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准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控制方法毕业论文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1)1.2论文的主要方法 (1)1.3论文的主要容 (1)第2章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2.1 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 (2)2.1. 1 高差法 (2)2.1 .2 仪高法 (2)2.2 水准测量方法与水准路线3第3章勘察设计过程中水准测量的问题及控制方法 (4)3.1水准测量中出现的问题 (4)3.2仪器误差(系统误差)及控制方法 (6)3.2.1视准轴不平行水准管轴产生的误差及控制方法 (6)3.2.2 水准尺误差及控制方法 (7)3.3 观测误差(偶然误差)和控制方法 (8)3.3.1 符合水准管气泡居中误差及控制方法 (8)3.3.2调焦误差和视差的影响及控制方法 (8)3.3.3 水准尺的倾斜误差及控制方法 (8)3.4 外界条件(偶然误差)影响和控制方法 (9)3.4.1 地球球气差和日照风力引起的误差及控制方法 (9)3.4.2 仪器升降和水准尺下沉的影响 (10)第4章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第1章绪论1.1论文的背景和意义公路、桥梁、隧道等建筑工程中,水准测量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测量事故的增多,测量误差逐渐成为工程安全、质量和成本的头号公敌。
如何减小水准测量的误差,也成为当前测量人面临的最大难题。
在这里,廊泊一级公路BM4至BM5水准点外业测量结果为例,我们初次测量时的成果显示,其高差允许值都超出了规要求,不能符合工程建设需要。
最后经过认真检查发现,在现场作业时没有按精密水准测量规操作,一个水准点段测完后没有立即进行检查、复核,为误差的积累创造了条件。
最后我们又从新复测了该段的高程,从仪器到测量人员做了全面的分析,从而发现了前期误差来源的主要问题。
今天来写这个题目,就是来探讨水准测量在工程建设应用当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
只要我们在作业时按照其规来要求测量人员,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们的作业速度、效率和质量,把水准测量的误差限制最小,做到精益求精,以更好地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服务。
1.2论文的主要方法水准测量在工程应用中的使用方法很多,这里主要论述的是在工程应用种最常用的有中间法(前后视距相等)、摇尺法(读数时尺底置于点上,尺的上部在视线方向前后慢慢移动,读取最小读数)和距离补偿法(前视距离和等于后视距离总和)来消除在测量当中产生的误差1.3论文的主要容这里主要论述水准测量在工程测量中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勘察设计过程中水准测量的问题及控制方法。
其分为:1.仪器误差(系统误差)及控制方法;2.观测误差(偶然误差)及控制方法;3.外界条件(偶然误差)影响和控制方法。
第2章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1 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水准测量是利用一条水平视线,并借助水准尺,来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点的高程推算出来未知点的高程。
测定待测点高程的有高差法和仪高法两种。
2.1.1 高差法如图2-1所示,若已知A点的高程H A , 欲测定B点的高程HB.在A;B两点上竖立两根尺子,并在A;B两点之间安置一架可以得到水平视线的仪器。
假设水准仪的水平视线在尺子上的位置读书分别为A尺(后视)读书为a ,B尺(前视)读书为b,则a ,b两点之间的高程差为:H AB = a - b (2-1)于是B点的高程HB 为:H B = H A + h AB (2-2)H B = H A +h AB =H A + a - b (2-3)这种利用高差计算待测点高程的方法,称高差法。
这种尺子称为水准尺,所用的仪器称水准仪图 2—1水准原理2.1.2 仪高法由式2-3可以写为 H B = (H A + a ) - b (2-4)如图2-2所示,即 H B =H i - b (2-5)上式中H i 是仪器水平视线的高程,即为视线高程。
仪高法是,计算第一次仪高,就可以测算出前视点的高程。
即放置一次仪器,就可以测出数个前视点的高程。
2.2 水准测量方法与水准路线当地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较长或高差较大时,仅安置一次仪器不能直接测得两点间的高差,则进行连续的分段测量,将所得各段高差相加、即可求得两点间的高差。
如某一点的高程通过转1、转2、转3、转n等点传递到另一点,这些用来传递高程的点,称为转点。
任意转点位置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到某一点的高程,因此,转点位置应选在坚实的地面上,在其上放置尺垫并踩实。
水准路线是水准测量进行的路线。
根据测区的具体情况,可选用不同的水准路线,水准路线分为附合水准路线、闭合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等三种。
1)附合水准路线:当测区附近有高级水准点时,可由一高级水准点开始,沿着待测各高程的水准点1、2、作水准测量,最后附合到另一高级水准点叫附合水准路线。
2)闭合水准路线:当测区附近有一高级水准点时,可从该点出发,沿着待测的水准点进行水准测量,最后仍回到起始点,形成一个闭合的路线。
3)支水准路线:从某一水准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到另一个点,即不符合到另一点,也不形成闭合的水准路线。
