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理论和教法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抛弃教师“满堂灌”和“单向灌输”,摒弃以前那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化,程序化教学模式,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最后达到教学的最佳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相对较少,基础知识相对较差,而历史长河源远流长,与现实距离太遥远,里面的内容又是五花八门的,众多的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和历史地名,都让他们看了眼花缭乱,上课时难以把握,有时甚至会产生厌恶的现象。
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1、导入激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
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例如在教授《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秦始皇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他在位时,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他苦心经营、期望能够延续万世的秦王朝,却在十几年后就迅速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在秦朝,当时的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又是为什么呢?”设置这样的悬念,使得学生对本课主要内容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又如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笔者又通过两段凤阳花鼓词的对比:“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姑娘进凤阳。
”“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剩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
”然后提出疑问:“是什么原因使得安徽凤阳县有了如此大的变化?”以此导入新课,从而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悬念导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很好的作用,但这种导入方式,并不是每一课都适用,它需要老师能够充分挖掘教材,找到矛盾冲突点,并恰当地运用。
导入激趣的方式除“设置悬念”以外,还有“故事激趣”、“谜语激趣”、“歌曲激趣”等等。
如果用得恰当,用得巧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都是很不错的。
2、情景激趣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景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
现代的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使教师告别了只靠一块黑板和几支粉笔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扩大了视觉和听觉,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当中。
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了电影《甲午大海战》的经典片段,在加上笔者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19世纪末期的中国,看到了当时日本的侵略野心,中日海军的较量,清政府腐败无能等等。
学生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和分析,很快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的道理,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情感激趣一般来说,在课堂上,教师适当地运用风趣、幽默、合乎逻辑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当这种情感和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时,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饱满的热情将历史中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优美动听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们听,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从中感知历史。
二、创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是的,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
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还要求教师要放下以前那副居高临下的领导式作风。
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氛围,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尽管现在许多教师都在尽可能地适应学生,努力改善师生关系,但教学中的非民主现象总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农村中学。
如许多教师过多地扮演着“学生行为惩戒者”的角色,把“听话”作为最有价值的道德标准,把“听话”的学生培养作为自己工作中的最大满足,师生关系演化为一种主宰与臣服的关系。
在学生表现出“越轨”、“异端”倾向时,或暴露出缺点时,常常得到的是斥责、讥讽、赶出教室,甚至是极不人道的体罚或变相体罚。
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人格遭受践踏,民主意识的萌芽早在这种没有个性的教育中扼杀了,这样的氛围就不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三、引导学生学会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历史学科,学生长期形成了一种事事依赖教师的习惯,致使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感到课堂难以操纵,教学流程不畅,效果不佳。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有必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做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课改中遇到的这个实际问题。
那么,应让学生怎样学习历史呢?1、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资料学生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科书等文字资料。
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资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为此,必须把握好“读”这一关,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和效率。
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做到:拿到教科书时,先阅读目录和说明部分,了解本册书的主要内容,分清单元,宏观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识框架。
对于课文,则要求学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浏览课文,搞清有几目内容,有哪些专栏,有哪些图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细读每段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找出基本的历史知识要点,并向全班介绍;再次,精读重要段落,结合小字、图片、史料、表格、注释,加深理解,解答疑问。
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生能比较迅速地统揽教材,把握到知识要点,从而为课堂节约了大量时间,使师生可以充分地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
2、让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知识与能力”。
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根本就不需要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新课程摒弃的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并不反对知识的记忆。
试想,如果学生连新中国于何时成立都说不上来,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吗?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博闻强记,在脑海里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如我们熟知的谐音法、图表法、形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
例如在教《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一课时,记忆方法是把年代、人物、事件列出来简化,教学生这样记:三三三即三个历史年代、三个历史人物、三件历史大事。
三个历史年代:1207年、1271年、1276年;三个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件历史大事:蒙古国建立、元朝建立、行省制设立。
这些做法都短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使学生不再为记忆而苦恼。
3、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彼此孤立。
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横”的线索,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如学习唐朝,应注意把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在小专题下再进一步细分,如手工业下的纺织、陶瓷、冶铸等;二是掌握“纵”的历史线索,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下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纵”的专题线索,如一个朝代的兴亡(建立、巩固、发展、衰落、灭亡),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演变,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等。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
如果学生能像教师那样把教材分析透彻,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细研,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4、让学生学会联系现实和“学以致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能够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建起一座桥梁,拉近二者的距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大得到激发,使学习效率大幅提升。
为此,在教学中作了以下方面探索:备课时,先到网上去浏览相关的网页,搜寻最新的考古发现、时事热点、历史评论、精美的图片等等,然后整理筛选,做成电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
如学习三星堆文化时,笔者就下载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最新图片和考古推测,学生学习时兴趣十足;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注意联系了台湾的有关时事,让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处在大陆中央政权的管辖下,从而有力地批驳了台独论;对于电视台新上演的历史剧,则让学生根据真实的历史情况进行评点;利用学校组织春游的机会,对参观地点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述等等。
以上做法,充分拓展和利用了网络、古迹遗址、影视等课程资源,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结合现实学习历史,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对着素质教育的兴起和新课程不断改革和深化的今天。
各地相应对原来的课堂模式进行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但是,作为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看到农村里的学生生源差、学校设备差,城市里学校的教学模式不能照搬。
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校学生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努力钻研教材,认真设计教案,上好每一节历史课,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创新,努力提高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