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旅游者的个性解读

第六章旅游者的个性解读


一 .人格(personality)的含义
人格的成分: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需要、动机、兴趣、 态度、信念、理想、 世界观
气质、能力、性格等
二.人格的本质特征 1.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2.整体性 3.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4.社会制约性 5.统合性 6.功能性 7.复杂性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
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 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 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 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目标,本我追求 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 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 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时,产生敌对关 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简称:TA或PAC),由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于19世纪50年代在《人们玩的游戏》(Game People Play)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著名的理论 1.Parents 父母型 权威 2.Adult 成人型 理智 3.Child 儿童型 冲动、娱乐
父母自我形态、成人自我形态和儿童自我形态的 表现
孙喜林.旅游心理学.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170-171
二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trait theory of personality),认为人各有其人格上的特质。 所谓特质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个体 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 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直截了当的表情,舒 适自如,不很热情, 不激动,漠然
儿 孩子的口吻:我想, 激动,热 喜悦,大声笑,傻笑,
童 我要,我不要。我打 情,高而 可爱的表情,眼泪,
自 算要。我不管。我才,尖的嗓门, 颤抖的嘴唇,撅嘴,
皱眉头,指手 画脚,摇头, 惊愕的样子, 跺脚,两手叉 腰,搓手舍舍, 叹气,拍拍别 人的头,死板, 端坐军校考官 的样子
续表
语言表现
语调
行为表现
成 为什么,什么,在哪 人 里,什么时候,谁, 自 有多少,怎样,真的 我 在、假的,有可能, 状 我以为,依我看,我 态 看出来了,我判断
几乎像电 子计算机 那样不假 思索
第六章 旅游者的人格
一. 人格概述 二. 人格与旅游行为 三. 人格结构与旅游行为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 .人格的含义 二 .人格的本质特征 三 .人格的结构 四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源 于拉丁语persona,它有两层 含义,一方面指希腊时代戏剧 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演 化为演员所扮演的各种性格和 角色;另一方面指能独立思考、 具有独特行为特征的人。
旅游产品与服务代表了旅游者某种真实的 目标,但是,如果这个目标是不能被超我或外界 接受,那么旅游者为了实现目标,就会不得不接 受一个替代的结果,即产品与服务的象征意义。
Hale Waihona Puke 【案例6-1】 A先生的异域旅游 A先生出国旅游,由于离开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外
在的限制和制约性下降,鬼使神差他去了异国的红 灯区,但最后他还是控制住了自己,没有做出放纵 行为。 [评析]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 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三者的力量对比决定了一 个人的人格特点,通常情况下三者是和谐稳定的, 只有在特殊的外部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才会打破平 衡,并引起心理冲突。A先生就是在特定条件下, 本我出现骚动亦属正常,而最终他的超我控制住了 本我。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
16种人格特质: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 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 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 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三 伯恩的人格理—PAC分析
(一)PAC人格理论简介 PAC人格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英文
本我、自我、超我与旅游行为
根据弗洛伊德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阐述, 使人们认识到在旅游行为中潜意识动机的重要性。 旅游者在决策及随后的旅游活动中,可能会掩饰 他们真实的旅游需要与动机,或者他们自己也没 有充分意识到选择某种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真实的 需要与动机。同时,弗洛伊德的观点也暗示了自 我可能会依赖于旅游产品与服务的象征意义,以 求在本我的需要与超我的禁止之间达成妥协,从 而作出旅游决策。
后来心理学家引申为一个人在 行为模式中表现出来的内心活 动,主要指每个人在人生的舞 台上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表 现出不同的个人特征。
一 .人格(personality)的含义
个人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 过参与一定的社会环境,通过参与一定的的社会实践活 动,形成和发展起来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 理特征的综合。
人格的基本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柏恩的人格分析理论—PAC分析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id)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
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弗洛伊德称之为 力必多(libido)。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 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ego)
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位于人格结构的 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 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 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 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3.超我(superego)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 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 化而来,其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它遵循 道德、理想原则,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 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 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语言表现
语调 行为表现
父母 自我 状态
按理应该从不永远不,不! 高声= 总是,不对,然我告诉你应 批评 该怎么做。评论性的词语: 柔声= 真蠢,真讨厌,真可笑,淘 抚慰 气,太不像话了,胡扯,别 再这样做了!你又想干什么! 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现在 总该记住了,好啦。好啦, 小家伙,宝贝,可怜的东西, 小可怜,亲爱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