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基于SBM模型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效率测度研究
基于SBM模型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效率测度研究
析模型并没有考虑到松弛变量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仅 从 投 入 产 出 的 比 值 来 评 价 效 率 ,使 得 测 度 的 效 率 值 与 实 际 值 存 在 较 大 的 偏 误 ,同 时 模 型 中 效 率 并 不 能区分技术有效的决策单元,导致评价结果无法反映 效 率 值 为 1 的多个 DMU 的差别。[13]Tone 建立了 SBM (Slack-Based-Measure)模型可以有效解决投入产出松 弛性问题,为了能够对技术有效的决策单元进行排序, Tone 在 2002 年构造了超效率 SBM 模型,为效率评价提 供了更为详尽的工具。为了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 投入产出效率,本文综合运用基于松弛变量的 SBM 模 型和可以进一步对相对有效的决策单元进行排序的超 效率 SBM-DEA 模型进行中国省份高等教育信息化投 入产出效率评价。SBM 模型和 Super-SBM 模型分别如 下式 1、式 2 所示:[14]
(三)关于高等教育信息化机制研究 张建武总结归纳出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机制所 具备的特点,这为我国探索高等信息化发展机制提供 了一些借鉴。[9]李华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 管理机制问题,在学习国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 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构 建契合高校信息化管理的 EIS(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Services)机制模型。[10]周平红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 析中国高校保障体系,研究发现目前影响国内高等教 育信息化机制保障体系的重要因素是信息化人员持续 投入。[11] (四)有关高等教育信息化测度研究 国内学者围绕高等教育信息化测度的研究集中在 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度量方法的研究,二是设计高等教 育信息化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孔繁世探讨了河南省 的高校信息化水平,囿于展现评价的思路,并没有展现 综合得分。在方法测度方面,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被广 泛应用。而在指标构建的相关研究中,并没有针对高 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指标评价体系。[12] 据此,鉴于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定量研究刚刚 起步,大多数为针对个性案例的评价指标,缺乏地区的 高等教育信息化科学测度框架体系,笔者在分析、完善 高校信息化测度指标研究的同时,并尝试进行区域高 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测度和应用考虑到投入产出松弛变 量的 SBM 模型对高等教育信息化效率进行实证研究。 二、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一)DEA-SBM 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e Analyse,DEA)评价 方 法 的 基 本 原 理 是 假 定 决 策 单 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的输出或输入不变,不需要确定的生产函 数,通过线性规划对偶得到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比例,由 此来确定多输出、多投入的 DMU 的资源投入产出是否 达到技术有效,针对性地调整非有效 DMU。 BCC(三个运筹学家名字的缩写,Banker、Charnes and Cooper)和 CCR(三 个 运 筹 学 家 名 字 的 缩 写 , Charnes、Cooper and Rhodes)模型等传统的数据包络分
产出方面,高等教育信息化系统产出成果是指高 等教育信息化提供的各种类型的信息化产业或服务与 培养的人才。高等教育信息化系统最主要的产出是为 社会需求培养各类人才,这也是高等教育区别于科技 服务业和工业等行业最主要特征。
在利用 SBM 模型和 Super-SBM 模型测度中国各 省高等教育信息化投入产出效率,考虑到样本指标的 数据可获取性,还要尽可能避免选取的指标存在较强 的共线性,本文以电子图书(千册)、运行维护投入(千 元)、信息管理人员总数(人)作为投入指标;以每十万 人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人)和高等学校发表学术论 文,包含国外学术期刊(篇)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产出 指标。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 2014 年《中国信息化 年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国教育经费年 鉴》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
提出校园信息化的概念开始,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 研究就不断从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受到美国高校信息 化研究项目(Campus Computing Project,CCP)的影响和 启发,2002 年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共同启动了亚洲地 区第一个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项目(Asian Campus Computing Survey,ACCS)。[4]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使用 SBM 模型之前,要求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是衡量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对象状态或发展水平的量
28
教育管理
化指标,是由不同级别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评价对象 本身逻辑结构形成的有机整体。 因 [16] 此,建立一套合 理全面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正确指 导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育管理
基于SBM模型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效率测度研究*
