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詹姆斯·萨默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汉学家,曾在香港圣保罗书院任教,其代表作《汉语手册》于1863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萨默斯站在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汉语的诸多事实,其中对汉语音节结构的描写以及对汉语词类和句类的分析非常精到。
萨默斯语言教学思想的精华部分包括:应重视本土教师;词汇教学应区分频度,先学常用词汇;词汇应在句子当中学习。
这些对当今的汉语国际教育及外语教学都很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汉语手册;萨默斯;对外汉语;汉学;国别化中图分类号:H195.1(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3)05-0085-0519世纪汉学家萨默斯的《汉语手册》及其汉语教学思想述论*于海阔(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出版于1863年的《汉语手册》是英国汉学史、英国汉语教育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作者詹姆斯·萨默斯集十余年的汉语研习与教学心得编写而成。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获得了更多的在华利益。
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来到中国旅行、经商、传教,汉语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当时的汉语教材大多不能满足学习者需要,要么偏难,要么专注于某一方面。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萨默斯编写了《汉语手册》,用来满足初学者学习汉语的需要。
英国为扩大中英交流,迫切需要大量合格的汉语人才。
《汉语手册》问世后,引起了当时汉学界的密切关注。
该书在19世纪英国汉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的特点。
虽然后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编写的汉语教材,但萨默斯的《汉语手册》仍被看成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资料。
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值得关注的汉语研究著作。
一、詹姆斯·萨默斯生平介绍詹姆斯·萨默斯(James Summers ,1828-1891,亦译苏谋斯、詹姆士·岑马士、萨默等),是19世纪英国汉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
1828年6月生于英国肯特郡的里奇菲尔德(Richfield ),自幼家境贫寒,萨默斯是家中独子。
父亲是雕刻家,只供其读完小学。
萨默斯自学成才,学习了古典文学,精通多门外语。
1848年受聘于香港一所学校(圣保罗书院①前身)担任教师,这个时期萨默斯有志于从事外交工作。
然而1849年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1849年6月7日(星期四)是罗马天主教的“圣体节”。
天主教是葡萄牙的国教,澳门当天举行了圣体巡游活动。
另外,由美国驻港领事发起的国际性赛船活动也在澳门水域同时举行,大量游客和参赛者齐集澳门。
傍晚5时左右,20岁的萨默斯乘轮船由广州抵达澳门,上街时巧遇圣体巡游的队伍。
由于萨默斯是基督教徒,他未按天主教习俗脱帽致敬,经两次提醒均予拒绝,澳门总督亚马勒(Don Joao MariaFerreira do Amaral )下令将其关进拘留所,并于次日送入监狱,同一个葡萄牙诈骗犯关在一起,整晚及次日上午均未提供食物、床及如厕安排。
[1]萨默斯在狱中给澳督写信请求将其释放,在没有回音的情况下,致函来澳时在船上认识的英国舰长Staveley 寻求帮助,Staveley 随即向应邀担任赛船裁判的海军高级将领Henry Keppel 舰长进行说明。
Keppel 立即去找澳督请求放人。
出人意料的是,亚马勒总督并未强调宗教因素,表示萨默斯入狱是因为不服从命令,可以考虑送个私人人情放人。
但Keppel 则认为将萨默斯投进监狱不合法,因其行为尚不构成犯罪,要求释放他不是要“人情”。
[2]双方各持己见,不欢而散。
Keppel 趁澳督登船参加赛船活动之际,带兵到市政厅武装劫狱,救出了萨默斯,造成一名葡方士兵死亡,多人受伤。
事件最终由英萄两国政府通过外交层面交涉才得以解决。
②这一事件影响很大,被称为“岑马士③事件”,当时香港和英国的多家报纸均作了详细报道。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149)。
作者简介:于海阔(1975年—),男,吉林双辽人,厦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
①圣保罗书院(St.Paul's College ),港英政府首任殖民地牧师(Colonial Chaplain)史丹顿(Rev.Vincent John Stanton)于1843年筹建,1848年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核准“圣保罗书院章程”,1849年正式创立学校,1851年学校命名为圣保罗书院。
②葡方认为萨默斯藐视宗教礼仪、违抗命令,因而监禁合法,而Keppel 带兵劫狱,理当严惩。
英方认为不脱帽是礼仪问题,并不构成犯罪,因而监禁非法,并且葡萄牙不拥有澳门主权,葡方法律在澳门没有理据性。
1849年8月澳督亚马勒遇刺身亡。
1850年英国海军经过调查宣布不同意Keppel 舰长的做法。
英国政府正式向葡萄牙政府作出道歉并赔偿。
③岑马士,即萨默斯。
事件过去后,萨默斯辞去了在香港的教职,并于1851年返回英国。
1852年,24岁的萨默斯成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London)①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授,虽未受过正规教育,但他语言天赋极强,著述颇多。
他的讲座受到外交官、传教士及来华商人的热烈欢迎,反响很大。
英国外交大臣在选拔外交官时,通常会考虑候选人是否已掌握汉语及其汉语熟练程度,优先选拔来自国王学院的学生。
