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虐童事件中的心理现象

浅析虐童事件中的心理现象

浅析虐童事件中的心理现象近年来,虐童事件不断映入大众眼帘,探究虐童者的身份,从幼师到教师,从邻居到陌生人,甚至是亲生父母,其行为之恶劣、手段之残忍让人不忍目睹并引发大众的议论与批判。

本文将试图通过分析虐童者的心理根源以了解虐童者施暴时的心理状态,并找到有效途径化解其心理问题;对于受虐儿童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状况进行预测,并提供切实有效的预后方案;在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

本研究依托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将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虐童现象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研究重点围绕“成年人在何种心理的作用下实施了虐童行为,该行为作用于受虐儿童后可能使其心理发生何种的变化”的逻辑进行,所以该研究主要以当今国内外已有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变态心理学中的相关内容为基础,将“当事人”置身于社会生活之中,从成年心理以及儿童(包括幼儿)心理的角度切入,试图探讨成年人与儿童关系之中冲突与矛盾的部分。

按照李崇德教授的相关学说,本文将采用其发展心理学中的分类,将儿童的年龄标准界定为3岁至13岁,将成年人的年龄标准界定为18岁至60岁(本文不将成年早期与成年中期进行细致区分,因为在此两个年龄阶段均有成年人虐待儿童的案例发生,故将其合并讨论)。

本研究将主要采取个案分析的方法,将案例之中的心理问题现象进行逐一探讨与分析,结合现有的相关学说理论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试图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以促使虐童现象的减少直至消亡,以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一、研究背景(一)社会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个体间的矛盾与冲突也随之展现出来。

近些年来,虐童事件频频映入人们的眼帘,虐童者对于幼年孩童的残忍施暴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谴责。

近期,一起“养母虐童案”将虐童事件重新带回大众的视野。

关注与谴责的同时,该类社会事件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与思考,纵观多年来的虐童事件,我们不难发现,施暴者的身份多种多样,从孩童的邻居到保姆到幼师甚至到亲生父母,究竟是何种心理状态促使施暴者残忍对待儿童也成为了大众尤其是学者们的聚焦点。

(二)学术背景自从虐童事件的出现,学界就陆续有专家学者对该类问题进行专门性的探讨,他们的角度也不一而足。

我国现有刑法并不存在“虐待儿童罪”一条,且在第二百六十条关于“虐待罪”的规定中也仅仅对虐待家庭成员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行为主体规定过于狭窄的现状无法满足当今实务领域的需求。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多数学者支持通过完善立法、执法等手段抑制“虐待儿童”事件的发生,但法律自身具有相对的滞后性与局限性已经决定了其效果的有限性,也即现有的法律只能在事件发生后给予行为人以相应的惩罚,无法做到对未成年儿童有效的事前保护。

另外,法律毕竟是种外在的强制手段,必然也不能成为解决一类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欲解决问题必从其原因入手,欲探究主要原因,也必从内因切入,所以解决此类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还应是从内因入手,即探讨施暴者与受虐儿童的在事发前、过程中、事发后的心理状态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学科背景按照乔东平学者对虐待儿童的定义,我们可以做如下理解,虐待儿童即是家庭暴力中最严重的行为,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故意而非偶然地对儿童施以暴力或故意而非偶然地失职而给儿童造成的损害、伤害或死亡的行为,广义上亦可理解为对儿童施以任何伤害行为。

从当今的社会现状以及新闻报道来看,该研究势必取“虐待儿童”的广义理解,也势必从虐童案件施暴主体的广泛性入手,试图探求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

二、具体案例分析(一)浙江温岭虐童案分析1、主要案情轰动一时的浙江温岭虐童案发生在2012年,该案主要起因是幼儿园女教师揪住幼儿园内的一名学生的双耳,使其离地20厘米,要求其同事拍照并在事后上传至个人网络空间,照片中孩童呈嚎啕不止状,女教师颜某却神色愉悦,该事件引起了网友的转发并激起民愤。

事发后,经警方查证,该名幼儿女教师自2010年在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工作以来,多次对幼儿园学生以胶带封嘴、倒插垃圾桶等方式进行虐待,拍照取乐并上传至个人网络空间或朋友圈。

事后,当事人颜某受到了刑事拘留的处罚。

2、案情分析同年十二月,颜某接受了央视节目的采访。

采访中,主持人的提问应和了大众的关注重点,也即,幼儿教师颜某到底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频频做出虐待儿童的举动。

在主持人问及虐童动机之时,颜某只是闪烁其词,屡屡回答“只是觉得好玩”而已。

但从她接受采访的资料中我们提取到以下对于本研究有益、有效的信息:(1)颜某出于对小孩子以及幼教事业的喜爱,初中毕业后选择到温岭市教师进修学校学习文化艺术方向的幼师专业,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颜某只是学习了唱歌、跳舞、弹琴等技术性的基础知识,对教师素质、幼儿心理、幼儿教育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2)颜某从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后,没有考取相应的幼教资格证书,但是却成功地通过面试,成为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的幼师。

通过了解,当地民办幼儿园中幼儿教师的持证率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

(3)颜某表示,在参加工作一年之后,她已经开始出现对工作的不满。

其中主要包括工资待遇较低,其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平日里为了应付检查走过场的备课过多,让她心生厌倦。

除此之外,学校的伙食状况令她尤为不满。

3、小结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温岭当地的幼教资质审查、要求极不严格,这就为如颜某般没有经过培训或没有通过相应教师资格考试的从业者提供了宽容的就业环境,准入制度的过分宽松是造成资质良莠不齐的幼儿教师流向教学市场的主要原因。