王树乔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已初具规 模,高等教育信息化效率评价时了解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状态,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 重要途径。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的分析,结合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从投入 产出视角制订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考虑到投入产出松弛变量的 SBM 模 型对高等教育信息化效率进行实证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投入产出效率水平表现良好,区 域差异不明显,并没有呈现出东—中—西递减的地域特征。因此,我国应该要增加高等教育信息 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多渠道拓展经费来源,并注重合理配置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规范教育信息化 管理运行方式的状态等重要举措。
(二)关于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 发展战略是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快速长远发展的 理论体系。陈琳认为要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基 石,对待高等教育信息化视角要改变,进而制定适合我 国国情的高校信息化具体发展战略以加速中国高等教 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6]吴砥对比中英两国的高等 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同时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提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效率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54(2018)01-0027-05
自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了信息化的技术革命,经过 多年的发展,全球化将高智能信息技术从西方传入中 国。[1]为了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十三五” 规划中强调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深化和全 面的应用。[2]目前,南京、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校校 园信息化建设比较成熟,多媒体、信息化已成为大学生 学习和大学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信息化绩效水 平已成为制约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表 1 全样本高等教育信息化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统计
变量
技术效率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均值
0.735 0.784 0.941
最小值
最大值
有效省 有效省份 份个数 比重
0.185
1
10
32.3%
0.216
1
14
45.2%
0.582
1
12
38.7%
从表 2 可以看出:天津、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 苏、浙江等技术无效的 21 个省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资 源投入存在利用不合理、管理水平有限以及办学规模 不适宜的问题;其中,安徽、四川的规模效率值为 1,纯 技术效率小于 1,这表明这两个省份的高等教育信息 化资源投入规模合理;而山东、湖北、贵州、新疆的纯技 术效率达到 1,规模效率没有达到 1,反映出这些省份 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较高,但是信息化资源投 入并没有发挥相应规模效应。在非技术有效的省份 中,纯技术效率表现出高于规模效率,如江苏、山东、湖 北、贵州、新疆等,而天津、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浙江、 江西等省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规模效率高于纯技术 效率,纯技术效率是制约这些省份没有达到技术有效 的关键所在。总体而言,这些省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 投入产出效率没有达到技术有效,既有规模效率方面 的因素,也有技术水平和管理执行力方面的因素。
从表 1 可知,在中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中,高等教 育信息化投入产出规模有效的省份有 12 个,所占比重为 38.7%;纯技术效率有效的省份有 14 个,占样本总数的 45.2%;规模效率有效的省份有 12 个,占样本总数的 38.7%,其中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达到技术有效的省 份有 10 个,占全部决策单元的 33.3%,这说明样本中很 多省份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没有全部达到技术 有效,也反映出在当前的管理执行力和技术水平下,大 部分省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投入使用合理性亟待调整。
国内学者借鉴学习国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是一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期的研究集中介绍国外先进经 验和技术,近期则更为深入细致解读个别国家高等教 育信息化的实施步骤、体系规划、建设理念和教学策略 等。马子悦从荷兰开放大学的跨国信息共享、大数据 在发展“制定教育”中的作用、荷兰教育科研网的创新 工作三方面阐述了荷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机制和 路径,为推进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革新提供借鉴。[5]
高等教育信息化运营涉及涵盖人、财、物等方面的 投入,[17]具体而言投入指标包含:(1)人员投入,高等教 育信息化投入产出过程,人是信息活动的主体,一般通 过信息管理人员、能开发课件的一线教师、信息技术专 业从业人员。(2)经费投入,高等教育信息化投入离不 开三方面的经费投入,一是年度运行维护投入,反映出 学校对信息化的重视;二是电子文献投入经费,随着信 息化时代的来到,师生查阅资料的重要渠道就是电子 文献;三是校园网建设投入,校园网的建设促进了高校 信息化的发展。(3)物质投入。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离 不开物质投入,主要体现在一是校园网出口总带宽的 扩容,这是信息共享、交换和传输的重要基础设施;二 是购买的电子文献的数量,涵盖了学校或学院为科学 研究服务的学科资源库以及图书馆能提供的各类文献 数据库;三是多媒体教室,满足了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服务于教师从事信息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