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栉风沐雨
大禹姓姒,是上古的治水英雄,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部落首领。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

尧当政时,派大禹的父亲
鲧去治水,但是鲧逢洪筑坝,遇水建堤,主要采用堵塞洪水的办法来治水,结果洪水泛滥
的情况反而越来越严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多次亲自到各处去巡视治水情况,但是洪水泛滥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于是舜处置了治洪不力的鲧,并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大禹来到洪水泛滥的地区以后,并没有马上动手治理洪水,而是对各地灾情进行认真
研究。

他发现以前治水之所以不能取得成功,是因为自己的父辈一直采用堵塞洪水的办法,结果堵得越久,洪水泛滥的程度就越严重,所以他决定改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

确定
了治水方案之后,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等工具开始治水。

他根据山川河流的位置重新设计水道,决定开山劈石,以便让洪水由小河流入大河,
最后再流进大海,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了。

但是治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大禹生活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再
加上连年遭受洪灾,生活更加困苦。

现在大禹要开山劈石,掘渠引洪,那劳动有多艰苦,
工程有多宏大也就不用多说了。

为了治水,人们用坏了一件又一件工具,磨坏了一身又一
身衣服,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们风餐露宿,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辛勤劳动。

尤其是大禹,他起早贪黑,亲自掘土背筐。

他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
懈怠。

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
期泡在水里而脱落。

但大禹没有时间注意这些,他心里想的只有治水,根本就顾不上仪表
风范和身体病情。

下场雨他就当借机洗洗头发,刮阵风他就当老天来给他梳了梳头发。


为了治水终日奔走,但是却从来没有抱怨过。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时间进去看一看。

有一次他在自家屋檐
下躲雨正碰上妻子生产,大家都劝他进去看一下,但他怕影响治水,还是狠狠心离开家继
续去治理洪水了。

就这样,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治理洪水的事业中了。

通过努力,大禹终于带领百姓疏通了河道,洪水再也不能为害作乱,全都乖乖地流到大海
中去了。

后来,人们根据史料记载大禹治水时“沐甚雨,栉疾风。

”引申出成语“栉风沐雨”。

——《庄子·天下》
【求解驿站】风梳发,雨洗头。

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栉,梳头发;沐,洗头发。

【活学活用】崔医生常常到偏远地区行医,救死扶伤,~,令人无比敬仰。

【妙语点拨】尧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最终由于鲧“治水无功”被尧流放。

事实上,鲧除了脑子爱钻牛角尖外,其实是并没有太大过错。

相反,尧却犯了用人不当的
错误,他明知鲧不可用而用之,最后鲧“治水无功”还把责任推到鲧身上。

这和今天有些
领导的行事作风倒是非常相像。

鲧之后,大禹登场了。

他“沐甚雨,栉疾风”,治起水来
不辞劳苦,采用“改堵为疏”的治理之道,治水成功。

这说明只要积极发挥个人聪明才智,人定胜天。

【近义】餐风露宿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指鹿为马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
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

赵高则做了宰相
高职。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是,朝中大
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
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
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
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
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
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
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
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
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
抄斩。

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求解驿站】把鹿说成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清是非。

【活学活用】官职越大的人,越是应该明辨是非。

如果故意~,混淆视听,终会让人
讨厌。

【妙语点拨】赵高通过“指鹿为马”的戏份考验群臣,应用了心理学上的顺从现象。

顺从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或慑于权势、权威的情境下,常会表现出顺从现象。

秦二世虽然对马提出质疑,但毕竟年幼,还要听听群臣之见。

而群臣当中,一些人慑于权
势而不表态,一些人阿谀奉承,说假话,进而又带动了一些顺从者及从众的人也跟着颠倒
黑白。

这样,赵高“指鹿为马”的谎言就占了上风。

【近义】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反义】是非分明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南辕北辙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赵国邯郸。

正出使别国的谋臣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走到半路赶紧返回来,衣服上的皱折顾不得整理
平整,脸上的尘土也顾不得洗干净,就急急忙忙去见魏安厘王,进行劝阻。

魏王正在布署攻打赵国的计划。

他看见季梁风尘仆仆的样子,很奇怪,问季梁:“你
有什么事这么着急见我?连衣帽都不整理一下?”季梁说:“大王,刚才我在路上遇到一件
奇怪的事。

赶紧来禀报大王。

”魏王很好奇,连问是什么事。

季梁说:“这回我从外地回
来的路上,在太行山脚下碰见一个人,正坐在他的马车上,面朝北面,告诉我说,他要到
楚国去。

我对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

”那人满不在
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我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说:“没关系,我带的路费多着呢!”
我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
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
呢!”我只好无奈地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在马车的带
领下,一直向北走去。

那个魏国人,不听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固执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

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
向错了。


季梁偷偷观看了一下魏王的脸色后,接着说:“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依仗自己
的国家和军队强大,就去攻打赵国,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

可是,您知道吗?您这样的
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魏王这才明白,原来季梁是在绕着圈子劝说自己。

他低头默默地想了一会儿,觉得季
梁说的有道理,于是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由这个故事,就产生了成语“南辕北辙”。

——《战国策·魏策四》
【求解驿站】本来要向南前进的车却向北行驶。

现常比喻实际行动与预定目标相反。

辕,车前驾牲口的横木,表示车前进的方向;辙,车轮留下的痕迹,表示车走的道路。

【活学活用】这件事的最终结果,跟当初的设想一比,简直是~,相差太远了!
【妙语点拨】大方向错了,花的力气越大,离目标就越远。

因此,办事之前,一定要选好方向。

具体到学习方面,方法对头,事半功倍,轻轻松松就能取得好成绩。

如果学习方法或解题方法不对头,即使花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效率也不会高到哪去。

尤其是在解数学题时,一定要先想好解题的方法,理清思路,然后再进行演算。

解题思路不对,花再多的时间演算,也是白白浪费力气。

【近义】背道而驰
【反义】殊途同归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