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西方现代文艺批评方法的借鉴20世纪欧美文艺批评形形色色,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同一流派中也存在不同见解,兴衰更迭,情况复杂。
西方文艺批评流派及其方法,产生于外国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即使在欧美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是各具独特的民族性和地方色彩,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系统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我们研究外国文艺批评方法,要联系具体方法产生的时代及文化背景,了解其理论主张及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加以比较辨析,才能正确借鉴。
特别要指出,西方各种批评理论与方法,往往与某种哲学观。
念、美学思想、文艺理论或与某一门学科的理论密切相关。
20世纪以来,欧美哲学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峙,随着战后情况的变化,在美学中表现为经验主义抬头和理性主义衰微,一个新的经验主义的时代开始了。
在艺术理论上继承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无理性和直觉能力的理论;弗洛伊德学说更加推进了无理性的导向;艺术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与现代主义兴起同时表现出反写实、反传统、反理性的偏向,强调主观,倡导表现,关注审美经验,注重形式,从模仿论走向表现论。
在文艺批评上摆脱传统批评模式,批评对象从以作家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文本和读者为中心。
批评范围由作家身世及社会文化背景缩小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从阅读作品研究接受转移到抛开作品去研究阅读接受。
总的看来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脱离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注重形式,分析作品本文;二是引进现代学科成果,使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向文艺批评渗透结缘,注重综合互补,开拓新方法。
我国80年代文艺研究出现“由外向内转”的趋向,如果走向极端,把作品与外部联系分割开来,将使文艺远离社会,使批评走向歧路。
这方面西方就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由于西方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方法,都是一门专门学科,加上流派繁多,本章只能就几种主要批评方法概略评介,供大家批判地学习,为发展和完善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提供借鉴。
第一节新批评新批评的产生新批评又称形式主义批评、本体论批评或本文批评。
它产生于20年代的英国,30年代出现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英、美红极一时,60年代在法国形成一个高峰,成为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潮,之后逐渐衰落。
但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仍然活跃于西方,特别是大学的文学课堂。
美国韦勒克就是当代新批评的著名代表。
新批评得名于1941年美国兰索姆发表的《新批评》一书的标题。
所谓“新”,主要是针对英美传统的旧式批评流派而言。
它是在反对只注意作家,从历史、道德、心理或社会等外在方面去寻求作品解释的流行批评倾向,一为适应现代派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直是一种适用于现代派文学的批评方法。
新批评只强调研究作品本文,中心是探讨作家如何表现他们的经验和感爱?作品如何通过形式产生美学效果?兰索姆的《新批评》提出了“本体论”的主张,体现了新批评的根本特点,即认为文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作品本身,把作品本文看作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
新批评发展了20年代苏联动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使文艺批评的中心从作者引向作品。
兰索姆认为“新批评几乎可以说是由理查兹开始的。
”因为英国理查兹所代表的语义分析学为其提供了批评方法。
而被认为是新批评派的创始人的文略特,作为新批评派的批评家、现代派诗人,他所提出的有机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和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
奠定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
理查兹从语义研究出发,把语言的使用分为“科学性”的和“感情性”的,前者的功用是指事称物,传达真实信息;后者的功用则是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
前者是真实的陈述,是科学的真,后者是所谓的“伪陈述”,是艺术的真。
艺术的真实不等于客观事实。
他强调文学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认为一部作品只要总的效果是统一的,前后连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使读者觉得合情合理,就具有艺术的真实。
因此文学作品本身符合逻辑,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体,不必仰仗历史或科学来取得存在的理由,因而在批评中也无须用实证的态度来进行。
艾略特针对浪漫主义的表现理论,宣称: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因为艺术的情感不是个人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要表现这些情感就必须找到与这些情感密切相关的“客观对应物”,以象征性的文字赋予情感以形式。
诗人愈能把各种情感密集地表现在某种形象或文字里,诗也就愈有价值。
他提出的“客观对应物”的创作方法,就是把客观事物如事件、情节、背景等当作诗人特殊感情的“对应物”,间接去暗示情感。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象征手段即“客观对应物”,造成特定的气氛,使读者感受到诗人要表现的情绪,而不是象浪漫主义诗歌那样直接去抒发个人的情感。
因此,艾略特指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都不是指向诗人,而是指向诗。