[3]1854年到1858年,英国外交部共招收22名驻华公使馆工作人员,其中有20名来自国王学院,到了中国后充分利用语言环境,使自己的汉语能力有了更大的发展,有的不仅掌握官话,甚至还能掌握若干种方言。
1864年,萨默斯开始在英国文学杂志上发表有关日语语法研究方面的文章和翻译成英语的日本诗歌,同年编辑出版了《中日论丛》合订本(第一卷)(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Repository,Vol.I),[4]介绍东亚的科学、历史和艺术。
1873年萨默斯在伦敦Minami公司出版了首家海外日语报纸《大西新闻》,旨在为伦敦的日本留学生服务,但销路不好,很快停止出版。
应日本明治政府邀请,萨默斯1873年仲夏同全家人一起离开英国南安普敦,于该年10月到达日本,在东京开成学校(东京帝国大学前身)教授英国文学。
1876年萨默斯赴新滹英语学校任英语教师,半年后转入大阪英语学校任教。
1880年6月,萨默斯被札幌农业学院聘为英国文学专业教授,1882年返回东京,并于1884年创立一家名为“萨默斯书院”的私立学校。
1891年2月1日,萨默斯因患脑出血于东京筑地的家中逝世,享年63岁,葬于横滨外国公墓。
他的遗孀和女儿们继承他的事业继续经营这所学校(1907年后未上课,成为社交场所),直至1908年该校关闭。
他的学生很多学有所成,有的后来成为首相、外交家、艺术家、小说家等。
二、主要汉语研究著作萨默斯学识渊博,博览群书,具有优秀的语言天赋,擅讲汉语、日语、法语、德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等多门语言,从事汉语教学和研究多年,其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四部汉语研究著作中:《中国语言与文学讲义》、《约翰福音书》、《中文基础》以及《汉语手册》。
《中国语言与文学讲义》(Lecture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5]萨默斯的首部中文研究著作,该书出版于1853年4月,当时他正担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
这原是萨默斯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发表的一篇演讲,出版时增加了附录部分,收有古今各种字体的汉字。
文中指出了研究中国以及学习中国语言的重要性,向听众和读者介绍了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并着重分析了汉字的表意性和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法。
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中国文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有许多见解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6]《约翰福音书》(The Gospel of Saint John in the Chinese Language,According to the Dialect of Shanghai)[7]是萨默斯的译著,出版于1853年7月。
“中国是个多方言国家,圣经方言译本乃应运而生”,[8]萨默斯使用罗马字母②将《圣经》翻译成上海方言,这是最早出版的上海土白罗马字本《圣经》单篇。
该书出版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方便来华传教士同上海本地人进行交流,二是为帮助不识汉字的中国上海人学习教义。
除正文部分外,对汉语研究更具重要价值的是其前言、绪论和附录部分。
“前言”指出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缺点和使用罗马字母拼写上海话的好处。
“绪论”长达12页,首先指出“上海话使用范围大致相当于威尔士”,研究上海方言很有必要,并建议读者去读他的新作《中国语言与文学讲义》,以对中国语言获得全面的了解。
接下来对上海方言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特点作了简要介绍,包括表音系统、声调、构词法、名词和动词、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数词、虚词(particle)、介词和连词等。
附录为汉英对照上海方言词汇表,相当于一个简易上海方言词典。
该书曾用作国王学院的中文教材,在宗教史、翻译史、汉语方言学及汉语教学研究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9]《中文基础》(The rudiment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0]1864年在伦敦出版,该书语法部分可看成《汉语手册》语法部分的缩微版,简要介绍了汉语语音、表音系统、声调、汉字书写、词法和句法等,与《汉语手册》不同的是该书尤其注重口语训练,专门安排了练习部分,包括一些实用短句、会话和口语翻译练习,形式上同现在的《汉语九百句》相似。
书后附有英汉对照词汇表,占全书一半的篇幅,《中文基础》也可以说是《汉语手册》的姊妹篇。
《汉语手册》(A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是萨默斯最重要的汉语研究著作,1863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萨默斯站在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汉语的诸多事实,其中对汉语音节结构的描写以及对汉语词类和句类的分析,非常精到,为当时学界所少见,得出的许多关于汉语的研究结论,应该说都已达到当时欧洲汉语学术界的前沿水平,即便到今天,他对汉语的许多认识仍然能够引起学人的思考,给人以启发。
萨默斯会讲多种中国方言,最初他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上海话和广东话上。
但随着中英外交事务不断增多,汉语学习早已不限于用来在东南沿海地区传教。
外交领域迫切需要大量掌握汉语官话的人才,因而萨默斯将主要精力转向官话研究并研读了大量欧洲通行的汉①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由英国国王乔治四世和惠灵顿公爵于1829年创建,是一所传统的英格兰教会管理的大学学院,也是伦敦大学最古老、最大的学院之一。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是当时英国国内唯一一所教授汉语的学院。
伦敦大学一直采用特殊的管理制度,其下设的各个学院享有高度自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