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有效教学探索

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有效教学探索

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有效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13-06-08T10:47:10.297Z 来源:《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13年3月供稿作者:赵亚华[导读] 小学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载体。

赵亚华(大名县明德实验小学河北大名 056900) 小学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载体。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充分发挥德育的“显性”功能,笔者认为,应该精心打造“课堂”这一活动教学的重要空间,更好地让品德课程释放其独特的育人魅力。

1.丰富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心灵共鸣
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它不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却是一切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教学行为。

教师以丰富的语言进行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可以很好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引领学生在课堂审美过程中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取教益,为魅力课堂奠基。

2.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乐在课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可见,生活实践是品德教育的源泉。

因此,在品德课堂中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验生活、领悟道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

如教授《我会打电话看电视》一课时,笔者采用实物模拟情境,创设一个话题,让两名学生拿着座机互打电话,学生兴趣盎然,因为这一情境承接了他们的生活基础。

活动过程中,问题也一一呈现:打电话时,你注意礼貌了吗?通话时间太长有什么影响?遇到有人拨错电话,你怎么处理?这样,学生在玩中学,乐在其中,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教授《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时,笔者又采用了媒体再现情境的方法,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先让学生观看自己一天的生活中有哪些人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天蒙蒙亮,清洁工为我们清扫街道;上学路上,交警叔叔忙着指挥交通;校门口,老师已经早早地迎接着我们的到来;食堂工人为我们运送饭菜……平时熟视无睹的画面再次呈现在学生眼前,并让学生讨论,我们的生活能离得开他们吗?没有他们的劳动,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课程主题、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

至于究竟是采用角色模拟,或者问题辩论等何种形式,要应需而设,不可牵强附会,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只有具备较强针对性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乐在其中,触动心灵,品德课堂才会焕发魅力。

3.拓展学习时空,让学生走进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它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的,自然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生活即课程。

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根据活动主题与学生实际、当下具体情况等灵活机动地安排。

如教授二年级下册《春天在哪里》一课,笔者会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碰上阴雨天,我让学生走出教室,站在走廊上,观察春雨,感受“春雨绵绵,润物无声”、“春雨日时,草木怒生”的意境。

若是遇到春光明媚的好天气,我会带上学生,走出教室,在学校周围寻找春天,花圃里、柳树下、操场边,到处都留下了春姑娘的足迹。

仅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居民家的桃花,开出粉红一片,更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时候的学生是最兴奋的,沐浴在美妙的春色中,身心得到舒展与净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对教师而言,还需多讲吗?此时无声胜有声,就让学生自己去听、去看、去摸、去闻、去想。

教学《春天的种植》一课时,课堂又可以延伸到学生自己的家,告诉学生按照老师所教的方法,在自家院子或花盆里种上小植物,过段时间带回教室,大家一起观赏。

在某一天,教室里成了植物园,一棵棵小苗长出来了,长高了。

有小花,有大蒜,有赤豆 ……这样的开放性教学,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4.适当的奖励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成长与进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教师应关注每位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

笼统的表扬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某个胆小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比平时响亮了点,与其夸张地说“你真棒”,还不如告诉他:“噢,原来你的声音很好听。

”有针对性的评价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会觉得老师很在意他,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教师夸讲学生时,可以试试这样说:“你小小年纪就懂得关心帮助同学,在班上一定有很多好朋友,老师祝贺你赢得友谊。

”“你画的春天真美,这只小燕子好像要从画纸上飞出来了,你愿意展示给大家看看吗?”“你在游戏中能遵守规则,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小朋友找你玩。

” 类似这样描述性的语句以及学生由此得出的积极结论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学生能从中体验到自信。

低年级学生除了精神激励外,还需要教师给予一些实物奖励,使评价的激励性更加直观、具体和长效。

如适当地奖励些一些学生喜欢的贴画或学习用品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品德课程的乐趣,使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有人说:教育方法,没有最好的,没有更好的,只有更适合的。

因此,作为品德老师,应占据好品德课堂主阵地,把握教材,合理建构,有序引导,重生活、重体验、重互动、重评价,让课堂情趣盎然,理趣并重,滋养学生的心灵世界,真正实现小学品德课程的有效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