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带徒班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ppt

师带徒班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ppt

中国传统文化:鸦片战争(有说“五四”)前的中国文 化。具有整体性、人文性(重伦理、修身)、承传性的 特点。
3
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人(生物、心 理)—自然—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 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德观:医学的出发点和 归宿;人道主义 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恒动观:气,运动,阴阳。 动态认识健康与疾病,指导防治与养生。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忧患意识,预防 思想。
《黄帝八十一难经》:理论著作,3卷,约成书于西 汉。
《伤寒杂病论》:临床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著。 宋·林亿等整理后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3卷,最早的药物著作。约成书于东
汉。药365,分上中下三品。
8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魏晋隋唐
继承经典: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王冰《次注黄帝素问》(号启玄子,曾任太仆令)
李杲(明之):金·真定(河北保定)人,脾 胃论,补土派
朱震亨(彦修):义乌人,相火论,养阴派 (丹溪)
10
朱丹溪
刘完素
张子和
李杲
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明清(中期)
继承整理:
全书: 《四库全书》 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共万卷,康乾年
间)、《类经》、《名医类案》、《证治准绳》
丛书:《古今医统正脉》《医宗金鉴》
2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化
文化:
广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 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传统:历史沿传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 度、行为方式等。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致中和:人与自然合一,人与社会 和谐。
14
关于中医的科学性
英文science源自拉丁文scientia,知识,学问,17世 纪传入我国,学者据“格物而后致知”译“格知”“格 致”。明治维新时(1868)日本学术界认为science 指“分科的学问”,译为“科学”,1893年康梁将其 引入中国。
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观 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 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 识体系。”《辞海》“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 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7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条件: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发达,学术开 明。医家对以往医药实践进行系统整理。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 农本草经》等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 形成。
《内经》:理论著作。分《素问》和《灵枢》各9卷, 各81篇,大致成书于战国到秦汉,托名黄帝,《内 经》标志着从经验到理论。
创新发展:
温病学派: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温热病篇》薛生 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 纬》
温补学派、命门学说:薛己、张介宾、赵献可
李中梓“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乙癸同源”, 王清任《医林改错》
李时珍《本草纲目》 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近代(1840-1949)
鸦片战争,西医传入,1859年全国教会医生 28,1936年教会医院426所。 “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 之争。 极度缓慢发展,中西汇通派唐宗海、朱沛文、 恽铁樵等,陆渊雷、谭次仲中医科学化思潮。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医基础理论
1
绪论内容
★中医学简介(什么是中医?什么是科学?中 医科学吗?中医在科学中的位置?中医学的文 化特征?)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情况?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名称、成书年代、作者、 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地位和基本内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主要)特点? 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当前的“科学”不等于“正确”、“唯一”。
“科学”的关键是实证,方法强调还原。
朱清时:中医药是科学,但当前流行的狭义的“科学” 还不接受它。中医药是复杂性科学。是粗粒化的“15大写
创新: 晋·王叔和《脉经》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9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宋金元
背景:哲学流派争鸣,经济和科学技术蓬勃 发展
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
刘完素(守真):金·河间人,火热论,寒凉 派
张从正(子和):金·河南睢州人,攻邪论, 攻下派
中医—中国古代社会科学:①人社会属性②疾病的社会 原因③ 中医学在理论形成和发展中,受古代社会科学 (政治、法律、道德伦理、艺术、宗教)的广泛影响。 古代科学伦理规范使中医沿正确、健康方向发展。“仁 者爱人”、“医乃仁术”、“大医精诚”。
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是中国的生命科学。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3
现代中医发展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面向工农兵, 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指导方针。 1958年毛泽东在卫生部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 班总结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 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79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坚持中医、 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都要发展。 1997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 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 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服务。
5
中医-学与术交融的知识体系
一般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科学、技 术(应用)科学、工程科学。 医道:探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奥秘— —基础学科的特征。 医术:防治疾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应用学科的特征。 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
6
中医-知识、技艺和仁术的融合体
医者:司人性命,仁人之术也。 医者:意也,艺也——祛除疾病, 增添快乐的技艺。 中医是一个庞杂的综合体。
4
中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
中医—哲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中,吸收了古代朴素 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 学说的合理内核为基础,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
中医—中国古代自然科学:①中医学探 地质、生物、心理、解剖)为中医奠定科学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