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代国际关系中的均势外交近代国际关系史是整个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严格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在进入到近代之后,才真正开始了国际关系的历史,因此,近代国际关系史是整个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发展时期。
近年来,对近代国际关系的研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气象,其中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近代国际关系中的均势外交问题。
这个问题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在1980年举行的国际关系史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专门就均势外交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从这次会议以及学者们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来看,大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均势外交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关于均势外交的实质特征问题:一些学者从国家实力的角度来理解均势外交。
他们认为,近代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西方列强谋求霸权而广泛采用的外交手段。
均势外交的核心是实力,所谓均势外交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列强之间争夺霸权的斗争。
他们总结了均势外交的几个特征:(1)推行均势外交的只能是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2)均势外交的每次行动都是权宜之计,而不是长期的外交政策;(3)均势外交以谋求霸权为最终目的;(4)均势外交总是小国和弱国作为大国搞平衡的筹码;(5)总是为大国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霸权地位。
(张之毅等:《均势外交在近代国际关系上的地位和作用》,载《世界历史》1982年第3期)还有些学者从国际政治结构格局的角度去认识均势外交。
他们认为,近代大国之间国际关系的变化经常随着国际“均势”的变化而变化,而均势的变化又以“均势结构”的变化为依归,国际关系的变化是表象,是动态,而“均势结构”才是导致这些表象和动态的重要基础。
(光仁洪:《均势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20年国际关系的变化》,载《世界历史》1981年第2期)第二,关于均势外交的作用问题: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是从两种视角分别作出结论。
一种观点认为,在国际关系史上,一个新的均势结构形成,常常带来一个相对和平的局面,纵然它是暂时的和不稳定的,“但是在客观上,它毕竟能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减除了战乱,安定了社会,休养了生息,发展了生产”。
(光仁洪;《均势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20年国际关系的变化》)。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均势外交还能在一定时期内抑制霸权主义的穷兵黩武(参见《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成立大会纪要》,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通讯》1980年第1期)。
另种观点则强调,均一势外交不等于和平外交,“大国为谋求霸权有时不惜诉诸武力”。
虽然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出现过“大国之间的和平状态”,但“这仅仅是大国之间的暂时和平”,之所以出现这种“和平状态”,不能看作是均势结构所起的作用,而主要是由于“大国害怕普遍战争会引起普遍革命”。
比如,“欧洲列强的均势外交不但没有抑制了沙俄的霸权主义,相反地,这种外交恰恰助长沙俄侵略气焰,使它多次进行军事冒险”。
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并不是一部通过“均势”谋求和平的历史,而是一部激烈争夺霸权的历史(张之毅等:《均势外交在近代国际关系上的地位和作用》)。
有的学者还进一步指出,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维护均势是暂时的,其目的是想通过暂时的均势最后战胜主要竞争对手而打破均势,谋求自己的优势,因此,用均势来维持和平的愿望只能是主观设想,而无法实现。
(张兴伯:《试论均势主义和绥靖政策》,载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主编《国际关系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1年版)此外,还存在有第三种看法,实际上是汇总了前两种观点,认为均势外交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能暂时停歇战争,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安定;另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私利和霸权野心的追逐,又会给人类带来新的灾难”。
(陈文艺:《均势原则的特点及其在近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载中国关系史研究会主编《国际关系史论文集》)(摘引自王玮、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347页)黄尊严主编《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近代卷》,近代欧洲外交的灵魂2008-02-13 16:28:17阅读(5442) 评论(16)系统分类:新闻个人分类:国际时政分析评论关键词:近代灵魂外交欧洲“均势”思想——近代欧洲外交的思想灵魂摘要:“均势”思想是统领近代欧洲史的灵魂支柱。
它被黎塞留、梅特涅、俾斯麦这些欧洲史上流芳千古的政治家所推崇和坚守,它曾带给欧洲百年的和平,留给欧洲工业革命得以迅速兴起的稳定的空间。
但它同时也被定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把均势视为永恒的、明智的政治规则,而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者理查德·科布登却称它为“一个怪物,一个没人可以理解的虚无的东西”。
“均势”到底为何物?它如何在欧洲得以萌芽并统领几个世纪?在新的国际秩序下,如何评价“均势”这个古老的欧洲格局?本文将就如下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均势、同盟、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基辛格、黎塞留、梅特涅、俾斯麦正文:一.何谓“均势”?“势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的思想源于古典欧洲政治,在马基雅弗利时代,它只是一个被用来描述维持城邦之间和平局面的政治术语。