从幼师个人角度分析,颜某为1992年生人,她初入幼儿教师行业时也本就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

按照常人的认知,就算她通过了相应的教师资格考试,我们也很难认为一个涉世未深、没有任何育儿经验的女孩子可以肩负起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况且,她在学习中并没有对教师责任、幼儿教育、幼儿心理等幼师必备知识的专门学习,且她选择幼师行业的动机也只是“喜欢小孩子”、“觉得好玩”等单纯的理由,由此我们不难得知,事实上她并没有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有非常清晰的认知,再加之没取得资格证也能轻松入职更是让她松了口气,也不免就对工作产生了忽视、懈怠的心理。

从职业角度分析,幼儿教师的日常工作对于颜某而言过于繁重,且提供的一切物质保障无法满足颜某实际生活的需求,从而使其在情绪上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倦怠与不满。

按社会心理学中“挫折—攻击”的相关理论,颜某在工作中现实所得与所期望的差距过大,而这一切又属于客观的现状,单凭她一己之力难以改变。

另外,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对象,小孩子的偶尔吵闹与顽皮不禁使她反感,这更加激化了其内心的矛盾或愤怒,因此她将矛头指向了较为弱势的对象,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到小孩子身上。

(二)南京养母虐童案分析1、主要案情2015年4月,虐童惨剧又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自称是施某(受虐儿童)老师的网友发现近日施某在学校的状态异常不得已在网上爆出施某受虐的消息,照片中的儿童浑身鞭痕、脚背红肿,且经校方反映,施某挨打、受虐从其被收养后就偶然发生。

经警方调查与鉴定,男童施某因未完成其养母李某布置的作业而遭到李某用抓痒耙、跳绳等的抽打,造成了施某轻伤的后果。

事后,南京市检察院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正式受理此案的消息,并将在一个月内做出是否起诉的决定。

2、案情分析根据事后的新闻追踪报道,我们得知,男童施某的养母李某实际上与其生母为表姐妹关系,由此,案件的关系即较为复杂。

施某于六岁时被收养,主要由于其生父母生活在农村、家境较为贫困,而养母李某家境较为宽裕,生活在大城市的她可以提供给施某更好的物质、教育环境。

(1)男童施某在养母李某被拘后吵闹要见李某,并称李某打自己是因自己有错在先,没能及时完成“妈妈”布置的作业并撒谎。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男童施某对养母李某丝毫没有怪罪的意思,甚至根本不认为李某有错,并且仍旧想跟自己的养父母一起生活。

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养父母平日里还是很疼爱施某,李某对其施暴纯属偶然事件;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做这样的理解,施某自六岁起被收养,此时施某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解能力,也明知与李某一同生活会得到更好的机会与资源,资源与环境的差距迫使施某不得不接受李某对他的教育方式,而且被收养的他难免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寄人篱下”的心理,对待养母的教育方式自然全盘接受,且在心理上认为其很正常。

(2)生父母对养母的行为表示原谅,生父母出于孩子未来发展的考虑,希望施某可以同养父母继续共同生活。

生父母对待此事的态度不免让人有些意外,但将此事置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似乎也不难理解。

生父母生活在安徽的小村庄中,家庭物质条件十分有限,与生活在南京的李某夫妇的境况自然无法比拟,出于所谓的更有利于孩子发展的角度考虑,生父母才决定将施某交由李某夫妇收养,所以在生父母看来,李某对其儿子的“教育”似乎是种正当的行为。

(3)据报道,养母李某为记者,养父施某为律师,二人均为“高知”阶层,理应具有较高素质的李某对其养子施暴甚至致其轻伤的行径确实令人震惊。

事后,李某承认,当时确实因为发现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比较愤怒,情绪十分激动所以出手打了孩子,在其被拘留期间李某的律师代她向施某、施某的生父母以及社会表示歉意,并表示将用更多的关爱弥补自己的过错。

3、小结从社会或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中强调“长幼尊卑”,而且长期以来也有“不打不成器”的民间说法,所以父母的严加管教在社会大众看来并无不妥,但是道德或法律却没有为父母的管教划定一个严格的尺度,社会之中也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这就为一些成年人打着“管教子女”的旗号,施虐童之实提供了可乘之机。

从生父母的角度分析,他们认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是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因此他们将孩子送至养母处抚养某种程度上出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而且对于一些为生计奔波劳碌的低收入者而言,打骂孩子或许就只是孩子的不听话让养母一时动怒的行为,对于他们来讲可以接受并轻易原谅,由此,养父母的态度更造成了对养母行为的纵容,并不利于养母改进其行为方式和教养方式。

从养母角度分析,她事后也承认当时是因孩子犯了较小的错误激怒了她,使她做出了过激的行为,在养母看来她只是在履行自己教育子女的义务,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给予他相应的惩罚,只是惩罚的程度可能过重。

检察院在后来针对“不批捕”决定的解释中说明养母李某只是因为教育方式不当造成了养子轻伤的不良后果,其行为与故意虐待、无端殴打的行为不同,主观恶意较小,但是,作为一个拥有足够社会经验的成年人,李某不可能无法预见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所以,她对施某实施暴力仍旧是基于其心理上的故意,也即养母仍旧是在一个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的支配下完成了对其养子施暴的行为。

三、受虐儿童的心理状态分析及预后(一)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儿童发展的特殊性包括其处于快速发展中、不断变化的语言与认知能力、进行中的社会化、特别的脆弱性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