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如何利用板栗
板栗在中国号称“千果之王”,国外称之为“健康食品”。
通过半坡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国利用板栗已有超过6000年的历史。
人们长时期地栽培、利用板栗,正说明板栗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通过各个领域的学者研究发现,板栗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并且板栗树也是上乘的木材。
人们利用板栗,起初是因为板栗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在种植板栗的山区,人们可以用板栗做粮食。
据今人研究,板栗的淀粉含量为56%-72%,蛋白质含量为5.7%-10.7%,脂肪含量为2%-7.4%,并且含有较多的维生素。
板栗的蛋白质含量甚至高于稻米,不愧“木本粮食”的称号。
据说慈禧太后吃够了油腻,就用栗子面做小窝头来宽肠胃。
在古代,板栗是重要的粮食,而且这方面的记载很多。
《吕氏春秋》记载,柱厉叔侍奉莒敖公,认为自己不被知遇,于是离开敖公到海边居住,“夏日则食菱芡,冬日则食橡栗”。
《韩非子》中有“枣、栗足以活民”,意思是在灾荒之年,食用板栗可以度荒。
而且,前文已经提到,古代有用板栗充作军粮的记载。
板栗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这一点已为古今多位医药学家所证明。
人们甚至认为板栗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相比。
板栗树可以说是浑身是宝,各个部位均可以人药,且有不同疗效。
中医学认为,栗实味咸、性温、无毒。
板栗果实在医学上被称为“。
肾之果”。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援引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说:“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