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诡辩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

诡辩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公选课《演讲与口才》期末考查试卷
姓名:
学号:
系别:
年级:
专业:
2013年11月28日
论文题目:诡辩也是一种口才
摘要:诡辩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将智谋与口才有效结合,考验着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论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所以诡辩也是一种口才。

关键词:诡辩逻辑思维哲学庄子
正文:
诡辩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它属于辩论的范畴,但又超脱于辩论学中对理性乃至真理的界定。

诡辩的主题框架包括:思辨,智谋,语言,心理,幽默。

一位博友在留言中说:“哲学家都是诡辩家。

”自然,哲学家们听了不高兴。

不过,哲学家与诡辩家之间确有共同之处。

——在所有诡辩中,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是最高明的诡辩不要对任何人埋怨生活吧,因为安慰之词很少能包含一个人所要追求的东西。

当一个人同妨碍他生活的事物进行斗争时,生活便会比什么都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在斗争中,苦闷无聊的时刻会不知不觉地飞驰而去。

——(苏联)高尔基
诡辩精妙口才术就是当你陷入困境时,以冷静、乐观的态度,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使大脑的潜在能量作出超常的理智发挥,从而达到解脱困境的一种机智而诙谐的说话。

一般来说,在不利情境中,人们大多过分考虑其严重后果,或者以后果为思维基础去寻找直接的补
救和摆脱不利的办法,这样往往使自己越陷越深,甚至给人一种“赖皮”的印象。

此时,假如你具备机智巧辩的好口才,虽然表面上可能给人一种无理狡三分的“无赖相”,但由于辩得巧,驳得妙,对手无话可说,也可缓和双方的关系,从而摆脱不利境况。

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家辈出的时代,也是诡辩家的天堂。

当时,大哲学家庄子曾精确细致地描述了诡辩家的特点:大知广博,小知精细;大言气焰凌人,小言则言辨不休。

《庄子·秋水》中有一段庄子与惠施的有趣的对话。

其文如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日:“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庄子日:“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乎?”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日:“请循其本。

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吾。

吾知之濠上也。

”这段对话令人感兴趣的地方在于,庄子究竟采用了什么方法,使“鱼乐”这个本来缺乏证据的观点变成了证据确凿得令惠子无法辩解的观点?
分析一下这两人从立论到辩论的整个过程,我们实在不难看出,庄子的所谓结论只不过是建立在诡辩之上的。

这种方法正是庄子所认同的诡辩,它是可以掩盖本来错误的命题和观点的,《庄子·盗跖》篇中有一句话对此作了很好的注解:“辩足以饰非”。

庄子选择了极好的语言,并在组织语言逻辑的过程中确定了他心目中的科学逻辑,使我们惊诧不已地发现:给特定对象作的一切证明,可以立即转用于新的对象,一切都不用改,连用词也不用改,因为它
们的名称已经变成一样的了,也就是说,经过庄子的语言逻辑组织之后,惠子话语中本来隐含着的逻辑前提“我们根本无法知道鱼乐与不乐”被彻底抹杀,惠子的话语因此不再指它原先想指的东西了,而是被庄子翻译成了:你已经承认鱼是快乐的,只不过你不是我,你就不知道我内心的活动(即知晓鱼的快乐)。

可惜的是,惠子的论点,即:“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缺少一个合理有力的逻辑前提的提出作为证明的支撑,如果惠子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加上必要的逻辑前提,变成这样:鱼乐与不乐,其自在也,子非鱼,安知鱼乐与不乐乎?那么,庄子的诡辩就无从下手。

