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学情分析:本学期,学生都是刚由幼儿园步入小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教学要从零开始,重在启蒙。
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初步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
教材分析:一年级学习传统文化,包罗蒙书诵读、诗歌诵读、民间工艺、齐鲁名人等,从中可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知识,是训练儿童做诗对句、掌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的最佳启蒙读物,从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学习目标:1.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诗歌,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2.教育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诗歌,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教学进度:每周一课第一周:第1课《弟子规》(节选)第二周:第2课《小儿语》(节选)第三周:第3课《续小儿语》(节选)第四周:第4课大林寺桃花第五周:第5课山居秋暝(节选)第六周:国庆节放假第七周:第6课柳谯晚眺第八周:第7课衣冠服饰第九周:第8课言语应对第十周:第9课读书写字第十一周:第10课洒扫清洁第十二周:第11课年画第十三周:第12课剪纸第十四周:第13课风筝第十五周:第14课泥塑第十六周:第15课孔子(上)第十七周:第16课孔子(下)第十八周:第17课孟子第十九至二十周:复习考试第一单元蒙书诵读单元备课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蒙书诵读主要安排了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内容,共有三课组成。
《弟子规》主要讲解了小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何对待父母兄长,如何对待他人;《小儿语》主要从说话做事的态度上,与他人的交往上来引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续小儿语》主要引导学生要学会反省自己,正确地对待他人的评价,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目标: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懂得在生活中怎样对待父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懂得在生活中怎样对待父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弟子规》节选教材分析:本课告诉学生,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诚实守信是人生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学习目标: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拓展活动的内容与伙伴交流,懂得在生活中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懂得在生活中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的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第2课《小儿语》节选教材分析:本课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学习目标: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培养学生做事沉稳、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培养学生做事沉稳、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反思:第3课《续小儿语》教材分析:本课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是大人的处事经验和处世哲学。
学习目标: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具体的为人处事的做法,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学习理解“夜来省己、过后羞惭”等。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具体的为人处事的做法,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反思:第二单元诗歌诵读单元备课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一个诗歌诵读主题单元,内容都是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
第四课《大林寺桃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游览大林寺时对山中春光的描写;第五课《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佳作,描写了山中秋季的美景;第六课《柳桥晚眺》是宋代大诗人陆游的作品。
学习目标:1.能正确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
3.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正确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
3.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第4课大林寺桃花教材分析:《大林寺桃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游览大林寺时对山中春光的描写。
学习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大林寺桃花》和《绝句》。
3.大体知道“为什么大林寺的桃花比山下的桃花开得晚”这种自然现象。
4.教学生领会古诗诵读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5.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大林寺桃花》。
3.大体知道“为什么大林寺的桃花比山下的桃花开得晚”这种自然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相关图片教学反思:第5课《山居秋暝》(节选)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雨后山村图,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想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学习目标:1.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秋天山中景色的特点。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山居秋暝》和《初夏游张园》。
3.教学生领会古诗诵读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4.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第6课柳桥晚眺教材分析:《柳桥晚眺》是宋朝诗人陆游的一首诗。
诗人在河边听着鱼在水中跳跃,眼前的树林正等待着鹤鸟的归巢。
悠闲的云儿不愿化作雨滴落下来,因此便在青山绿树之间飘来飞去。
恬静的环境反映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学习目标:1.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在诵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柳桥晚眺》和《夜雪》这两首诗。
3.背诵并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在老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了解古诗诵读的方法,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5.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6.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朗诵和背诵诗歌。
2.背诵并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第三单元 童蒙须知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四课内容都是根据宋朝著名学者朱熹的《童蒙须知》这本书而编写的。
《衣冠服饰》主要教给学生如何穿着,树立自己的形象;《言语应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答别人,如何与人交往;《读书写字》则是教给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洒扫情结》是告诉小学生如何保持住处和学习场所的卫生。
二、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具体联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养成穿着得体、正确的读写姿势、与人交往、保持住处和学习场所的卫生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中表达的意思,养成穿着得体、正确的读写姿势、与人交往、保持住处和学习场所的卫生的好习惯。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1课时第7课 衣冠服饰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具体联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中表达的意思,养成穿着得体的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反思:第8课言语应对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具体联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养成说话文明大方.态度恭敬温和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好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反思:第9课读书写字一、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学挂图,反复训练正确的读书姿势,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反复训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学习描红、临帖等写字方法,提出明确要求,继续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通过指导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做到: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保持在30—35厘米之间,胸部与桌缘距离保持在6—8厘米之间,始终做到坐姿端正,读书时要使视线与课本平面所成的夹角接近直角:写字时左右手臂平放在桌面上。
握笔时食指较大拇指稍低,握笔处与笔尖保持3—4厘米距离。
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