心理疾病,而且是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才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我再讲一个大学生毕业以后的故事。
【案例】“神童”出家当和尚宁铂是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首批招收的少年大学生,被称为“神童”。
大学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并在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
一直到此时,宁铂走的路都是辉煌的。
但是,宁铂并没有按照这条辉煌的路继续走下去,而是出现了仿差。
聪明的才智、优异的学业并没有使他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相反,由于他没有注意调适好自己的心理,他慢慢地沉沦了。
当时过分的舆论渲染,给他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慢慢形成了恐惧失败的心理。
他曾经三次报考研究生,但三次都退缩了。
他的生活方式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
2002年,宁铂为了逃避现实生活,只身前往五台山出家。
当然,最后还是被学校找了回来,如果他的心理能调适得好,他仍然还是个人才。
一位“神童”,一位全国最年轻的大学讲师,最后却想着要去五台山出家当和尚。
既可笑又可惜呀。
既使我们心里想笑也笑不出来,因为这里面包含着太多的辛酸。
同学们,类似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小到十几岁的少年,大到六七岁的老人。
所以,不管我们处在什么年龄阶段,不管以后我们发展到什么程度,从事什么职业,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心情愉快、乐观开朗的心态,心理上的健康才是最最重要的。
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暂时的烦恼。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你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的影响。
由于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沉重的学业负担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许多学生产生了好动、焦虑、冷漠、恐惧、猜疑、抑郁、自卑、嫉妒等心理障碍。
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给予调适,这些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就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急。
什么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大家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一提到健康马上就会想到身体健康。
人们往往只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了心理的健康;只注重身体健康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作用,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一个人的健康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三个方面。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如果我们感到自己各方面是良好的,这就说明我们的心理是健康的。
我们以前在向别人表示祝愿时通常用“祝您身体健康”,以后再要向别人表示祝愿时,你们要换成“祝您身心健康”。
现在的社会,一个人仅有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意义呢?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整体性教育,其含义是:培养健全人格,提高思想品德;发展学生智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开发身心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到学校里来,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不仅仅是来提高文化素质的,还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使我们的综合素质都得到全面提高。
第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家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提高大家的自信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就是要让大家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理,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所谓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你就肯定能成功,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甚至怀疑自己,你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博文中学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就看你有没有自信心了。
同学们,尽管我们现在的入学成绩不高,但是,只要我们勤奋,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有自信心,我们都能取得很大的进步,去圆我们大学的梦想。
如何将现实变成梦想,这就需要我们有自信心,用自信心支撑着我们度过三年的中学时光。
【案例】勤奋自学的华罗庚华罗庚(1910.11——1985.6),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
他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市)一个小商人家庭。
1925年初中毕业后,为了谋求职业,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后因家境贫困,中途辍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小店,同时在家自学。
18岁的他又染上了伤寒病,留下了终身残疾——右腿瘸了。
1930年,他19岁时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当时他还是一个小店员。
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看到了,他问周围的人,“华罗庚是从哪个国家留学回来的?现在在哪所大学任教?”当他得知华罗庚还是一个小店员时很受感动,于是主动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对他进行指导。
后来,还把华罗庚派到英国留学,在英国华罗庚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了世界闻名的数学巨星。
华罗庚有一句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和华罗庚相比,我们有着许多优越的地方,他只读到了初中,而我们现在已经读高中了;他家里很穷,父母没有钱供他继续读书,而我们很幸福,我们的父母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足够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