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秀劳务派遣工先进事迹

优秀劳务派遣工先进事迹

优秀劳务派遣工先进事迹第1篇:集团公司优秀劳务派遣工事迹集团公司优秀劳务派遣工事迹材料z是苍梧公司工程工区唯一一名农电工, 年纪轻轻的他,从一踏入电力建设的门槛,就立志为电力建设奉献青春。

从1999年10月进入公司那一刻起,他满怀对农电事业的热爱之情,一心扑在工作和学习上,从一名普通农电工成为一名优秀农电工骨干。

他三次代表工程工区参加公司职工技能竞赛,并获得集体第一名和个人第二名的好成绩;2006年至2010年连续5年被评为公司“优秀员工”;2009年荣获集团公司“优秀劳务派遣工”。

学好业务技能,当好班组骨干作为一名从军营走出的新员工,z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

在刚刚接触电力这行业时,有“初来乍到”的感觉,对许多技术性的东西摸不着头。

当时,z经常主动请教老师傅,对老师傅的言传身教铭记于脑。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从不忘为自己“充电”,看报纸、电力杂志,学习电力书籍,常为自己“加油”。

他每年还从自己并不富裕的工资中自费订阅电工技术、电子报等专业杂志。

通过自学,使他从一名普通劳务派遣工成为公司生技部工程工区线路抢修、线路架设、计量安装、仪表仪器运用的“行家里手”。

经过几年时间的磨练,他对待自己的工作已经游刃有余。

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得到领导好评,渐渐成为班组里的骨干力量。

抢修工作他最忙,上杆作业他最快z从事电力工作12年来,公司每一次的高压线路架设、技改工作几乎少不了他,至于多少次他也记不清楚了,用他的话说:“我很喜欢上杆作业,不是我想表现,而是我作为一名年轻电工应该做的工作”。

近年来,z参加过万谷110千伏线路架设工程、龙谷110千伏线路倒杆抢险、龙谷110千伏梧州跨江段更换避雷线工程、东鹏线路改造等工作,他用条条银线编织成多彩的五线谱,和着那流光溢彩的绝缘子音符,奏起一曲曲激扬澎湃的奋斗者弦律。

2009年6月份,生技部先后上报了10余项设备缺陷检修工作计划,虽然工作量大,任务重,但作为线路技术骨干,他在检修工作现场总是第一个主动拿起工具上杆,并在杆上作业中精益求精,在现场作业工作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多次出色、安全地完成线路设备缺陷检修工作。

由于他工作细心,杆上作业技术精湛,严格遵守作业规程,敢于同违章作业行为作斗争,从事杆上作业来,没有发生一起坠落、摔伤和触电事故,使工程工区10年来连续保持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良好成绩。

奔赴抗冰前线,践行为民诺言2008年春节前后,大雪肆虐,无情地撕碎了桂林地区的电网,电力设备受灾严重,在集团公司号召下,为了帮兄弟单位尽快恢复电力供应,z两次参加公司开赴桂北的抗冰救灾突击队。

在抗冰救灾现场,苍穹凝滞、大地冰封,每天背着沉重的抢修器材在满覆冰雪的密林里串来串去,衣服被密林里的雪水打湿。

为了抢修10千伏野铁线高山支线的51#--57#杆的设备缺陷,他和队员冒严寒,抗雨雪,在杆上一登就是四个小时!z和同事们愚公移山的精神最终让冰雪汗颜,为他们动容,消融于水,一根根银线将一股股热流点燃起万家灯火,擦亮了客户冰凉的心。

大年三十,瘦弱多病的父亲给他打来电话:“儿子,等你凯旋日,爸妈再跟你过年,你一定要为公司争光啊!”听着父亲仁慈、勉励的话,这位七尺男儿泪如雨下。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敬业爱岗、渴求上进的z,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印证了一个电力青年的成长历程。

2011年7月,通过竞聘,z被公司招聘为合同工。

如今的他,一如既往奋战在热爱的电力战线上,为工作倾注满腔热情。

青春的血是火热的,z 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和演绎着他对电力事业的无限热爱,对万家灯火的无限真情。

第2篇:劳务派遣工日志\n下一篇 >> | 返回日志列表国有企业里的“二等公民”转载分享评论(77) | 阅读(9188) 小阳 2011-03-10 18:46:23分类:杂谈两会前夕,全国总工会提交的“国内劳务派遣调研报告”显示,6000多万劳务派遣人员集中在公有制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部分央企甚至超过2/3的员工都属劳务派遣。

原来,国企员工并非人人享有高薪酬高福利,劳务派遣的滥用导致大量非正式工捧着同样的“饭碗”却长期挨饿。

劳务派遣成国企招工“潜规则”劳务派遣职工激增至6000万,占职工总人数20%劳务派遣突破了用工方与签约单位相一致的传统模式,在提高劳资双方雇佣效率的同时,却因劳动力使用权和处置权相分离而引致矛盾频发。

据官方数字,国内劳务派遣职工(以下简称劳务工)在2009年就达到2700万人,到2010年底,全国总工会经过广泛调查统计获得的数据是,国内劳务工已经达到6000万。

按照国内职工总人数大约3亿来计算,劳务工占到职工总人数的20%。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实际收入是其他行业职工的5至15倍。

事实上,由于劳务派遣近年激增,同一行业内部甚至同一岗位上,“身份”不同导致劳务工和正式工的待遇差别十分明显,这一状况在国企尤甚。

基层劳务工与正式工“混岗”,防灾抢险却长年在第一线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但《广州劳务派遣用工问题调查》却显示,大中型国有企业不但在生产一线大量使用劳务工并存在“混岗”现象,而且在某些生产部门或岗位上主要或全部使用劳务工。

