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海女人的生活价值观初识的我人,大多会说我实在不象是个上海女人。
呵呵,我不知道这样的评价应该视为“褒”还是“贬”。
但是,我知道自己骨子里其实就是上海女人!一个从小在“石库门”里长大,浸染在上海弄堂文化里,切身体验着上海最低层也是最基础的“市井生活”的“非典型"上海女人。
一提及“市井”二字,大抵就要和“庸俗”“计较”挂上钩。
而就我个人以为,真正上海市井文化的精髓在于“市井智慧”——所谓用相对低的成本获得更多从容生活的空间!是凡人而非俗人,是“有用之才智”而非“平庸的趣味”。
就各地而言,“节俭持家”是大多数主妇秉承的生活原则。
而上海女人的有所不同,在于更能把握“花钱少”和“高能效”之间的平衡,从而使得自己的生活环境更惬意舒适一些!就比如我吧,我素来是无法接受买包餐巾纸也要横竖比较,哪种包装多一包的购物方式。
因为,我认为从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生活品质,逛店购物也是一种品质的享受,就顾看小标签的价格,什么都只买最便宜的,实在毫无美感和质感,有悖“品质生活”的本义。
归纳几点我的生活体会:1.主动消费,备份日常生活用品我喜欢把家里的日用品和食用油什么的备份三个月的量。
这不仅是怕涨价,也不是纯粹的处于防止不时之需时的尴尬。
更重要的原因是,食油和日用品的促销在大卖场里是常有的,看见比较经济的大包装或者有促销优惠的产品,我会随手拿一包,一则以我的经验,一般促销的时候会有10—30%的优惠赠送,二则特意跑一次远路,花路费和花时间不就是冲着这些“赠送优惠”去的吗?小东西,大、小超市价格差别不至于过大,但是对于大桶的食油一类的商品,因为售价高,所以价差就显得比较大大了。
所以,根据家里的储备情况,定期去一次大卖场,定点采购。
尽量不要等到“等米下锅”时,再急冲冲的去买,那时往往会因为赶时间而只能什么店近就去什么店买了,甚至“急病乱投医”只能在24小时便利店购买。
而且,家庭生活,人情客去,各种意外变数,总难免有一时收支不抵以至现金比较紧张,而家里的储备充分,但出现短期的周转问题时,就可以而以减少这一阶段的日用品购买的支出,对家庭财务情况进行一些修正……2.尽量不托付各类帐单有朋友为了省事,喜欢把各类水、电、煤气、电信帐单直接办理和银行转帐支付。
我一直不采取这方式,理由有几点:对有疑问的收费失察,失去或者延误纠正的机会;托时容易取消难,办理转帐比取消转帐要麻烦多了;可以通过支付的频率调整手上的现金,紧的时候晚点付,松的时候早点付,平衡收支,警示财务状况;办理网上银行,不仅可以解决付款的麻烦还能增加信用卡的积分,甚至支付以下过期帐单(俺的独门秘籍,对于支付一些过期时间不长,网点不再受理的过期帐单很有效。
)3.对不同商品或者服务特点,选择适当的商家和购买渠道常用的商品购买渠道无外乎大商场(饭店、公司)、小摊小贩、网购等。
我一般是这样进行分层选购的:电器或者金额较大大宗购买一定选择大商场、品牌商品,而且购物凭证一应俱全;这是因为金额比较大,使用年限比较长,所以采用“风险最小”原则。
虽然价格可能贵了点,但我获得的潜在的质量保障和其他服务等附加值。
大商场和大品牌一般比较注重商誉,对于有依据的投诉,无论是反馈还是处理,在时间和结果上都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比如我曾经成功投诉上海的“春秋旅游”获得3000元的退款(N多年前了)。
投诉宜家家居,不仅事情获得圆满解决,其中国区总裁还邀请俺在富豪东亚吃了顿自助餐(当然,一起吃的还有很多人,哈哈……),还有礼物,并报销开回的出租车费!俺买的海尔滚筒洗衣机,每次搬家,都是让海尔的售后人员来拆装龙头什么的,有叫必到,还顺带免费保养。
总而言之,大件耐用消费品,要依照售后风险最小的原则考虑选择采购途径和品牌,对与大多数易耗品,反复使用率不高,所以可以选择渠道直接的商家。
买菜多去菜市场,超市少逛拉!原因是菜场的菜新鲜价格低,虽然环境差了点,但是毕竟不是喝咖啡,环境要求在这件事上,放在最后考虑。
去超市,一是价格贵二是容易产生连带消费,我去次超市,基本上想好买一样,可最后几乎没一次是只买一样的。
女人,是天生的够物狂,尤其是对金额不大的商品!所以,要减少冲动购物的“犯罪”的机会。
非日常使用的物品或者消耗比较大的东西,网够是首选。
网上够物这一交易模式,发展到现阶段,已经非常成熟了,无论是支付风险还是物流成本都有了很成熟的运营模式和可行途径,完全可以作为一条常规的商品选购途径。
网上购物的,商家的销售成本比较低(不用交税、没店面租金、人员工资少、容易走量),具备较大的让利空间。
所以是选购礼物、化妆品、家庭装饰用品、孩子的玩具、鞋子、衣服、书籍、影碟等商品,不失为一个性价比较高的途径。