当然,如果《庄子·秋水》果真这样写,庄子的论点也就站不住,写庄子这部书的人绝不至于愚蠢如是,所以,我们今天不得不花费笔墨和时间来揭穿庄子的诡辩。

再谈运用诡辩精妙口才术的关键是“智”和“巧”,通过智力的集中快速活动,作出巧妙的辩解。

所以诡辩时要力求出人意料,不要把眼光局限于矛盾中心,从一些非平常的角度入手,展开发散思维,做到超常发挥。

如果你能像海涅、大仲马、肯尼迪、周恩来、晏子、海明威、丘吉尔、密特朗、马雅可夫斯基等人那样熟练地运用它,你的生活将会减少很多烦恼,增添几分快乐。

在一次外交谈判中,周恩来坚持原则,有礼有节,而对方却提出了一个不适当的要求,遭到拒绝后,深为懊恼,极不礼貌地说:“真是对牛弹琴!”
周恩来马上接口说:“对,牛弹琴!”
晏子个子矮小,晏子使楚时,楚王想以此侮辱他,嘲笑他说:“难道你们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回答道:“单以齐国的临淄一处来说,人就多得很,大家要是把衣袖张开来,就可以蔽日成阴;大家要是挥洒汗水,那简直和下雨一样了,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不过,我们齐国有个规矩,在对外派遣使臣时,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派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当国君的国家去;没有道德、没有才能的人,就派到没有道德、没有才能的国君那里去。

我晏婴是没有道德、才能的,所以,派我到你们国家来当使臣。


楚王故意以一个犯偷盗罪的齐国人来讽刺晏子说:“齐国的人都擅长偷盗吧?”晏子便以橘子在南为桔在北为枳来反驳楚王,直击是楚国的水土使他变成了贼。

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

更确切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

诡辩既不同于一般的武断,也不同于谣言。

武断,是根本没有理由,人们一看就看得出它是强词夺理;谣言,它纯粹是无中生有,人们一听就能听出它是居心险恶。

但诡辩在论证其道理时,总是要拿出一大堆得“根据”,所以,在表面上,它很能迷惑一部分人。

诡辩同一般的谬误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区别在于:谬误是无意的,而诡辩是有意的。

在世界上谁会有意地要把真理说成谬误,而把谬误说成真理?这就是那些手上没有真理的人。

我国有句古老的俗语,叫做“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手里
没有真理的人,他们的周围也就没有群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得施展种种诡辩手法,玩弄歪曲真理与掩盖真理得种种骗人的把戏,为某种言行强行辩解。

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是一种反辩证法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相对之中包含着绝对,绝对存在于(寓于)相对之中。

因此,相对与绝对是辨证统一的。

如果离开绝对讲相对,夸大相对性,就会陷入相对主义。

诡辩论者往往认为,认识对象的存在是相对的,没有质的稳定性,因此也是没有质的区别的。

诡辩论者还片面地夸大主观认识能力地相对性,从而否认了认识地真实性和可能性“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是他们地认识论。

诡辩论者为达到诡辩地目的,所采取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说真理只有一个的话,那么歪曲真理的形式却可以有几十种、几百种,甚至几千种。

列宁说:“哲学唯心主义的变种可能有一千种色调,并且随时可以创造出一千零一种色调来。

”可以这样说,每一种错误命题的提出,都是用了某一种诡辩手法的。

我们要真正制服诡辩论,必须从分析他们的诡辩手法入手。

诡辩者都不乏才智与计谋,对于事物的变化有着敏锐的判断力,驱使事物向有利的方面发展的这种能力。

诡辩展现出逻辑思维的魅力。

中国古代名家擅长诡辩,其著名的白马非马更是流传至今。

对现在的影响有举办辩论赛等,而在课堂上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芝诺是古希腊一个极善于诡辩的哲学家。

他的一个众人皆知的“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诡辩说道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
跑的英雄。

假设乌龟先爬一段路然后阿基里斯去追它。

芝诺认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因为前者在追上后者之前必须首先达到后者的出发点,可是,这时后者又向前爬了一段路了。

于是前者又必须赶上这段路,可是这时后者又向前爬了.由于阿基里斯和乌龟之间的距离可依次分成无数小段,因此阿基里斯虽然越追越近,但永远追不上乌龟。

当然,这个结论在实践上是错误的,但奇怪的是这一论证在逻辑上却没有任何毛病。

在古希腊,还有一更妙的诡辩是谷子落地,同样是实践上错,逻辑上对。

对于诡辩怎么看,人们往往习惯于从实践角度去评价它,总是根据事实去说它是错的,这种评价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那些古老诡辩家的意图。

那些诡辩家自己也知道这些诡辩在实践上是错误的,他们也并不真的想否认事实,谁也没有这么傻,真正傻的是那些认为诡辩家是犯傻的人。

那些人傻就傻在不去想一想诡辩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

其实,“实践上错,逻辑上对”这一结果是为了说明,思想的情况和事实的情况是不同的,思想中的真理和事实上的真理是不同的真理。

所以,诡辩也是一种口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