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与绿色施工控制措施

环境保护与绿色施工控制措施

环境保护与绿色施工控制措施1 环境保护控制措施1.1 扬尘控制措施对可能产生粉尘的作业场所、施工作业活动制定详细的粉尘控制措施或制定专项防护措施;施工现场的粉尘排放满足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值,以不危害作业人员健康为标准。

米。

1.2 噪声污染控制1.2.1 人为噪音控制。

提倡文明施工,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强施工人员防噪声扰民的自觉意识。

1.2.2 机械设备噪音控制。

进行土方施工作业的各种挖掘、运输设备,在施工前作好维修保养,保持机械性能完好,防止产生强噪音。

混凝土输送泵、电锯房等设置吸声降噪屏或其他降噪措施。

采用先进机械、低噪声设备进行施工,机械、设备定期保养维护。

产生噪声较大的机械设备将尽量远离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和周边住宅区。

固定设备在使用前要开展正常的维修保养,必要时对设备采取专项噪音控制措施,如设备隔音防护棚,转动装置防护罩,尽量采用环保型机械设备等。

对有可能发生尖锐噪音的小型电动工具,如冲击钻、手持电锯等,严格控制使用时间,控制使用的频次和设备数量,在夜间休息时减少或不进行作业。

材料切割等易产生噪音的尽可能在加工车间进行,减少在开放式空间上的作业。

关闭闲置不用的设备。

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

1.2.3 施工作业噪音控制。

夜间施工噪声声强值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严格控制施工作业中的噪音,对机械设备安拆、脚手架搭拆、模板安拆、钢筋制作、混凝土搅捣等,按降低和控制噪音发生的程度,尽可能安排在昼间进行。

在结构施工中,控制钢模板作业及钢筋作业产生的撞击声,不允许随意敲击钢模板或钢筋,高处拆除的模板不得撬落自由落下,禁止从高处向下抛落。

控制振捣器撞击模板、钢筋发出的尖锐噪音,尽可能采用环保振捣器。

吊装作业指挥使用对讲机传达指令。

施工作业面噪声敏感区设置足够长度的隔声屏。

1.2.4 运输作业噪音控制。

在作业中,控制运输工具发出的噪音和材料、设备搬运、堆放作业中的噪音。

运输车辆进出场地应减速并减少鸣笛。

1.2.5 噪音监测现场设噪声监测点,对施工现场进行场界噪声测量并填写测试记录。

每月提供一次噪声监测记录。

当测试结果高于《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规定指标时,管理总承包督促各施工总承包现场设噪声监测点和专业承包采取更严格的降噪措施。

所有施工阶段的噪声控制在现行国家标准《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限值内。

施工场界不同阶段噪音限值如下:1.3 水污染控制现场道路和材料堆放场地周边将设排水沟。

将采取去泥沙、除油污、分解有机物、沉淀过滤、酸碱中和等针对性措施处理,处理现场污水,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现场厕所设置化粪池,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及时清掏各类池内沉淀物,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

工地厨房设置隔油池,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及时清掏各类池内沉淀物,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经处理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后排入市政管网,不得在场区附近形成积水洼地,严禁将生活污水、施工废水直接排入市政管网。

雨水、污水应分流排放,并采取相应的处理设施。

污水排放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废水水质检测,提供相应的污水检测报告。

对施工废水进行处理,处理流程如下:在施工时对排水系统加以保护,不得随意改变,必要时修建临时水沟、水管等。

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设置隔水层,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工作。

对泥浆进行三级沉淀后予以排放,禁止直接排入城市排水官网或者河道。

施工废水→收集系统→二级沉淀池→沉淀净化处理→排入市政管网(或二次利用)。

在施工现场设置有组织排水系统,排放的废水经现场排污管道通过沉淀池净化后排施工区域卫生间的粪便经过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1.4 光污染控制工地设置大型照明灯具时,调整夜间施工灯光投射角度,避免影响周围居民正常生活。

控制现场照明灯投射角度向场内的斜下方照射,避免照向天空,使其满足现场安全要求,并对电工和普通工人进行交底。

现场主要照明灯光颜色区别于其它区域灯光颜色,满足安全要求。

塔吊顶部设置航空障碍警示灯,在阴天、雨、雾等低能见度情况下和夜间开启,并保证不间断。

现场严禁施工人员使用手电筒或者其它光源指向天空。

电焊作业或其它产生强光的作业采用临时罩棚进行遮蔽。

1.5 固体废弃物的控制1.6 其他控制现场施工标牌应包括环境保护内容,含有保障绿色施工的相关内容。

施工现场应在醒目位置(主入口、主要临街面、有害有毒物品堆放地)设置环境保护标识。

现场食堂应有卫生许可证,炊事员应持有有效健康证明。

危险品、化学品存放处及污物排放应采取隔离措施。

施工作业区和生活办公区应分开布置,生活设施应远离有毒有害物质,至少距离50米以上。

生活区专人负责,应有消暑或保暖措施。

从事有毒、有害、有刺激性气味和强光、强噪声施工的人员应佩戴与其相应的防护器具。

现场危险设备、地段、有毒物品存放地应配置醒目安全标志,施工应采取有效防毒、防污、防尘、防潮、通风等措施,应加强人员健康管理。

厕所、卫生设施、排水沟以及阴暗潮湿地带应定期消毒。

2 施工节能措施施工现场的生产、生活、办公和主要耗能设备采取节能控制措施。

不使用国家、行业、地方政府明令淘汰的施工设备、机具和产品、按照国家现行规范《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设计现场照明。

