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装饰品的形制符号也绝不仅仅是美化和装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其象征意义。
最典型的是玉饰的使用,它早已和伦理道德宗法联系在一起,为统治阶级服务。
除了祭祀中玉的神圣象征外,同样也有表示权力等级的作用。
由于儒家文化对玉的道德化、人性化理论,“君子比德于玉”(《礼记·玉藻》),玉成了品行道德的象征,玉饰则是君子必配的修身之物,同时形成了修身的配玉理论。
尽管在阶级社会中,服饰的形制和色彩都不能为劳动人民所左右,但是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心灵手巧的人们也能够在不违反服饰制度的情况下创造自己的服饰形制符号,这就是民间的吉祥服饰,它们成了庶民阶层渴望吉祥平安生活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美好希望和理想。
民间的虎头鞋、长命锁等都代表了劳动人民对旺盛生命力和家人平安幸福的祈盼。
虽然从古至今,人的体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服饰的演变却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的服饰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形制符号,其中以皇帝的服饰最为详尽繁复,每一种形制的出现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不同的时代也赋予同样的形制符号以不同的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为了限制诸侯僭越、以下犯上,更为了确立皇室独尊的威严地位,从周代开始就制定了详尽的礼制。
服饰制度作为礼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从表象上来区分统治阶级及其内部等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符号。
某些形制符号因为其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某些阶层的专有,任何其他阶层的人不可侵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龙袍,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为皇权的象征,任何人越权使用都会被视为大逆不道。
“冠”在我国古代是关于等级地位的尤其重要和特殊的形制符号标记,它有着非常严格的定制,它是贵族阶级身份地位的象征,平民百姓没有带冠的可能。
《礼记·冠义》中详细地规定着冠作为成人和贵族象征的各种等级分类制度,“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
颜色齐,辞令顺。
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这说明此时冠的等级已经与人的尊严礼仪联系起来了。
中国古代社会中,贵族阶层的人物交往都需衣冠齐备端庄,方可以示人,否则被视为对对方的大不敬。
皇帝冕服上的冕冠,包含着许多具有各种复杂象征意义的形制符号。
冕冠,帽桶为圆,冕盖为方,象征天圆地方,以示皇帝是奉天旨意来管理天下的。
冕板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向前倾斜,象征皇帝应该关心黎民百姓。
天子冕板上的旒是为了提醒君主要正气,行为举止要端庄。
另外帽卷两端各有一个孔,用来插玉笄,从玉笄两端垂玉,也称做充耳,象征和警示着天子不能轻信谗言,要对其充耳不闻。
冠饰的形制符号,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一个缩影,表明服饰形制符号与象征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象征符号的出现、确立和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国文化初始阶段,服饰就作为一种特别的符号与象征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原始氏族公社里,图腾符号不断地出现在氏族成员萌芽阶段的各种衣饰上,它作为祖先的象征,保护着整个氏族,同时也是防止同一氏族成员通婚的标记。
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经·系辞下》)开始,服饰就不仅仅是作为取暖的衣物和美化的饰品,除了实用功能之外,它本身就已经承载了政治和伦理因素,已经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汉代儒家文化独尊地位的确立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服饰符号象征意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后汉书·舆服志》中的“非其人不得服其服”和《新书·服疑》中的“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都清楚地表明,在阶级社会中,服饰作为一种符号,成为等级贵贱的象征。
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礼制的重视也更加促进了服饰符号象征性的普及和发展。
此外,高度集权的封建统治在制度上自上而下地使服饰成为集礼制、政治、伦理、教化、等级、地位、宗教、民族等为一体的符号象征。
在这里,笔者从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符号与象征的关系问题。
虽然从古至今,人的体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服饰的演变却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的服饰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形制符号,其中以皇帝的服饰最为详尽繁复,每一种形制的出现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不同的时代也赋予同样的形制符号以不同的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为了限制诸侯僭越、以下犯上,更为了确立皇室独尊的威严地位,从周代开始就制定了详尽的礼制。
服饰制度作为礼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从表象上来区分统治阶级及其内部等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符号。
某些形制符号因为其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某些阶层的专有,任何其他阶层的人不可侵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龙袍,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为皇权的象征,任何人越权使用都会被视为大逆不道。
“冠”在我国古代是关于等级地位的尤其重要和特殊的形制符号标记,它有着非常严格的定制,它是贵族阶级身份地位的象征,平民百姓没有带冠的可能。
《礼记·冠义》中详细地规定着冠作为成人和贵族象征的各种等级分类制度,“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
颜色齐,辞令顺。
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这说明此时冠的等级已经与人的尊严礼仪联系起来了。