广船集团有劳务工7700人,占职工总数的55%;广药集团有劳务工6319人,占42.4%;广钢集团有劳务工3400人,占24%。

在全国范围内,截至2008年底,邮政和电信企业共使用劳务工93.02万人,邮递员、营业大厅服务员成为主要流向。

在石油、采矿等行业,劳务工大多从事基层体力劳动。

遇到洪水、暴雨、雪灾等恶劣天气,电力、运输企业奔赴一线抗灾救灾的也往往是劳务工群体。

同工不同酬,国企热衷劳务工干的多拿的少,与正式工收入差达3至4倍综合不同国企劳务工薪酬待遇标准以及员工自述不难发现,正式工与劳务工在收入上存在很大差别。

据河北省对3个市9家垄断行业经营单位的调查,2008年底,该省企业使用的劳务派遣工总数与企业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人数基本持平,但后者的平均工资却是前者的3至4倍甚至更多。

国企从运营成本中支付劳务工工资,不动用正式工的资源国有企业大量使用劳务工,与企业的工资总额受国资委监管和限制有一定关系。

为解决增加劳动力摊薄或突破工资总额的问题,国企通常从营销运行维护成本中支付劳务工工资,财务上可以不动用正式工的资源。

另一种趋势是,在工资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只有人工成本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下降了,管理层的年薪才能上得去,内部利益再分配(福利和企业年金)才能水涨船高。

这样就使不少国有企业更加愿意以劳务派遣方式招工。

社会保险费就低不就高,逢年过节没补贴劳务工的社会保险费从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务费中提取的,为了减少保险费支出,劳务派遣公司会按非正规就业的比例就低不就高缴纳,或选择性地只参加1至2个险种。

用工企业与劳务工因为没有直接合同关系,企业不必支付住房公积金,也不用为劳务工提取公益金,劳务工辞职、死亡或被辞退,没有任何补偿。

其他福利方面,在联通基层供职的劳务工表示,正式工每年享受公司组织的职工体检,每年发放两千元以上取暖费,多年来劳务工没有享受过。

正式工还有“烤火费”、“防暑降温费”、饭补、车补等多项补贴,就连话费补贴也远高出劳务工两倍多。

春节前公司发放购物卡,正式工2000元,劳务工只有300元。

“三八妇女节”,女正式工有购物卡,而女劳务工什么都没有。

《人民日报》曾报道一名在电力公司工作的架线员陈学锋,作为劳务工,他没资格拿的交通、差旅、野外作业补贴加起来,甚至比工资还高。

大量正式工被迫转为劳务工,终止合同补偿低2008年出台的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可以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明确要求“同工同酬”。

不少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用工成本或避免无固定期限合同可能带来的纠纷,强制有10年工龄的老员工与劳务机构重新签订合同,以劳务派遣人员的名义在原单位继续从事劳动。

在资方“不签约就走人”的强势之下,员工有的选择忍气吞声,就此踏上上访维权路的也不在少数。

国企通常与劳务派遣公司签定1年或2年的短期劳务协议,协议比较容易终止。

这样一旦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严重困难、需要裁员时,如果是正式职工,就要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裁员成本大。

但如果是劳务工,由于没有直接签署劳动合同,可以避免或减少经济补偿。

有些国企不承认在本企业工作多年的劳务工属于自己公司的员工,劳务工不能加入工会,不能被选为职工代表。

劳务工不可能进入领导班子,内部招聘中只有正式工才可以参加竞聘。

此外,有的劳务工受到了工伤,工伤赔偿责任是由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还是由用工单位承担规定尚不明确。

“按身份分配”源于打破“大锅饭”的扭曲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用工制度十分僵化,职工“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企业因而缺少活力。

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允许企业可以采用市场化机制决定劳动用工的进出升降,目的是为了建立起市场取向的用工制度。

但原有管理模式并未退出,进而形成了“计划轨”和“市场轨”并行的机制。

国企改革中,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总是先在“新人”如招聘人员、劳务工中推行,“新人”多劳多得、能上能下的机制会对“老人”起到示范效果。

从这方面说,“市场轨”对“计划轨”的“鲶鱼效应”有积极意义。

但“双轨制”造成了员工福利、社保方面的不平等和员工个人发展方面的不平等,“按身份分配”大行其道,显然违背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规则。

政府考虑就业率优先,监管条例缺乏细则配套针对劳务派遣制度被滥用,有专家指出是缺乏社会监管体系所致。

事实上,2008年9月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确实较此前的讨论稿有比较明显的让步。

讨论稿曾严格规定劳务派遣只适用“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岗位”、“非主营业务岗位”、“原在岗劳动者脱产休息、休假需要他人临时顶岗”三类情况。

还特别规定,同一岗位连续用工超过24月以上,不得使用劳务派遣的形式。

另外,条例草案对劳务派遣公司的注册亦有门槛限制。

但在正式文本中仅保留了“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三个弹性较大的原则,没有实施细则配套。

参与立法人士透露,2008年7月以来,中国GDP增速下滑,在珠三角、长三角,大量中小企业倒闭或者开工不足。

“现在劳务派遣用工一旦收紧,有可能这些岗位就势取消,就业率就会下降。

”收入分配改革在两会引发热议,有数据说七个垄断行业的职工占全国职工人数不到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则占工资总额的55%。

若结合大量劳务工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来看,仅在国企内部,更少的“富人”和更多的“穷人”之间也是沟壑丛生。

收入分配改革在两会引发热议,有数据说七个垄断行业的职工占全国职工人数不到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则占工资总额的5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