尽量减少夜间作业和冬期施工时间。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

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

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合理配置采暖、空调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使用,节约用电。

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临电设备宜采用自动控制装置。

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

对施工用电和生活用电实施分项计量,并每月记录一次。

3 施工节水管理对施工现场、临建区分别计量用水量。

在签订不同标段分包或劳务合同时,将节水定额指标纳入合同条款,进行计量考核。

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器具,节水器具配置达到100%。

混凝土养护和砂浆搅拌用水需合理,并有节水措施。

施工现场供水管网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简捷,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

储存使用基坑降水,作为养护用水、冲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

设立循环用水装置,用于冲洗现场机具、设备、车辆用水。

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尽量不使用市政自来水。

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使用过程中,制定有效的水质检测与卫生保障措施,确保避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4 施工节材管理4.1 本地化材料制定材料采购计划,保证项目中的建筑材料和产品在当地距施工现场周围500公里的地方生产的重量至少占材料总重量60%以上。

协调供应商、生产商提供采购合同、厂家说明、材料清单、产品检验报告或质量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

4.2 可再循环材料各种施工用的材料尽量选择高新节能、循环利用材料再生产的产品,最好都是通过国家环保部门鉴定推荐的产品并要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

提供建筑材料(如钢材、玻璃、铝合金、木材、纸板、石膏板、铜等)的工程量清单,制定材料采购计划并报业主方审核,保证项目中可再循环材料的使用重量至少占工程项目中所有材料重量总和的10%。

协调供应商、生产商完提供产品样本和相关证明材料(如:生产商生产或检测证明文件等,需加盖公章)。

4.3 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各种施工用的材料尽量选择高新节能、循环利用建筑废弃物再生产的产品,最好都是通过国家环保部门鉴定推荐的产品并要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

提供建筑材料(如再生骨料制作的混凝土砌块、水泥制品、脱硫石膏制品、再生混凝土等)的工程量清单,指定材料采购计划并报业主方审核,保证项目中至少使用一种以废弃物生产的建筑材料的重量(废弃物的掺量不低于20%)占同类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不低于30%。

4.4 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因地制宜,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利用粉煤灰、矿渣、外加剂等新材料降低混凝土和砂浆中的水泥用量;其掺量将按供货单位推荐掺量、使用要求、施工条件、原材料等因素通过实验确定。

确定现场使用的所有材料和设备均为优质产品大力发展现场监测技术、低噪音的施工技术、现场环境参数检测技术、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产品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技术、新型模板及脚手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4.5 废弃物管理制定并实施施工现场施工废弃物管理计划,在整个施工过程贯彻实施废弃物管理计划,指定专人负责。

并组织和协调其他分包商集中收集,分类,回用和运输出场地,并做好相关回用记录废品买卖记录,包括收据,重量和照片。

现场材料包装用纸质或塑料、塑料泡沫质的盒、袋要分类回收,集中堆放。

建筑材料包装物回收率达到100%。

未能及时处理的垃圾采用阻燃密目网覆盖。

在现场设置垃圾堆放场,对施工垃圾、废弃物集中收集,并定期按规定处理。

各楼层和区域设立足够尺寸的垃圾箱及垃圾收集点,垃圾桶应分为可回收利用与不可回收利用两类,垃圾定期外运,采取遮挡外运法。

根据废弃物存放量及存放场所的情况安排废弃物处理,对于不能再次利用有害废弃物,委托有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代为处理。

现场建筑废弃物大致分类参考下表。

固体废弃物分类进行处理,不得混堆处理。

废电池、废墨盒等有毒有害的废弃物应封闭回收,不应混放。

有毒有害废物分类率应达到100%。

4.6 现场其他材料管理4.6.1 周转材料(1)应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和机具。

(2)优先选用制作、安装、拆除一体化的专业队伍进行模板工程施工。

(3)施工前应对模板工程的方案进行优化。

(4)推广采用外墙保温板替代混凝土施工模板的技术。

(5)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周转式活动房。

现场围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围墙,或采用装配式可重复使用围挡封闭。

4.6.2 材料损耗率(1)采用科学材料运输方法,降低运输损耗率。

(2)优化线材下料方案。

(3)合理利用建筑余料。

(4)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5)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

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6)优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等方案。

(7)面材、块材镶贴,做到预先总体排版。

5 施工节地与用地保护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经济、美观、占地面积小、对周边地貌环境影响较小,且适合于施工平面布置动态调整的多层轻钢活动板房标准化装配式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