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相在古文中的用法

相在古文中的用法

相在古文中的用法
古文,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相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相在古文中的用法,欢迎阅读文章中相在古文中作为动词的用法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看”、“观察”等意思。

例如:
①大丈夫相时而动。

(曹雪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大丈夫要看好时机行动。

②非相度不得其情。

(钱泳•《治水必躬亲》)
;;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

三.作名词用,读xiànɡ。

常作官名,或称呼,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宰相”、“丞相”“相国”或“相公”。

例如: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宰相”、“丞相”等)难道是天生的吗?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还有像您(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相在古文中作为副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交互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互相”或“相互”、“彼此”等意思。

例如:
①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沈括•《梵天寺木
塔》)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持,塔当然不会晃动。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民歌•《木兰诗》)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

③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世家》)
;;如果富贵了,可不要互相忘记。

④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吴均•《与朱元思书》)
;;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2.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

实际上起代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你”、“他”、“她”、“它”等意思。

例如:
①儿童相见不相识。

(贺知章•《回乡偶书》)
;;儿童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②杂然相许。

(列子•《愚公移山》)
;;全家人都赞同他的移山主张。

③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蒲松龄•《狼》)
;;狼不敢上前,只是瞪着眼睛朝着他(屠夫)。

④士别三日,即便括目相待。

(司马光•《孙权劝学》)
;;跟读书的人分别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⑤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柳宗元•《黔之驴》)
;;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这种用法,“相”常作动词宾语,且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相知”
就是“知相”。

3.表示动作行为是由几个主体共同发出的,常和“相与”连用。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共同”、“一同“一起“一块儿”或“交结”等意思。

例如:
①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一同而归。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③你而今相与(交结)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
(吴敬梓•《范进中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