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鲁迅的励志故事简短

关于鲁迅的励志故事简短

关于鲁迅的励志故事简短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

鲁迅
原名周树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国现代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着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
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

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
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

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
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

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
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

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
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

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

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
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

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
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
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
朴和博学的人。

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难鲁迅留下深赢得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
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鲁迅十七岁时从三味书屋毕业,十八岁那年考入免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公费到
日本留学,学习西医。

1906年鲁迅又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教过课,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

鲁迅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巨人,他的着作全部收入《鲁迅全集》,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泛地在世界上传播。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

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
钢到刀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
神情。

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
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

昂首挺胸地走出了
教室。

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

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
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
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

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

他终于下定决心,弃
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
派进行英勇斗争。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

1.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
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

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
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

理发师大喜,脸上立
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
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

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
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

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
认认真真地给。

”理发师听了大窘。

2.演讲轶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

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
掌声和笑声包围。

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

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

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
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

”一
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3.爱书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

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

他自己还准备了一
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

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

他平时不轻
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4.标点的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

可当年的
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

一次,鲁
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
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

鲁迅回复:“既要
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

”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

呵呵!
5.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
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
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6.烟罐驱猫
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

一次,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
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

7.戏弄特务
有一次,鲁迅在上海的街头蹓跶,身后总跟着一小特务盯梢。

当然这对鲁迅来说是常
有的事。

鲁迅故意将他当成乞丐,坦然地转过身去递过一块银元:“买饭吃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