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组成和土壤背景值

土壤组成和土壤背景值


砂质壤土 壤土 粉砂质壤土
砂质黏壤土 黏壤土 粉砂质黏壤土 砂质黏土 壤质黏土 粉砂质黏土 黏土 重黏土
0~15 0~15 0~15
15~25 15~25 15~25 25~45 25~45 25~45 45~65 65~100
0~45 35~45 45~100
0~30 20~45 45~85 0~20 0~45 45~75 0~35 0~35
55~85 40~55 0~55
55~85 30~55 0~40 55~75 10~55 0~30 0~55 0~35
类 别
黏壤土 类
黏土类
(二)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
含量
来源
土壤有机质绝大部分集中于土壤表层 (0—15或0—20cm),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 在1—5%之间
植物的根茬、茎秆、落叶、土壤中的 动物残骸以及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等 土壤有机质主要以腐殖质为主 , 它作为 土壤有机胶体来说,具有吸收性能、 土壤缓冲性能以及与土壤重金属的络 合性能等 , 这些性能对土壤的结构、性 质、质量都有重大影响
地球表层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逐渐破坏成疏松的、 大小不等的矿物颗粒(称为母质)。
而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多种 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演变而成的。
土壤组成很复杂,总体来说是由矿物质、动植物 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固、液、气 三相组成的。
(一)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 组成土壤的基本物质,约占土壤固 体部分总重量的 90% 以上,有土壤 骨骼之称 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直接影响 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 矿物质是植物营养元素的重要供给 源,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质和 次生矿物质
作用
(三)土壤生物 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 藻类等)及动物(原生动物、蚯蚓、线虫类等) 对进入 土壤的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及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 的形态转化起着主导作用,是土壤净化功能的主要 贡献者。
蚯蚓
放线菌
细菌
线虫
土壤微生物和动物
(四) 土壤溶液 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溶质的总称,溶有土壤中可 溶成分的稀溶液,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降雪、 地表径流、灌溉、地下水。 (五)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孔隙中, 来源于大气、生物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产生的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
第一节 土壤基本知识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第四节 土壤样品的
土壤基本知识
5.1.1 土壤组成
5.1.2 土壤的基本性质
5.1.3 土壤背景值
5.1.4 土壤污染 5.1.5 土壤质量标准
5.1.1土壤组成
不同粒径的矿物质颗粒的成分和物理化 学性质有很大差异,如对污染物的吸附、 解吸和迁移、转化能力,有效含水量及保 水、保温能力等。 我国土壤质地分类参见表5.1;国际制 土壤质地分类见表5.2。
表5.1 我国土粒分级标准
颗粒名称
石块 粗砾 细砾 粗沙砾
粒径/mm
>10 10~3 3~1 1~0.25
气体(如甲烷、硫化氢、氢气、氮氧化物、二氧
化碳等)。
5.1.2 土壤的基本性质

(1)吸附性 土壤胶体: 无机胶体 有机胶体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与土壤中存在的胶体物质密切相关。
对有机污染物(如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和 无机污染物(如Hg2+、Pb2+、Cu2+、Cd2+等重 金属离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或离子交换吸附 能力。
(三) 氧化-还原性
因土壤中含有氧化性和还原性无机物质和有机物 质,使其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可以用氧化还原电位 (Eh)来衡量。
Eh>300mV:氧化体系起主导作用,土壤处于氧 化状态。
Eh<300mV:还原体系起主导作用,土壤处于还 原状态。
5.1.3土壤背景值
判断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或污染程度的标准。 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它代表一定环 境单元中的一个统计量的特征值。 背景值(地质学):指在各区域正常地质地 理条件和地球化学条件下元素在各类自然体 中的正常含量。 环境科学上: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 (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 分(元素)的含量。
定义
作用
1、原生矿物质:它是各种岩石经受不同 的物理风化,仍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 次生矿物质:它大多是由原生矿物质 经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 土壤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八大元素含量约占96%以上,其余诸元素含 量甚微,低于十万分之几甚至百万分之几, 统称为微量元素。
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当其含 量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并使土壤的成分、 性质发生变异,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 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按来源分: 1.水体污染型 2.大气污染型 3.农业污染型 4.固体废物污染型 5.生物污染型
土壤背景值的表达方法: 算术平均值 x 算术平均值±标准偏差 x 2s 几何平均值±几何标准偏差 M D
我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的表达方法: 95%置信度 如元素测定值符合正态分布:
用算术平均值 x 2s 如元素测定值呈对数正态分布:
用几何平均值
M D 2 MD 2
5.1.4 土壤污染
(二) 酸碱性
土壤的酸碱度可以划分为九级:
pH<4.5为极强酸性土;pH=4.5~5.5为强酸性土; pH>5.5~6.0为酸性土;pH>6.0~6.5为弱酸性土; pH>6.5~7.0为中性土;pH>7.0~7.5为弱碱性土; pH>7.5~8.5为碱性土;pH>8.5~9.5为强碱性土; pH>9.5为极强碱性土。 中国土壤的pH大多在4.5~8.5范围内,并呈东 南酸西北碱的规律。土壤的酸碱性直接或间接地影 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
石砾
沙砾 粉粒 黏粒
细沙砾
粗粉粒 细粉粒 粗黏粒
0.25~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细黏粒
<0.001
表5.2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
各级土粒质量分数/%
质地分类 砂土类 壤土类 质地名称 砂土及壤质砂土 黏粒 (<0.002mm) 0~15 粉沙砾 (0.002~0.02mm) 0~15 沙砾 (0.02~2mm) 85~1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