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32 郑泽
乌云背后的曙光
《七宗罪》是一部典型的黑色电影,这部影片故事离奇曲折,结构严谨完整,人物性格鲜明,叙事手法流畅,风格设定恰到好处,摄影与特效手法熟练,演员表演真实自然,各种因素和谐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发出了强烈的共鸣,为
其奠定了巨片的牢固基础。
影片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影片似乎只是在向世人展示:人性
堕落,有罪之人会遭惩罚。
这样片子就有种道德劝诫的警世意味,让人看后可
能反省自身是否有罪。
然而,什么原因让这些人产生罪恶,让凶手不可忍受而
以上帝之名以杀戮的方式来进行惩戒,影片好像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
是
因为信仰的缺失吗?在西方,启蒙运动发现了理性,自此,理性被逐渐推上至
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充分肯定了人类的理智,开始蔑视
上帝。
到了近代,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理性摧毁了宗教信仰精神,认为科学技
术万能的人类觉得理性可以实现一切。
不错,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的确推动了
西方社会的飞速进步,促其完成了现代化的过程。
可是,理性也越来越成为人
们束缚自身的枷锁。
依照齐美尔的看法,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诸如效率、计算、守时这些“理性化”的东西,这样的理性化其实就是一种“物化”,金钱
和商业价值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唯一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金钱的厉害
变得日益冷漠。
影片中,对现代城市的冷漠现实不断被展示。
比如威廉提到遇
到强奸犯的女士不要喊救命要喊救火才会有人关注;受到房东欺骗的米尔斯和
翠茜住着一栋不断受地铁震颤的房子;房东把被折磨成活鬼的房客当做最好的
房客,因为他会定期收到放在邮箱的房租。
如果说身而为人有任何的可悲,莫过于降生之初那一声啼哭的无助。
你不
仅仅以最原始的状态来到人间,还有随之而来的种种欲望。
影片展现了基督教
中指名道姓的七种人类欲望,虽然人们所有的欲望远远不止这些,但单单是人
哺乳期就天生的食欲,就将所有人毫无例外的介定为欲望的动物。
这或许就是
影片把贪食作为第一宗罪展开故事的动机所在,沉重如此,乃是《七宗罪》最
为黑暗的人性逻辑最集中的表现。
如果说有人可以撇开七宗罪所有的罪恶,我可以把它奉为神明。
影片主题
正是要展现一个充满恶之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有可能的美好不过是生
活中那海市蜃楼一般的幻象,可望而不可及。
是的,没有人能逃脱命运里无处
不在的欲望,而更没有人能逃离这世俗生活中随时可能的命中注定。
我把这叫
做冥冥中黑暗的现实,无处可寻却又无处不在。
自有电影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哪一部犯罪电影能如此黑暗却又让人不得不
真心希望看见世界的美好。
影片在故事情节上遵循了案发和案破的基本逻辑,
但是却用一种近乎于绝望的画面完成了故事的所有前因后果。
当黄昏降临,黑
夜的必然暗示了罪恶的永无止境。
在叙事中,通过图书馆资料调查案件和约翰
杜用极短的时间了解米尔思夫妇这两个情节点在逻辑上略显牵强,而约翰的犯
罪动机也只停留在神意的表象,在最终的完整案件中显得有点微不足道。
但电
影本身的这个缺憾恰好又验证了完美对于人们来说始终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状态。
影片不是完美的,却足以在创作者的这个暇疵中显现出一种遗憾的美感。
不是
无懈可击,却足以震撼人心。
纵观影史经典的罪案电影,在众多单方面表现罪恶和最终恶棍伏法的情节
比较下,影片有着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比任何一部犯罪电影都明显的多出一种
宿命感,不可逃离也欲罢不能。
你无法用通常先入为主的观念猜测结果,这在
感官上给了观众一种无可替代的惊悚和悬念,这就是影片逻辑上的成功。
虽然
影片第一个死者是所谓的冲动犯罪的结果,有和米尔思的愤怒之罪重复的嫌疑,不妨把这看作影片一种黑色幽默式的首尾呼应。
《七宗罪》在无数优秀的电影中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我最割舍不下的一部。
不仅因为故事的精彩――倘若如此,看过几遍就足够了;更不是因为演员和导演――虽然参与者都足够优秀。
让我最为之动容的还是影片在阴暗的剧情下掩
藏的那种悲天悯人。
影片用商业性的故事,独到的叙事方式,把一个犯罪故事
用情节和影像上升到人性的深度,普通升华为非凡,和片中描绘的罪案一样的
震撼,又如此深入人心。
最后的画面:黄昏,沙摩塞独自站立。
对应最后的台词,就算世界永远不
是美好的,也都值得为之奋斗。
黄昏以后的黑暗和必然到来的黎明,必然永久
对立。
正是如此,沙摩赛在黄昏中的身影,犹如黑暗中的守护者,让人可以安心在黑暗中奋斗,前行。
这也是《七宗罪》最后的精华所在,虽然阴郁充斥全片,希望之光在最后一刻却如此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