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信息技术论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重要性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企业也已逐步向物流信息化方向发展。
由于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局限性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目前仍难以实现物流系统智能化、物流信息化的目标,使得物流信息化必将走向现代化发展阶段。
本文结合物流信息的特点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及趋势。
关键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信息叶雷锋(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104)物流信息技术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应用,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物流信息技术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从数据采集的条形码系统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微型计算机、互联网、各种终端设备等硬件,以及计算机软件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同时,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物流理念和物流经营的方式,推进了物流的变革。
物流信息技术主要由通信、软件、面向行业的业务管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包括基于各种通信方式基础上的移动通信手段、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仓储管理技术、智能标签技术、条形码信息技术、射频技术、信息交换技术等现代尖端科技。
在这些尖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以移动通信、资源管理、监控调度管理、自动化仓储管理、业务管理、客户服务管理、财务管理等各种信息技术集成的一体化现代物流管理体系。
物流信息技术通过直接切人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实现对物流企业各生产要素(车辆、仓库等)进行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降低经营成本,直接产生明显的经营效益。
它有效地把各种零散数据变为商业智慧,赋予了物流企业新型的生产要素——信息,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业务预测和管理能力。
通过“点、线、面”的立体式综合管理,实现了物流企业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供应链的统一管理,有效地帮助物流企业提高服务素质,提高了物流企业的整体效益。
现代物流信息在物流活动中起着神经系统的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
它的作用体现在许多不同方面,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信息是物流活动的组织基础。
物流活动是一个多环节的复杂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构成。
各子系统之间通过物资实体的运动相互联系在一起,相互沟通则要通过物流信息来实现,其基本资源的调度也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实现的。
因此,组织物流活动必须有信息作为基础。
只有保证物流信息的畅通,才能使物流活动正常而有规律地进行。
(2)信息是物流系统计划决策的依据。
计划是任何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职能。
计划决策是为了确定经营管理活动的目标。
编制计划是预先决策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实现目标。
编制计划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各类可靠的信息。
物流系统的计划决策信息一般包括市场信息、环境信息和内部信息。
这些是编制物流系统计划的重要依据,对物流活动有着全局性的影响。
(3)信息是进行物流控制的手段。
在物流系统的控制过程中必须掌握反映标准和执行情况的信息,以期对物流活动进行控制。
控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指挥调度,使物流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以及各项标准顺利进行;另一种是利用信息的反馈作用。
利用在物流活动中产生的信息反馈,了解物流活动状态,并与标准信息相比较,找出偏差,及时对物流活动进行调节或是修正计划,从而实现对物流过程的控制。
和物质、能源一样,信息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一种极其宝贵的资源。
信息反映了物质和能源的运动。
社会正是借助信息流来管理物质和能源的流动,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分配,实行有效控制,使其发挥最大效力。
(1)信息是物流的重要功能。
在物流活动中,信息是重要的要素。
物流信息对于物流活动来讲,犹如灵魂和生命一样的重要。
可以说,物流活动中没有信息的支撑,就如同没有物流系统。
这是因为信息提高了物流各个功能环节的效率。
在运输环节中,由于使用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对地面运输车辆和水运船只进行精确的跟踪定位,同时还提供交通气象信息、异常情况报警信息和指挥信息,不仅确保了车辆、船只的运营质量和安全,而且也能进行各种运输工具的优化组合、运输网络的合理编织,大幅度提高了运输效率;在货物保管环节中,由于使用了条形码信息技术,使商品的出入库、库存保管、商品统计查寻、托盘利用等所有保管作业实现了自动检测、自动操作1物流信息的作用2物流信息技术的重要地位收稿日期:2008-11-15修回日期:作者简介:2008-12-08叶雷锋(1983-),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信息技术。
和自动管理,大幅度降低了保管成本,提高了仓储效率;在装卸搬运和包装环节中,由于使用了电子数据信息和条形码信息技术,实现了自动化装卸搬运、模块化单元包装、机械化分类分拣和电子化显示作业,大幅度提高了装卸搬运和包装作业效率,加强了为用户的服务。
(2)信息提升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益。
由于使用了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使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等各环节功能之间实现了数据的快速、批量传送,特别是各部门、各种运输工具、各种类型单位之间的横向数据交换。
