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讲义

大学语文讲义

大学语文绪论一、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1917年初文学革命的爆发)(二)中国现代文学(1917年初文学革命的爆发—1949年新中国成立,所以又称三十年文学)(三)中国当代文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期(一)先秦文学:秦代以前的文学(二)秦汉文学:秦代和汉代的文学(汉赋)(三)两晋南北朝文学:又称六朝文学(四)隋唐文学(唐诗)(五)宋代文学(宋词)(六)元代文学(元曲)(七)明清文学(明清小说)第三章:两晋南北朝文学第一节:概述一、两晋南北朝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一)社会:乱世→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多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共同的主题:生死的主题、游仙的主题、隐逸的主题(二)政治门阀政治→作品中充斥着庶族的不平和骄傲→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三)思想文化1、玄学(1)崇尚自然→确定了文学的审美理想:“真”和“自然”。

(2)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确立了文学追求的目标:言有尽而意无穷。

(3)外观表现:魏晋风流:魏晋时期,新一代士大夫冲破了儒家的道德教条和仪礼规范而追求的那种符合人类本性、返归自然的生活和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

其特点表现为:颖悟、旷达、真率、即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其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对个性化的向往、自我表现的要求和无拘无束的氛围,构成了文学成长的良好气候。

2、佛教(1)想象世界的丰富(2)故事性的加强(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加强:为格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词汇的扩大(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如真与空、境界、形和神等二、两句南北朝诗歌的发展历程(一)魏朝1、建安年间—魏朝前期:建安文学2、魏朝后期的文学:正始文学: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文学史上习惯用正始来凡指魏朝后期的文学。

其代表是“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

他们崇尚自然,反对名教。

属寒门地主一派,是魏晋风流的代表。

他们相与友善,游于竹林,行为放诞,嗜酒如命,以佯狂纵性的方式来反馈司马氏的残暴统治,。

嵇康和阮籍在文学上较有成就,思想上揭露礼教的虚伪,表现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和抗议,风格或沉郁艰深,或气骨遒上,在精神上继承了建安文学。

(二)西晋太康文学:指晋武帝太康前后的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代表:“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二陆(陆机、陆云两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侄子潘尼)一左(左思)”。

“三张二陆两潘”风格接近,以繁缛为特征,丧失了建安风骨,但在语言形式上有所探索。

这一时期左思成就最高,其作品抗议门阀制度,抒发寒士的不平,与建安文学一脉相承。

(三)东晋1、玄言诗盛行:产生于西晋末年的玄言诗非常盛行,是诗坛上泛起的一股逆流。

2、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把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引进了诗歌,开创了田园诗派;将汉魏古朴的诗风带入了更加纯熟的境地,形成了平淡朴素的诗风;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是两句南北朝成就最高的诗人。

(三)南朝1、宋初的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写作山水诗的人。

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技巧,是诗史上的一大进步。

2、齐梁期间:沈约、谢朓、王融共创“永明体”,诗体发生了重大变革,建立了诗歌格律并在辞藻、用典、对偶方面有所探索,为唐近体诗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是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重要形式。

3、梁陈期间的宫体诗:以宫廷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女子的容貌、形体、心理、装饰、姿态为反映对象,以雕琢绮靡的形式寄寓放荡荒淫的内容。

是诗歌史上泛起的一股逆流。

北朝1、主要模仿南朝宫体诗诗风2、庾信:庾信的北上促进了南北诗风的交流,成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

*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风格清丽柔婉,多属情歌。

主要包含西曲吴歌两类。

如《西洲曲》北朝民歌:风格雄健朴实爽直豪放。

如《木兰辞》三、散文(一)郦道元《水经注》:地理著作但颇富文采。

(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述洛阳寺庙的兴废及感慨。

四、小说(一)志怪小说:记载怪异之事的小说。

1、地理博物: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2、鬼神怪异:干宝《搜神记》;曹丕《列异传》3、佛法灵运:颜之推《冤魂记》王琰《冥祥记》(二)志人小说:记载怪异之人的小说。

1、笑话:邯郸淳的《笑林》,开我国俳谐文字之端。

2、野史:葛洪伪托刘歆作《西京杂记》3、逸闻轶事:裴启《语林》;刘义庆《世说新语》第二节:陶渊明《和郭主簿》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渊明字元亮,一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田园诗人。

其诗自然质朴,韵味悠长,在文学史上有极大影响。

和郭主簿P119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注释】蔼蔼(茂盛的样子)堂前林,中夏贮(藏、留)清阴。

凯风(南风)因时来,回飙(回风)开我襟。

息交(断绝交往)游(驰心于其间)闲业(闲业:对儒家的正业而言,游闲业:相当于读闲杂书。

),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为自己生活谋划)良有极,过足(多余的物质)非所钦(羡慕)⑥。