”只有这样才能对真正的好诗或环诗作出更公正的评价,从而认为批评就是对作品本文的批评。
新批评的基本观点文学本体论。
新批评肯定了文学是独立的艺术世界,使批评家的目光从作者转向作品,把作品本文视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种把作品看成独立存在的实体的文学本体论,是新批评最根本的特点。
艾略特说,诗“首先是诗,而不是别的东西”,而且是一个独立和自足的客体。
兰索姆认为:文学批评的第一条法则是“批评应该是客观性的活动,应该引证的是客体的本性。
”应该承认“作品本身是自主的,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存在”。
新批评家们还告诫读者要反对传统的客体批评模式。
在分析和评价作品时,他们通常避免求助于作家传记,作品产生时的社会环境,或作品对读者产生的心理影响和道德影响。
同时也倾向于尽量少求助于文学类型和题材的发展史。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提出要防止“意图迷误”和“感受迷误”。
“意图迷误”,是说“作者意图中的世界和作品实现出来的世界,或者说作者的愿望和作者的实践,是有区分的。
”对作品的世界来说,作者的意图是无足轻重的,我们并不能依据作品是否符合作者意图,来判断其艺术价值,伟大的艺术往往超出作者主观意图的范畴。
“感受迷误”,是指读者对作品的欣赏感受有千差万别,是因人而异的。
批评不能以读者的反映作为准绳,否则会导致迷误。
作品的诠释。
新批评主张文学批评的明确程序是一种“解释”或称为“直接阅读”,对文学作品作详尽的分析和注释。
批评家似乎要用放大镜去读每一个字,去体会文学词句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
他们不仅注意每个词的意义,而且善于发现词句之间的微妙联系,并在这种相互关联中确定每个词的含义。
词语的选择和塔配,句型、语气以及比喻、意象的组织等等,都能被批评家巧妙地联系起来,最终见出作品的整体形式。
为此在具体分析中常常使用这样一些术语和概念:如意义的含混(多重含义),反讽、矛盾语,张力等等。
这种细读或分析也的确取得了出色的成果,如叙述观点与作品意义的关系,在小说里叙述者可以是作品的主人公,也可以是书中人物之一,还可是全知的作者,而这三种叙述观点展示出来的作品的画面大不相同,所揭示的意义也会有差异。
语言的分析。
新批评理论的主要原理是以语言问题作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把文学作品看作一种特殊的语言,它的品性是和科学语言的逻辑推理语言相对立的。
所以理查兹把语言分为“科学性”的和“情感性”的。
新批评所要解决的关键任务就是各种语词,修辞手段和象征的含义及其相互作用。
在批评过程中强调结构和含义的有机统一,以免造成“耶说释义”。
新批评认为任何文学作品,无论是抒情诗、叙事作品还是戏剧,它们的基本结构成分不是人物、思想和情节,而是语词、形象比喻和象征,这些语言成分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而组织起来,以描述表现作品结构中的“张力、反讽、含混”等,而作品结构则是各种对立的冲动之间的和谐和各种相反力量的平衡。
作品的形式不管是否存在人物或情节,它首先是一种“含义的结构,它的发展主要通过一种涉及到“主题性想象”和“象征性情节”来发生作用和反作用的。
对新批评的评价新批评对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新批评派对我们的一个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从形式到内容”。
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应该是有内容有形式的,而且二者密不可分,离开了美感形式的思想内容只能是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客。
而不是文学的内容。
要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就要从分析它的具体形式入手,文学作品的形式是完成了的内容。
我们反对单纯把文学看作是传道明理的工具,反对局限于文字修辞分析的形式主义。
其次,主张以文学作品作为本体来研究,运用了一系列具体方法,不仅提高了文学批评活动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而且也从艺术的审美角度加强对作品的认识,避免了主观随意性,有助干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把握文本的内涵。
新批评的重大失误也是明显的,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它割断生活、作者、作品、读者的有机联系,把作品看作与外界无关的客观的、独立自足的象征物,片面强调作品本体,一味强调作品内在因素如音韵、文体、意象等,而忽视了作品的外部条件,弃绝了文学批评的社会的、心理的、道德的、历史的分析。
其次,认为形式和内容不可分,却又把两者等同起来,以形式取代内容,甚至把经验和艺术的差别归结为技巧,只重形式;细读详释也局限于文字修辞的分析,常常流于琐屑繁杂;对于不大宜于修辞分析的诗和别的体裁,往往不屑一顾,评价过低。
新批评标榜文学的无目的性,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批评方法,形式主义的局限性正是它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原型批评原型批评的产生和发展原型批评又称神话批评、仪式批评。
它是20世纪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之一,50年代在美国发展成一股强大势力,取代了新批评派在文学批评中的主导地位。
最初,流行的称谓是神话批评,泛指那种从早期的宗教现象。
即从仪式、神话、图腾崇拜等入手探索和解释文艺现象,特别是文艺起源和发展的问题。
在文学研究中系统应用神话和原型理论,是从莫德·鲍德金1934年发表《诗中的原型模式》开始的。
1957年加拿大批评家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给原型明确定义为“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它“把一首诗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把我们的文学经验统一成一个整体”。
弗莱吸收了人类学和心理学的成果,认为神话是“文学的结构因素,因为文学总的说来是‘移位的’神话”。
这就是说古代作为宗教信仰的神话虽已过时,但在近代巳经“移位”即变成文学,成为各种文学类型的原型模式,甚至关于神由主而死而复活的神话,就巳包含了文学的一切故事。
在他看来,文学不过是神话的继续,现代各种文学作品都是神话“移位”发展而成的,只不过神也相应变成文学中的各类人物了。
弗莱实际上已把神话看作后世文学的源泉,都是神话的延伸。
这样就把文学作品看作不变的模式,把批评的目的过多局限于寻找原型,把主要工作看作是“发现”,即发现作品中的神话故事,以文学作品为对象,做着文学考古和复古工作了。
原型批评和心理学派有密切的联系。
因为它主要运用了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派中派生出来的荣格分析心理学派的观点,即把无意识看成是一种集体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