这就把物流的各个环节功能有效地衔接和整合起来,发挥了物流系统整体和综合优势。
(3)信息提升物流、商流、资金流的整体效益。
由于有了互联网,充分利用事务处理系统(T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等信息系统,把生产企业、批发零售企业、供应商、分销商、物流企业、金融信贷企业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及时、准确、批量地交换有关数据,并使商流、物流和资金流有机地连接起来,提升了整体效益。
同时,使生产、流通和消费能动地协调起来,克服了横向阻隔,实现了良性循环,避免了大量无谓的浪费,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物流系统和其他企业系统一样,为了使本系统协调、高效运转,必须有效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合理调度人力、物力、财力和设备以实现预期的目的。
其间物流信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随着物流活动的进行,不断有反映物流活动的信息产生,如计划、价格、库存量等。
同时物流系统还和外界不断进行信息交换,以随时对本系统进行调整。
此外,由于物流具有单向性,只有和具有双向性的信息流结合起来,整个物流系统才是反馈的可控制系统。
目前,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整体水平不高:各物流环节彼此孤立;物流的规模化、信息化、集成化程度不高,物流信息技术是解决企业面临诸多物流管理问题的利器。
在经济发达地区,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为外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已认识到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在物流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这些企业不单单只是追求价格上的优势,还积极寻求新工艺、新技术,特别是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操作中的应用,寻求综合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以满足客户对服务质量的严格要求。
包括网络数据库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应用在仓储管理环节的移动实时业务执行系统(RF),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得到日益重视和普遍应用。
许多企业已经把信息系统当作差异化服务来增加竞争的筹码,并在物流活动过程中取得了成功:既留住了老客户,又吸引了新客户,还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
参考文献:[1]崔炳谋.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2]孙红.物流信息技术[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2.54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12月(下旬)第07卷第36期第161期总分层振压,分层厚度500mm,振压次数为8次,直到与地表填平为止,然后再大面积回填矸石。
④煤矸石的最优含水量为7%,施工中应尽量将煤矸石的含水量调整至7%左右,以使压实效果更加理想。
煤矸石施工的环境污染主要是粉尘污染,这一污染主要是发生在夏季及刮风季节。
粉尘污染不仅影响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它对周围农作物的生长,对沿线人民生活均造成影响。
为控制煤矸石粉尘的污染,应抓住以下3个环节的工作。
①灰场:灰场要有洒水设施,夏季应保证出场的灰要有足够的湿度。
②沿途:沿线要有足够的洒水车洒水,特别在夏季应多次洒水。
③施工现场:尽可能安排连续施工,避免表面干燥扬灰;煤矸石路基顶部应及时设20cm粘性土封顶层,以免由于灰面被晒干而发生粉尘污染。
(1)通过室内与现场试验,得出了煤矸石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浸水压缩试验,获得了饱和与干燥状态下矸石地基的孔隙比、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和压力之间的变化关系。
(2)煤矸石浸水后将会产生压缩变形,即产生地基下沉。
根据地面建筑荷载的大小,利用给出的浸水前后压缩沉降曲线,可以定量计算出矸石地基的沉缩量。
(3)分层振压方法是一种较好的矸石地基处理方法,通过试验得出了垫层厚度、振压次数和密实效果的关系,并总结出在采动条件下压实系数取0.93左右为宜。
(4)采用夯扩桩法加固煤矸石地基非常有效,可以大大提高煤矸石的承载力,降低地基土的孔隙度,这种地基处理方法设备简单、工期短、成本低,不仅有利于环保,节约耕地,还能实现废物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在煤矿矿区地基处理工程中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5环境污染问题6结论参考文献:[1]张长森等.矸石资源化综合利用新技术[M].北京:北京化工出版社,2008.[2]李永生,郭金敏,王凯.煤矸石及其综合利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3]苗克芳.煤矸石回填塌陷区作为建筑用地的试验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3.[4]田宇,王建平.煤矸石及其改性地基承载特性的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3.[5]陈建基.国外煤矸石利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81.[6]龚晓南.地基处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7]龚晓南,俞建霖.地基处理理论与实践——第九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8]郑俊杰.地基处理技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9]王铁宏.全国重大工程项目地基处理工程实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0]张清峰.强夯法在煤矸石地基加固中的应用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4.[11]牛志荣.地基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12]王吉望.地基处理——桩和桩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2.(上接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