⑴均势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被很多杰出的外交家所推崇,当今的基辛格和小约瑟夫·奈更是多次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这一思想进行阐述和分析。
基辛格是历史上极力推崇“均势”思想的现代大外交家之一,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累与和平问题,1812-1822年》中已经清晰可见他对均势思想的认知。
他说,“当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把和平(其概念为避免战争)作为首要目标的时候,国际体系就处在国际社会中那个最霸道的成员的摆布之下。
而每当国际秩序认识到即使为了和平也不能牺牲某些原则的情况时,至少还可以设想求得在力量均衡基础上得稳定。
这种稳定有赖于“一种能普遍接受的合法性”,有赖于“有关各种切实可行的安排的性质以及外交政策所容许的目标与方法”的国际协议。
稳定的局面通常不是从谋求和平,而是由普遍接受正统而产生的。
这里所指的‘正统’,不应该于公正混同起来。
它只是意味着具有行得通的安排的性质和在外交政策上能够容许的目标于方法上的以种国际协议。
它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所有主要强国都能接受国际秩序的基本安排,至少是没有一个国家对它感到如此不满,象凡尔赛和约以后的德国那样。
”⑵基辛格曾这样评价维也纳体系维持欧洲的百年和平局面:“令人惊奇的不是解决办法如何欠妥,而是这种方法是多么的明智;也不在于解决方法如何‘反动’,而在于如何取得均衡。
”⑶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对均势思想也有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著作《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一书中,小约瑟夫·奈教授提出理解“均势”,就首先要理解“权力”(power)。
他形容权力就像爱情,比较容易感受到,但却很难被界定和衡量。
如同他把一个国家的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一样,小约瑟夫·奈教授同样把权力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
“硬权力”即直接地或是强制性地使用权力,迫使他国改变行为,即可以依靠奖励(胡萝卜),也可以依赖威胁(大棒)。
“软权力”指一个国家可能因为其他国家愿意效仿自己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而在世界政治中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
⑷而在小约瑟夫·奈教授看来,均势的第一个含义就是权力分布。
⑸权力均衡也可以指一系列特别的(或稀有的)情势,其中的权力分布是均等的。
这种均势的作用是主要国家间不均等的权力分布状况的变化是揭示战争和不稳定局面的一个因素。
均势的第二种用法是一种平衡政策。
均势预示着其他国家会采取行动阻止一国发展成为主导国家。
⑹均势政策并不一定意味着国家采取行动,是自己的权力最大化,而是可以选择搭便车(bandwagon),也就是加入较强大的一方并分享胜利者的成果,国家会加入处于下风的一方,以阻止任何一个国家获得主导地位。
小约瑟夫·奈教授给均势这个词赋予的第三种用法是,它被用来描述历史上的多极体系。
均势要求几个国家遵循一套被普遍认可的游戏规则。
⑺如描述18世纪的“经典的均势”的欧洲体系(classical balance of power)、19世纪被称为温和的多极均势体系模式(the model of a maderate multipolar balance of po wer)的欧洲.二.由大一统到势均力敌——近代欧洲“均势”体系的形成关于“均势体系”的形成,也可以套用小约瑟夫·奈教授的关于三个分析层次的结构来构架,即大时代背景层面、体系内的层面和体系中个人发挥的作用。
(一)欧洲一统美梦幻灭后——均势思想起源的时代背景基辛格认为欧洲各国从未中东选择均势思想,这种思想是欧洲外交在严酷的打击下所形成的。
中世纪的欧洲一统的美梦幻灭后,遗留下一群实力相去不远的国家。
当这一群国家不得不互相打交道时,仅有两种可能的结果:要么是有一国变得异常强大,得益控制其它国家,最后形成帝国;要么是没有一国有足够的国力能够一统天下。
在后一种情形下,最具侵略性成员的言行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联合抵制,取得一种权力的均衡。
⑻十五世纪的欧洲,哈布斯堡王朝几近永久地抱有皇位,在十六世纪前半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将帝国的权威恢复到有希望建立欧洲中央帝国的程度,但是,宗教改革恰恰在那时发生了,欧洲统一帝国的希望破灭。
终结随后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成为了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它显示了一项重要的原则,各国无论大小,都能以主权国家的身份派出代表参加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
⑼随着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短暂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的混乱,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
但是,随后各国从自身的实力与利益出发,企图改变原有的状态。
法国的扩张是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现象。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的成员是一批实力不等、相互制衡的国家。
到17世纪即将结束时,各国君主都在为增强自身的实力而绞尽脑汁。
于是,17世纪中叶以后,西欧开始扩张。
这一扩张一方使得世界各地的财富开始向西欧集中,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经济秩序,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他们之间无休止的纷争。
⑽1 700年——1740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北方大战后,《乌德勒支和约》诞生(1713年),《乌德勒支和约》之所以著名,也就是因为它将“势力均衡”(bal ance of the power)这一概念正式写进了条约。
(二)“同盟”与“均势”——均势体系构成的格局内层面的因素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得发展过程中,“结盟”“同盟”这些词是出现最频繁的。
“同盟”是指主权国家为了确保共同安全而相互之间建立起来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安排。
⑾从西欧各国相互制衡的崛起过程中可以看出,寻求均势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单方面增加军备或者与其他国家结盟、借助他人的权力资源在追求均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