舂秫(黏稻)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未发不出完整的声音)。

此事真复乐(天真而且快乐),聊用忘华簪(华贵的发簪,这里指富贵)。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分析乘凉吹风读书弹琴喝酒逗孩子—田园生活简单朴素宁静舒适自由艺术化—人生境界主题: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图景的描绘,表现了他旷达知足的人生境界。

写作特色:平淡自然而又醇厚邈远(一)平淡自然1、思想:真情真意的自然流露2、内容:天然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田园生活3、语言:平白如话(二)醇厚邈远1、有境界:清新、自然、宁静、古朴、理想化的境界2、有情趣:悠然自得之情3、有个性:独立不群、明净高洁的品格4、有思想:对现实的评价和批判第三节:左思《郁郁涧底松》左思,字太冲,西晋太康年间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

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郁郁涧底松①,离离山上苗②。

以彼径寸茎③,荫此百尺条④。

世胄蹑高位⑤,英俊沉下僚⑥。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⑦。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⑧。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⑨。

①郁郁:茂盛的样子。

涧:两山之间。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

③彼:指山上苗。

径:直径。

径寸:直径一寸。

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

此:指涧底松。

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

世胄:世家子弟。

蹑(niě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

⑦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地理形势不同,比喻世胄和英俊的地位不同⑧金:指汉金日磾,张:指汉张汤七叶:七代。

珥(ěr耳):插。

⑨冯公:指汉冯唐,伟::才能突出。

总结一、主题本诗揭露了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反映了寒门知识分子和门阀士族的矛盾,表达了庶族知识分子的骄傲和对士族权贵的蔑视。

二、写作特色:比喻贴切、深入、壮阔1、松的高大挺拔、枝叶繁茂比喻寒士的才华横溢。

苗的矮小细弱、枝叶稀疏比喻士族的才疏学浅。

2、极高极壮的松却位处极低,比喻寒士的才高位低;极矮极弱的苗却位处极高,比喻寒士的才低位高3、苗凭借山势对松形成下压之势比喻士族凭借门第欺压庶族4、是高山形成了苗和松不同的地理位置,暗示门阀制度像山一样不可撼动。

5、把寒士比喻成郁郁松,把士族比喻成离离苗,表现了寒士的骄傲和对士族的蔑视。

第一章先秦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原始社会的文学(一)诗歌:最早的诗歌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劳动是诗歌的源头。

(二)神话和传说1、产生1)神话(1)是早期人类通过虚构和幻想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对自然、人类的解释。

(2)是早期人类通过幻想的神表达出来的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

2)是早期人类通过神化了英雄表达出来的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

2、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影响后世文学的方式(1)为后世文学提供了虚构和幻想这样的诗性思维。

(2)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是浪漫主义小说的源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二、奴隶社会的文学(一)散文:《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商周史官整理编订的国家档案材料。

今天的《尚书》系晋人伪作。

所辑多为殷和周初到春秋前期的典(立国原则和典章制度)、谟(治国计划)、训(贤臣对君主的训导)、诰(君主政令)、誓(君主讨逆的发兵文告)、命(君主对大臣的训命)文字古奥难懂,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文献的汇编,也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

二)诗歌:《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三、封建制度形成确立时期(春秋战国)的文学(一)繁荣的原因1、经济的发展→士阶层的出现→人才的准备2、社会动荡→重大社会问题→内容的准备3、文化的“百家争鸣”→发愤著书→创作动机4、分裂局面→无思想和传统束缚→内容和形式富于创造性5、读者趣味→铺张扬厉的文学风格6、文学营养(民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谣谚)→丰富的素材和技巧(二)特点文史哲融于一体:内容是政治的、哲学的、历史的、伦理的;形式、手法和技巧是文学的。

1、感情激越,有很强的斗争性。

2、文章宏丽,想象奇特,辞采绚烂,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征。

3、多用排笔、比喻、寓言。

4、艺术表现形式上富于新的创造。

(四)影响章学诚:“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五)成就:1、散文:1)历史散文(P27):一般是在各朝各国史官所积累的大量档案材料的基础上整理加工编纂而成,主要记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一级统治者和谋臣策士的重要言论,以叙事记言为主。

主要著作有:(1)《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史。

为鲁国史官编写,经孔子修订。

实际上是简略的大事记。

简要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它各国的历史事件,文字简洁严谨,善于在一字之中寓作者的褒贬之意,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

是继《春秋》之后又一部编年体史书。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多记君王言论和卿士们的谏说之辞,故称《国语》。

4、《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活动。

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战国策》文学色彩最浓。

历史散文的分类1、从体例来分:编年体:《春秋》《左传》国别体:《尚书》《国语》《战国策》2、从写作方式来分:偏重记言:《尚书》《国语》《战国策》偏重叙事:《春秋》《左传》3、从著述者的性质来分:官方性质:《尚书》—官方性质掺杂私人性质:《春秋》《国语》《左传》—私人著述性质:战国策结论:私人著述的成分越大,其文学性越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