中国古代社会中,贵族阶层的人物交往都需衣冠齐备端庄,方可以示人,否则被视为对对方的大不敬。
皇帝冕服上的冕冠,包含着许多具有各种复杂象征意义的形制符号。
冕冠,帽桶为圆,冕盖为方,象征天圆地方,以示皇帝是奉天旨意来管理天下的。
冕板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向前倾斜,象征皇帝应该关心黎民百姓。
天子冕板上的旒是为了提醒君主要正气,行为举止要端庄。
另外帽卷两端各有一个孔,用来插玉笄,从玉笄两端垂玉,也称做充耳,象征和警示着天子不能轻信谗言,要对其充耳不闻。
冠饰的形制符号,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一个缩影,表明服饰形制符号与象征的关系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服装饰品的形制符号也绝不仅仅是美化和装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其象征意义。
最典型的是玉饰的使用,它早已和伦理道德宗法联系在一起,为统治阶级服务。
除了祭祀中玉的神圣象征外,同样也有表示权力等级的作用。
由于儒家文化对玉的道德化、人性化理论,“君子比德于玉”(《礼记·玉藻》),玉成了品行道德的象征,玉饰则是君子必配的修身之物,同时形成了修身的配玉理论。
尽管在阶级社会中,服饰的形制和色彩都不能为劳动人民所左右,但是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心灵手巧的人们也能够在不违反服饰制度的情况下创造自己的服饰形制符号,这就是民间的吉祥服饰,它们成了庶民阶层渴望吉祥平安生活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美好希望和理想。
民间的虎头鞋、长命锁等都代表了劳动人民对旺盛生命力和家人平安幸福的祈盼。
纹样符号是中国服饰文化体系中与象征关系连接最紧密的一个方面。
中国古代服饰的“十二章”之制是等级严明的尊卑象征,上可以兼下,下绝不可僭上。
这十二种纹样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十二章纹逐渐成为中国历代帝王的专用纹饰,它是中国古代王权的标志。
这样,后来的服饰制度基本确立为:天子的服装十二章纹,诸侯只能使用龙以下八种纹样,大夫用藻、火、粉米纹样,士用藻、火纹样,平民服饰上不准有纹饰,称为“白丁”。
由此,通过服装的纹样符号,传达着封建社会不平等的社会讯息。
但是中国古代服饰上同样也有劳动人民创造的吉祥纹样流传至今,有象征子孙繁衍的莲子、花生纹饰,也有象征驱邪的五毒纹样,还有象征平安吉祥的抓髻娃娃纹样等,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丰富创造力。
我国的民族服装也异彩纷呈,展现出其特有的民族风格和韵味,每一种纹样符号都有其特定的象征内涵。
以苗族服饰为例,其象征体系极为发达,这些符号承载着苗族文化的信息,并形成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特点。
苗族服饰上的图案、花纹符号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苗族的山川河流、城市、城墙、街道等。
有些纹样符号描绘出特定的历史事件,显示了苗族历史发展的轨迹,被认为是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
今天苗族服饰上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符号仍然能够传达给我们独特生动和意义悠长的神秘信息。
中国古代服饰是改朝换代的象征,几乎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要实行“易服色”的举措。
因此,服饰的色彩符号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从周代开始,服饰色彩就被纳入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色彩被赋予了象征高贵与卑微的人为因素。
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所以只能用于礼服、外装和上衣,间色是用于内衣、下裳以及妇女和平民服饰的颜色。
而每个朝代另有自己的色彩崇尚,因此服饰色彩制度也不相同,此外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服制选择相配的色彩。
中华民族色彩审美受“阴阳五行说”影响,五行与五色、五德相连,黄帝土德尚黄,夏禹木德尚青,商属金德尚白,周代火德尚赤,秦属水德尚黑。
五行相克,循环发展。
汉属土德,虽开始随秦尚黑,但至汉文帝时贾谊提出“改正朔,易服色”而改尚黄。
至隋代,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
唐承隋制,“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即下令不准百姓穿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成了帝王专用的服色,成为皇室威严的象征。
此外,色彩符号成为特定人物、特定阶层的象征,例如中国古代的“白衣”、“乌纱帽”、“红顶”等。
服饰中的色彩符号除了是礼的象征,同时也是神性精神与宗教中经常使用的象征符号。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数字符号也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礼记·礼器》中提到:“天子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为贵也。
”古人观测天象,根据月亮的盈亏周期,把一年分为十二月,一天分十二时辰。
所以天子冕冠上的十二旒,象征天数,仍意味着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也只有在皇帝的服饰上才可以使用天数,如天子冕冠上有十二旒,每旒上有十二块五彩玉,都是最高等级的象征。
而诸侯和其他阶层的贵族只能按照礼制规定,使用与自己地位相配的数字符号,如九、七、五等。
除此以外,服饰上的五彩丝、五色石等象征五行,帝王和皇后的服装还有四时衣象征四季等。
这些都说明数字符号在服饰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们的象征意义也同样与等级制度、宗教信仰和伦理教化等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符号与象征的含义虽然不尽相同,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些符号大多带有象征意义,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人区分地位高低,明辨等级贵贱的标记,也寄托了人们祈福避祸,希望子孙满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还表达了人们对于宇宙、世界、人生、价值、宗教以及婚姻家庭观念的看法。
通过这些符号,展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封建统治的时代,这些符号表达了远远超出符号本身的意义,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这些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质、符合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的符号被中国上层社会政治统治,并被传统文化大量吸收,形成了特有的中国服饰符号——象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