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一滴水、珍惜一粒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互动学习,使学生懂得浪费粮食、浪费水资源的严重性和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节俭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2、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动态,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从而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反思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前奏1、同学们,你们平时关注新闻报道吗?你能和老师说说你最近听到或看到哪些新闻吗?2、学生自由说自己最近听到的新闻。
新闻前沿1、下面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新闻前沿,关注我国民生,了解时事动态。
2、出示西南五省旱灾图片,教师进行新闻报道。
校园视角1、现在我们再把视角转向我们校园,看看我们的校园发生了什么。
2、出示校园中学生在洗涮时费用水的视频资料。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件?4、学生自由谈一谈。
畅谈感想1、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可能有话要说(学生在观察上面的图片时可能会发出一些惊叫或是一些笑声,教师可以仔细观察然后引导学生把看图片时的情形表达出来),那就请你把刚才的情感表达出来吧!行动在线1、精打细算从刚才的图片中,可能有的同学还没有意识到我们节约的重要性,那们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算一笔帐。
(1)一毫升的水大约是20滴。
一个水龙头滴水,1小时就滴水800毫升,像这样计算,你知道一个水龙头一年滴水多少毫升吗?(7008000毫升)(2)一个人每天喝水量约为2500毫升,照此计算,这一年的滴水可以使多少人得以生存一天吗?(约2803人)(3)如果我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可以让多少人生活一天吗?(约520000人)可以让多少人生活一年?(约1424人)(4)750克的大米可以使一个人生活一天。
750大米大约30000粒,照此计算,一人一天节约一粒米,13亿人一天可以节约多少粒大米?可以使多少人生活一天?可以使多少人生活一年?2、通过刚才的计算,大家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3、学生畅谈节俭做法。
(1)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2)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
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同学更是如此,刷了饭卡,打了饭,就一定要吃完。
(3)提倡饮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
(4)跟随家长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打包带回家。
(5)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6)对垃圾进行分类,尽量减少垃圾排放,减少耕地污染。
(7)积极参加田间劳动,在家中帮助家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4、教师小结:节约是一组数据,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体现,节约更是一种可以让更多的人得以生存的选择。
行动延续我建议:让我们携起手来发出倡议,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让这种节俭精神得以延续。
教学板书:1、节约一滴水珍惜一粒粮教学反思: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对节约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学习了节约用水等的好多方法,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二、教学过程:(一)、集中话题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二、探索和调查1、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让我们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
2、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3、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师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为什么?4、学生回答。
教师以此巩固参照物的概念。
5、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6、如果再有一辆滑板车和他同时同方向同速度前进呢?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7、进行一项活动:让学生三人或者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说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运动)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体。
8、原处的大树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
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9、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三、回顾和解释请学生回去讨论为什么要选择参照物才能判断是否运动?并举出例子。
板书设计:一切都在运动中参照物教师——讲台位置改变农用三机——树自行车——房屋行人——房屋……教学反思: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光凭讲述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挖教材,能够透彻地理解教材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意图,否则就很难充分利用教材来为教学服务。
《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3.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预计效果:预计学生能够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运动和摆动。
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二、教学过程:(一)、集中话题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四个谁运动得更快呢?学生回答:(这里不需要学生回答的很标准,只要有运动的快慢的概念就可以了)(二)、探索和调查教师:你们所说的运动的快慢是指什么呢?让学生先来自己说说运动快慢的定义。
学生说,教师倾听。
学生很有可能会说速度快,运动的就快,速度慢,运动的就慢。
教师:那么你们觉得兔子和乌龟谁的速度快呢?学生回答是兔子。
教师:那么为什么在龟兔赛跑中它没有乌龟早到终点呢?学生回答:因为兔子睡觉了。
教师:因为睡觉的原因,兔子浪费了什么呢?学生:时间。
教师:对了,时间在表示运动的快慢中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到运动的快慢到底如何表示)。
教师让学生看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运动的快慢是怎样表示的,并说说速度的概念。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速度的概念。
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吗?教师,要想测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数据呢?学生思考后回答:距离和时间。
教师:你打算如何测量出距离和时间?学生距离可以用皮尺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
教师这里可以出示秒表,告诉学生可以用这个工具来精确的测量时间,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
教师让学生说说具体打算如何操作?要注意什么问题?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学生讨论后汇报。
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结束后开始汇报,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某些时候速度是可以控制的。
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用距离和时间的定义来描述这些事物的速度。
如(飞机的速度是1260千米/时,表示飞机能在一个小时中飞行1260千米)学生描述后,进行排序。
教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材料,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有方向的。
教师让学生回去思考:我们的手指甲也在运动吗?你根据什么这样认为呢?你能找到证据来证明吗?(三)、回顾和解释想办法证明月亮也在运动。
教学设计:运动移动(简图)转动(简图)滚动(简图)移动+转动振动(简图)摆动(简图)教学反思: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物体运动的方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明白许多运动是由两种运动方式组合在一起的。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根和茎》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2、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科学知识1、认识根和茎的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认识茎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带根的各种植物、幻灯课件等四、教学过程(一)、区分直根和须根。
1、出示大葱和菠菜。
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2、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3、学生讨论后汇报;4、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
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
5、在活动记录上画下直根和须根,描述它们的不同。
6、小组内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是直根,哪些是须根。
7、汇报比较结果。
8、学生判断图片中的植物是直根还是须根,说一说理由。
(幻灯片)(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1、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2、学生回答。
3、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4、小组讨论。
5、汇报实验方案。
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
(三)、小结巩固:1、说一说,什么是主根,什么是须根。
2、举例。
《根和茎(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2、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科学知识1、认识根和茎的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认识茎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带根的各种植物、幻灯课件等;四、教学过程(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
1、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2、小组讨论。
3、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四)、认识茎的作用。
1、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2、学生交流。
3、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水竹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有什么变化?4、你能预测它的茎会有什么变化吗?学生发言。
5、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就来把它的茎切开看一看。
教师示范茎的斜切和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