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发掘学习动机
——高低段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比较摘要:本文以奥苏泊尔的学习内驱力的教育论点分析和比较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高低段学生学习动机的不同成因。
从而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成长需求、学习准备、个性特点、发展潜能等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并依据学生的进步程度评价和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以学定教、学习动机、内驱力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常常发现同一个年级三个班都是自己教,花一样的时间,用一样的教学方法,但是班级间的成绩差异却十分明显。
有时候在同一班里,有一部分学生英语成绩特别优异,相反有部分的学生却极差,成绩总是上不去。
即使我为他们开小灶,却依然没有什么起色。
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是取决于学生的客观条件(如学校,环境,教师,家庭等)呢?还是取决于学生本身的主观条件(学习动机,智力因素等)?"
在一个学生的学习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同等重要的。
但在学习中,真正决定了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的却是该生自身的主观条件。
如同,我们把一个智力欠缺的孩子放在一个学习条件十分优越的环境中,这个孩子也是不能超越其他正常的孩子,同样一个无心向学的孩子,即使智力,学习环境再优秀,也是不可能有所成功的。
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主观条件。
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而努力学习的程度是动机转化行为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有多少时间愿意花在英语学习上。
努力学习的程度直接影响学习方法的选择和最终效果。
例如愿意在英语学习花时间的学生通常喜欢采用一些较费时的方法如背诵单词(甚至反复的抄写背诵的单词)、背课文、句型、背老师上课的笔记。
每次的作业都非常认真地去完成。
而那些不努力学习的学生是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英语,他们只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来应付教师所布置的作业,抄作业的情况就会屡见不鲜,很多时候甚至作业也不完成。
当我们的班级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之后,常规的集体教学就不再符
合现实要求了。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成长需求、学习准备、个性特点、发展潜能等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并依据学生的进步程度评价和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根本目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学定教的教学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
”由此可见,以学定教是教学中的一条基本原理。
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学习动机根据奥苏泊尔的理论也是可以分成以下三个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
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简言之,就是一种求知的需要。
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
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
这些心理倾向最初都是潜在的动机因素,它们本身既无内容也无方向。
这些潜在的动机因之所以变为实际的动机因素,一方面是成功学习的结果,学生预期到未来的学习可能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家庭和社会中有关人士影响的结果。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学生的要求还是关注于该生的成绩,即便是在高喊了素质教育多年之后的中国也一样没有改观。
学生学习的毅力是与认知驱力的强度相关的。
奥苏泊尔对注意的研究表明,仅仅指导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某些方法,不论学生是怎样注意的,也不能提高学习成绩。
因而,若要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最好的办法是让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有适当的距离,这对引起认知驱力最为有效。
但如果学生尚无学习动机,则无须等学生有了动机后再学习,只要教师能够使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满足,那么,他们会显示出学习动机的。
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优化的教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最现实和最有效的途径。
不少学生的英语成绩差,因而对学习地理缺乏兴趣,缺乏主动性,学习成绩就更差,形成恶性循环。
要克服恶性循环,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散难点;制定的教学
目标要把起点放在学生经过努力能掌握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讲课生动,深入浅出,使学生容易理解。
学生自己上课听懂了,课后能独立完成作业,这时他们就愿意学。
当学生学会弄懂了老师所教的知识的时候,当学生解出难题以后,他们就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有一种获得成功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在动力。
2、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
在学习期间,自我提高的成就动机可以促使学生去追求优秀的学习成绩或较高的排列名次。
总之,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变得更加努力,会使学生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地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在同伴中赢得优越的地位。
我把学生的平时朗读做成可以量化的表格,即达到一定量的标准之后,就能以优异的成绩免考期末的口语考试。
这一措施使得班级中一部分的同学十分积极的参与到平时的朗读中。
他们都希望可以在期末免考口语,这样就能成为班级中的少数优秀孩子,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肯定。
所以这个措施使得班级中的孩子都在不断的比较自己与别人的朗读篇数,与班级中朗读进度最快的孩子比赛。
以肯定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
对学生寄予的较高期望.开展学习竞赛,表扬或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喜好我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奖励,为后进学生提供可以学习的榜样等,都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这类措施可以看作是正面的激励措施。
在教学中适当地采用合理的惩罚等.也可起到激发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
但这样的措施就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调整这个批评惩罚对于学生提高内驱力的力度。
3、附属内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
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
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附属内驱力在本质上是权威确立目标,学生在通过努力后得到权威的认可。
并由这一认可而得到成功的社会地位。
附属的内驱力有比较明显的年龄特征。
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附属的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主要成份。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地增强,附属的内驱力不仅在强度上有所减弱、而且在附属对象上也从家长和教师转移到同伴身上。
在青少年时期,来自同伴的赞许或认可将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所以在小学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通过教师和家长确立,学生再每次考了优异的成绩之后就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
而到了高段之后,这一附属内驱力中老师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班级中的风云人物对他的肯定,或是其他班级学生对他的肯定。
在完成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挖掘之后,教师只要在教学上注重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对于低段的孩子根据他们的附属内驱力需求通过听做、学唱、玩演、读写等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培养兴趣,形成语感和提高交流能力的目的。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方法:
1.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
英语课是实践课,工具课。
上课应“精讲多练,以练为主”,我们可通过组织课外活动、自办英语小报等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教学内容新颖有趣。
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备课内容要有所选择,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有意思愿意学。
3.教学方法要生动。
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法,可通过游戏、表演、唱歌、竞赛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高段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班级之间的比赛,来达到他们所希望自己的社会地位。
我将自己所带的同年级平行班的学生作品拿到其他班级来展示,以达到激发他们学习动机的目的。
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水平的决定因素,是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其中,教师又是兴趣教学成败的关键。
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大面积的引发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
因此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亲密、和谐、融洽的关系,更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做到更新观念,不墨守成规,乐于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迎接挑战,不断完善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创新,才能为我们的学生创造一个生机勃勃学英语的学习环境。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使学生掌握这一种语言,同时,还要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际能力。
如何在课堂上腾出更多的时间,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将决定我们的语言教学成功与否。
参考文献:
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梁好、蒲大勇,《教育导报》,四川教育报刊社,2011年12月17日
张影焕,《教育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邵瑞珍、皮连生,奥苏泊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湖州师范教育名著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