第3章勘察设计过程中水准测量的问题及控制方法3.1水准测量中出现的问题水准测量是采用几何原理,利用水平视线测定两点间高差。
仪器使用DS3型水准仪,工具是3m的双面木质水准标尺和尺垫。
渠道工程测量一般使用DS3型微倾式自动安平水准仪,每公里能达到的精度是3mm,水准仪在一个测站使用的基本程序是安置仪器、粗略整平、瞄准水准尺、精确整平和读数。
我们在实际勘测过程中按这个顺序施行,在每一水准点段测完后复核结果。
在一个测区所有的工程采用同一个高程系统,现在应用三等水准点观测方法采取往返测量,并且按照双面水准标尺和中丝测高法并且每站按照“后—前—前—后”的观测程序进行观测读数,最终成果整理要求高差闭合差f h容(f h容=Σh往+Σh返)达到平原微丘区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不大于±12·L(1/2)。
平原微丘地区影响水准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准路线的长度,长度越长,精度越低。
山区,则是测站,测站越多,精度越低。
一个水准点段测完后应立即进行检核,在每一测站,没有检查、复核,为误差的积累创造了条件,容易返工,耽误时间、浪费人力。
通过工程实践证明,这一方法经常出现错误,节选五个水准点连续错误中的一个测段结果如表1.1和1.2所示:表1.1经过成果整理,读数差Δh=Σ后视-Σ前视,Δh小于2mm满足规要求。
但是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提出问题,经过表 1.2复核补充测量成果证实,外业测量的结果不正确,因此,有必要分析水准测量的误差,找出控制纠正的方法,避免错误的出现,保证项目的顺利施工。
2. 0水准测量的现状现在应用水准点与中桩分开观测的方法,水准点观测采取往返测量,成果整理要求高差闭合差fh容(fh容=Σh往+Σh返)达到平原微丘区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不大于±20·L (1/2)。
平原微丘地区影响水准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准路线的长度,长度越长,精度越低。
山区,则是测站,测站越多,精度越低。
水准测量误差有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外界条件的影响。
3.2仪器误差(系统误差)及控制方法3.2.1视准轴不平行水准管轴产生的误差及控制方法仪器虽在测量前经过校正,仍会存在残余误差。
一方面是制造误差,即仪器在制造过程中就存在制造缺陷误差,这项误差是无法消除的;另一方面是检验和校正后的残余误差。
在这些误差中,影响最大、表现突出的就是照准轴和水准管轴不平行的误差,即i 角误差。
设A、B分别为同一测站的后视点和前视点,S A、S B分别为后视和前视的距离,X A、X B为由于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而引起的读数误差。
如果不考虑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B点对A点的高差为:h ab = (a – X A)–(b –X B) =(a – b)–(X A–X B)(3-1)因x =S tan i (3-2)故h ab= (a – b)–(S A–S B)tani =(a – b)–(S A–S B)1/ρ" (3-3)对于一测段有∑h = ∑(a – b)–1/ρ"×∑(S A–S B)(3-4)通过分析,i角误差的影响与仪器至前后视标尺的视距差及视距积累有关。
因此造成水准管气泡居中,水准管轴居于水平位置而望远镜视准轴却发生倾斜,致使读数误差。
要消除i角误差的影响,在实际作业中只要做到前后视距相等即可,这种误差与视距长度成正比。
观测时可通过中间法(前后视距相等)和距离补偿法(前视距离和等于后视距离总和)消除。
针对中间法在实际过程中的控制,立尺人是关键,通过应用普通皮尺测距离,之后立尺,简单易行。
而距离补偿法不仅繁琐,并且不容易掌握。
残余i 角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使在同一测站上,后视和前视的i 角往往由于太阳光照射的不同而不一样。
为了避免这种误差的产生,在阳光下进行观测必须用测伞遮住仪器。
在照准同一测站的前、后视尺时,尽量避免调焦。
3.2.2 水准尺误差及控制方法主要包含尺长误差(尺子长度不准确)、刻划误差(尺上的分划不均匀)和零点差(尺的零刻划位置不准确),对于较精密的水准测量,一般应选用尺长误差和刻划误差小的标尺。
对于尺长误差较大水准尺,使用时应在最后的高差加上水准尺每1m的尺长改正。
水准尺的底面与标尺第一个分格的起始线(黑面为零、红面为4687或4787)应当是一致的。
但由于使用磨损等原因,有时不能完全一致,这个差数是标尺的零点差(包括黑红面零点差及一对标尺零点差)。
标尺零点差的影响对于测站数为偶数的水准路线是可以自行抵消的。
当测站数为奇数时,高差中含有这种误差的影响。
所以,在水准测量中,每测段的测站数应取偶数为好,这样就消除标尺的零点差对高程的影响;或者标尺的零误差的影响,控制方法可以通过在一个水准测段,两根水准尺交替轮换使用(在本测站用作后视尺,下测站则用为前视尺),并把测段站数目布设成偶数,即在高差中相互抵消。
同时可以减弱刻划误差和尺长误差的影响。
3.3 观测误差(偶然误差)和控制方法3.3.1 符合水准管气泡居中误差及控制方法水准测量的主要条件是视线必须水平。
假设当水准仪不存在i角误差的情况下,我们用微倾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此时一般认为管水准轴就水平了因而望远镜照准轴水平了。
其实不然,在观察到气泡居中的一瞬间,还不能认为水准轴是水平的。
由于符合水准气泡未能做到严格居中,造成望远镜视准轴倾斜,产生读数误差。
读数误差的大小与水准管的灵敏度有关,主要是水准管分划值τ的大小。
此外,读数误差与视线长度成正比。
水准管居中误差一般认为是0.1·τ,根据公式m居=0.1·τ″·S/2ρ″,DS3级水准仪水准管的分划值一般为20″,视线长度S为75m,ρ=206265″,那么,m居=0.4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