但是网上购物的本质是依靠的个人信用体系而展开的,而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
所以,还需要自己进行甄别和选择。
另外,虽然网购商品的价格相对低廉,但是任何商品都有其固定成本,亏本赚吆喝的事,我是不怎么愿意相信的。
总之,网购是为了省钱,但是便宜得要符合逻辑才可以信。
比如在新疆买羊绒制品、在杭州买真丝围巾这都是有产地优势的,比如买无烟锅和文具则有无店铺成本优势,比如在莎莎国际购物网上买化妆品有免关税优势。
而网购的价格优势或多或少总隐含一些“风险”或者说,“网购”的相对优惠其实是一种“风险补偿”。
但是经验和逻辑判断能力是能最大化减少“风险”,使“补偿”收益最大!我的网购经验主要是:看一看卖家信用度二看顾客评价三看近期成交量四看经营品种的专一性知一知商店零售价二知各地运费价格三知商品出产地四知商品主要性能而对于电视购物,我没尝试过,这或者跟我不怎么习惯看电视有关。
但是我认为大量煽动性的解说和介绍词以及电视视屏的缘故,会造成了被动的信息接受,甚至容易被误导,所以我至今没有尝试过。
倒是对直邮购物曾经有过心念一动的时候,但是,因为信息过于片面,缺乏互动了解的途径,所以信息孤立,也很难让我对商品作出全面的判断,因此也就仅停留在动心的程度上。
4.“人情”这挡子事!“人情是债”,人来客去的,少不了婚庆喜事,用礼金礼物表达一些祝福和问候也是应该。
也是日常开支中的一部分,应付的好,可以润滑人际关系,运用的不好,或者增加生活负担,或则影响人际交往,都是过犹不及的事。
凡事先定一个标尺或者原则,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处理起来就比较简单了。
我的人情观是遵循这样几个标尺和原则的:我一般把礼金分200(泛泛之交,应个景的)、400(一般的同学和朋友,我结婚时大多送的是200,多少加一点)、600(同级别的同事或者很重要的朋友、同学)三档尺度。
当然这是2、3年前的标准,今年估计行情得看涨,还好我的同学、朋友基本已经全覆盖进入婚姻时代,所以近一两年,这样的额外支出不多,所以可能我的标准对目前的市场基础会有点“落伍”。
除了礼金标准应该“随行就市”划定几个档次外,我还给自己定了几个原则:给老板送礼,绝不送钱,多俗也得送礼物。
(比什么别跟老板比钱多啊,是不是?)同事之间轻易不参加,一则工作流动性大,二则同事间不宜走太近,三则风气一开,犹如洪水,来来往往的,无穷尽也!当然,具体执行时候也是要看具体情况的。
比如,同事间难免有比较亲近的当作朋友相处的同事。
比如我在之前一家公司任职期间,因为行业特性,比大多数同事都要年长一些,对于比较亲近的小同事,因为一些工作之外私交根据交情深浅或者随份子或者但单独买份礼物当作贺礼。
一则价值一眼看不出,既不会太寒酸,也免得增加自己和他人过重负担,二则精心选择的礼物,往往是同事比较喜欢的(因为亲近所以对喜好会有了解),所以,也会获得认可。
所费不多,但有利于增加同事之间关系的“弹性空间”。
对一些特殊的朋友或者事件,推高一个等级送。
前年,我一个中学同学结婚,赴婚宴。
按原则应该是400,而我这个同学是所有同学里结婚最晚的,有部分原因是因为男方家境一般,所以,我觉得一来同学大龄初婚,有情人终成眷属,当比20几岁初见时相守要更多不易,二来这是我最晚结婚的同学了,似乎也宣告我们这代人,一个时代的终结。
于是,我推高了一个送礼的等级,包了600的红包。
其实同学虽然晚婚但也不至于在意多个二、三百元,但我想她还是从中读出了我一份非常诚挚的情谊。
因为,酒宴后的第二天,接到新娘的一个短信“再次感谢,你参加我的婚礼……”刹那间,我不由万分感慨,为曾经消逝的青葱岁月里的相伴,为而今各自在江湖打拼的酸甜苦辣……于是,按动手机键,回到:“在彼此最好的年纪相识,又能在彼此最重要的日子里相互祝福,只因为我们是彼此很重要的朋友,所以,祝福万千……”不势利也不看重面子,不能把人情当债来处理。
能自如地使用“举轻若重”和“举重若轻”两支浆,在人情的海洋里从容进退,是我希望能达到的境界。
5.盘活资产,现金最大化"现金为王",是投资学中一个不二法则,对企业而言,有现金流,即便没什么利润但是可以维持运转,获得机会。
对家庭而言,保持货币资产的"速动比",发挥现金的使用能效,是一种比单纯节约省钱要聪明的做法。
具体做法有几条:1.)务以"麻烦"和"小额"而放之。
比如归还房贷,要及时办理“公积金的冲还贷”,以为公积金存在帐户里,只能享受非常低的存款利息,而公积金的支取又限制很多,所以即便一个月只有几百的公积金冲抵数额,也不能浪费了。
减少的现金支出,或者投资或者转存高一些的储蓄、购买国债,随便哪一样都比沉在公积金帐户里要强。
2.)办理要一、二张授信额度较高的的信用卡作为家庭备用周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