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之师表——孔子王学华刘峰人物传真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运用方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
树立志向,坚定信仰——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
”为了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和“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孔子栖栖遑遑地奔波了14年,结果四处碰壁。
有时狼狈得如丧家之犬,但他不改初衷。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正是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智慧点击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巧言令色,鲜矣仁。
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1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15.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佳作链接“生无所息”,是一种精神指向。
有了这个精神指向,就会有自强不息的信念,就会有不断奋进的动力,就会有坚韧不拨的勇气。
孔子应该是“生无所息”的楷模,他兴办私塾,广收门徒,提携后学,著书立说,周游天下,宣扬仁义,夙兴夜寐,马不停蹄,终成一代圣人,中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他在学业上不“孜孜以求”,在行动上不“知其不可而为之”,他就决不会取得震古烁今的成就。
“生无所息”,是生命进取的法宝,是生命张扬的旗帜,是生命提升的引擎。
——2006年高考浙江佳作《让生命与健康同行》“严于律己”即对自己严格要求,日省吾身,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
孔夫子曾教导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就是此意。
孔子将“恕”归结为儒家要义之一,劝说人们原谅他人的过错,包容他人的缺点。
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人,今天抱怨这个人太小气,明天又说那个人目中无人,以致于弄得人际关系紧张。
因为他不懂得宽恕别人,看人只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当然就无人可入其眼。
试问天下又有谁是十全十美的吗?经常义正词严地指责别人难道就能说明你身上缺点很少?恐怕事实恰好相反。
——2007年高考天津佳作《有句话常挂在嘴边》高考作文提示:“历史文化名人”素材与运用更新时间:2007-01-20 来源: 天星教育网点击次数:1222一座山,如果没有水,就如同人没有眼睛,那么一篇作文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气息,又会怎样呢?从近几年的高分、满分作文来看,揭示文化内涵的作文占很大的比例,其中,李白、苏轼以在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地位成为关注的重点,熟悉历史文化名人,并将他们的事迹和篇名句加以运用,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品味?实例借鉴李白和苏轼,两位的人生如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传奇、一个神话,诗幻化成了他们的精神与魂灵。
如能巧妙地将二入的诗歌及人生融入我们的高考作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作文内容,而且能使我们的作文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请看有关“李白”“苏轼”的素材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实例:●唐代人们对李太白的认识,或许只是一个为宫廷荒淫生活强赋诗词的御用文人,然而他偏偏要得罪缙绅,再得仕途极不得志,这让世人大感意外,他跃出了官场,伴着青衣、清酒,长剑,流连于名山丽川。
他的一跃,让大唐山水多了几分生气,也撑起了盛唐诗文的半壁江山……——河北考生《百味人生》●是你么,高举酒杯,呐喊着“明月几时有”是你么,满怀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思念之情?是你么,长江边上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迁客?是的,就是你,“把酒问青天”的东坡居士,你穿上官靴,以为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为百姓谋利,情理之中的你应在官位上安心地度过余年,你却因不满黑暗的政治,坚定地穿上芒鞋,出人意料地走了,走进了百姓中间,过起了平民生活。
你的才华并未因此而消逝,你开创了豪放派,口一张就是气势如虹的词句,可谁又能真正去采撷那弥散在山水中的慨叹。
——山西考生《历史的诉说》核心素材1.李白抱负远大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那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
此外,还有一条“终南捷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
李白狂放不羁,又抱负很大,自视甚高,不愿走科举道路,所以选择了终南捷径。
为此,李白在江陵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并写了一篇《大鹏赋》,用寓言的形式记叙这次会晤。
此赋通过“激三干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抒写了他远大的抱负。
2.李白应召长安李白被朝廷征召去长安,临行前写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表达了他踌躇满志和狂喜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长安,李白结识了任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
贺知章对李白的《蜀道难》十分赞赏,“读未竟,称叹者数四”,认为此诗只有神仙才写得出来,因而称李白为“谪仙人”。
一日皇帝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诏书。
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鞋。
”于是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说:“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惯了,没想到李白会来个突然袭击。
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竟给李白把靴子脱了。
3.李白借诗抒怀宰相李林甫把持朝政大权后,大冤狱,打击迫害正直贤能的官员。
目睹国是日非,李白内心的痛苦也与日俱增。
但他决不向权贵屈膝,在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他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的高尚人格。
他还写了许多揭露和鞭挞黑暗现实的诗篇。
《远别离》对玄宗宠信李林甫等奸臣,大权旁落,提出警告:“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是李白后期诗歌创作的一个主要方面。
例如对黄河的描写,就有不少名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4.李白侠义心肠李白在求仙访道的同时,很注意结交“豪侠”——即那些能够抗暴扶弱、仗义舍身的游侠人物,李白自己就“少任侠“”轻财好施“。
他在东游吴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散金三十万,周济生活困难的人,他羡慕占代的侠义之士,在其《白马篇》中有”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的诗句。
“剧孟”是古代的英雄,李白渴望能与其一样成为为民除害的大侠,李白一生还写了许多歌颂侠士的诗,赞美那些在国家危急关头,勇于舍身赴难而不居功、不贪恋爵禄的豪侠。
如《侠客行》赞美侯赢、朱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他景慕这些历史人物.通过诗歌来表达他的抱负和理想。
5.苏轼“不合时宜”有一次与家人出门散步,东坡忽然指着自己的肚皮问众人,你们说说,这里面装着些什么东西?众人一听,都吃了一惊,不知如何说是好,唯有他的侍妾朝云最善解人意:“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东坡听后,哈哈大笑。
“不合时宜”,可谓一针见血。
以东坡的雄才大略,只要稍合些“时宜”,下点“韬晦”的工夫,绝不至于落得一次次的南迁北徙,但他终究还是坚持了自己的“不合时宜”。
6.“八面受敌"读书法苏轼曾向求教于他的人介绍了一条读书经验:“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
意思是每一次读书只带着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去研究,不要涉及旁的问题。
他读《汉书》时列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等若干方面,每读一遍研究一个方面的问题,几遍读下来,对这几个方面都有了比较精深的理解。
苏轼的这种读书方法.得到了不少后人的赞同.人们称之为“八面受敌”读书法。
7.苏轼适时放弃苏轼《记游松风亭》记录了这么一件事,说在贬居惠州的时候,有一次,去游松风亭,这个亭子在山的顶端,他爬山爬了好长时间,累得腰酸背疼,就想在这林子里歇会儿。
抬头向高出望时,发现松风亭好像高高地挂在树梢上,还远着呢,苏轼想这么高地亭子,什么时候才爬得上去呀?过了一会儿,他好像恍然大悟,说道:“这里又为什么歇不得、玩不得呢?这么一想,他有如脱了钩的鱼,忽然得到了解脱,浑身一下子舒坦了许多,轻松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