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3、故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 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 插一些故事情节,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动 机,激法他们学习的积极情绪,培养良好 的态度和精神。
应用以激发情感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注意
事项:
(1)恰当地运用各种方法,注意方法的
效果
(2)教师要熟悉材料,以情激情
(五)以引导探索为主的方法
([苏]孔德拉秋克著《教学论》P57)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2.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3.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4.教师自身素养及所具备的条件。 5.教学方法的类型与功能。
1 、 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 │ 教学 │ 记 │ 记 │ 记 │ 记 │ 运 │ 运 │ 运 │ 发 │ 目标│ 忆 │ 忆 │ 忆 │ 忆 │ 用 │ 用 │ 用 │ 现 │教学 │ 事 │ 概 │ 程 │ 原 │ 概 │ 程 │ 原 │ 概 │ 方法 │ 实 │ 念 │ 序 │ 理 │ 念 │ 序 │ 理 │ 念 ├────┼──┼──┼──┼──┼──┼──┼──┼──┼──┼──┤ │ 讲 授 │ 3 │ 1 │ 4 │ 1 │ 3 │ 4 │ 2 │ 2 ├────┼──┼──┼──┼──┼──┼──┼──┼──┼──┼──┤ │ 问 题 │ 3 │ 1 │ 2 │ 1 │ 1 │ 4 │ 2 │ 2 ├────┼──┼──┼──┼──┼──┼──┼──┼──┼──┼──┤ │ 演 示 │ 1 │ 4 │ 4 │ 4 │ 4 │ 1 │ 4 │ 1 ├────┼──┼──┼──┼──┼──┼──┼──┼──┼──┼──┤ │ 讨 论 │ 2 │ 3 │ 3 │ 2 │ 1 │ 2 │ 1 │ 4 ├────┼──┼──┼──┼──┼──┼──┼──┼──┼──┼──┤ │ 练 习 │ 4 │ 2 │ 1 │ 1 │ 1 │ 1 │ 2 │ 3 ├────┼──┼──┼──┼──┼──┼──┼──┼──┼──┼──┤ │ 实 验 │ 1 │ 3 │ 2 │ 4 │ 3 │ 1 │ 2 │ 2 └────┴──┴──┴──┴──┴──┴──┴──┴──┴──┴──┘ 注:“1”最好,“2”较好,“3”一般,“4”差。 │ │ │ │ 发 现 程 序 │ │ │ │ 发 现 原 理 │ │ │ │
1、自学指导法
2、研究法 3、项目教学法
国外几种新的教学法 1、发现法 2、范例教学法 3、程序教学法 4、暗示教学法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按照一定的科学依 据,综合考虑教学的各有关因素,选取适当 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运用,才 可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境地。 “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 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 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
(3)概括性阅读:对阅读材料进行分 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掌握知识之间 联系得出概括性结论的阅读方式。
(4)评价性阅读:为了对阅读内容做出 判断或向他人介绍读物而采取的一种阅读方 式。
(5)创造性阅读:创造阅读是去发现以 前不了解的问题或寻求某种答案的阅读方式。
(学生预习课文时就是这种阅读)
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的 基本要求: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 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 讲读四种具体方式。 讲授法也是有技巧的:用词用语、
语气声调的抑扬顿挫,配合适当的手势、
动作、教具,会起到不同的效果,例如:
(例:我的初中数学老师罗秀丽老师讲三角函数)
• 正弦值是在直角三角形中,某锐角对边 边长与斜边边长的比值。 任意锐角的正 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 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为什 么?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 通过对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的演示和 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感观直 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 法。 其主要方法有:演示法和参观法。
(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 物、直观教具、实验、多媒体等,使学生在 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做好讨论的准备 2、保证讨论有序进行 3、及时归纳讨论结果
(四)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
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得知识信息和
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
阅读的基本方式
(1)了解性阅读:即进行“鸟瞰式” 的浏览,是为大体弄清某一段落、章节 等知识的内容范围及主要内容而进行的 一种快速阅读方式。 (2)理解性阅读:是为研究某一问 题而采取的一种精细的阅读方式。
演示的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是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图画 的演示方式,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某一事物 或现象的外在的感性认识。
第二是使用连续成套的模型、幻灯、 电影、电视等,进行序列性的演示方式, 使学生了解事物存在的客观现象发生、发 展的过程。
第三种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演 示实验或示范性的动作,真实、直观,有 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进行模仿操作。
(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合理 地组织教学内容,力求作到系统性强、 概念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易 适度,符合思想性的要求。
(2)合理设计教师的语言 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转 化为适合于教学的口头语言,清晰、准 确、精炼、生动地把内容传达给学生。 同时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组织 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内 容。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语言交流)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实验、体验)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动手) 4.以欣赏为主的方法; (作品欣赏)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 (探索)
第二节பைடு நூலகம்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 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师生交流、学 生与学生的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 读书指导法。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充分准备(课前设计好)
2、讲究提问艺术 3、倾听回答
4、做好归纳、小结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相互启 发、补充或争论,由教师小结,从而使学 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教学方法。
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
讨论法特点:
第一,讨论是以学生自己活动为中心。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通 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学 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的方法。
1、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 的仪器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 发生变化或产生某种现象,使学生在观察、 操作和研究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实验法主要包括以巩固知识为主的实 验、以获取新知识为主的实验和以探索研 究为主的实验。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
的方法。教学方法中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是相互联
系的。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但二者
绝不是机械地简单相加,而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的教学活动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二、教学方法的意义
有人可以把树上的小鸟哄下来,你能吗?
1、教学方法是联结教与学的重要纽带。 2、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3、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的重要保证 4、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 的重要原因 5、教学方法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
2、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 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它实践活动,以获得一 定的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3、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为使学生巩固知 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所进行的练习。 语言的练习: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解决问题的练习: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 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 在实验性学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学》
第十章 教学方法
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以后, 为了使教学适合学生的学习,有效地促进 学生的学习,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 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 学任务的桥梁。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概述
一、教学方法概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 学目的采用的工作方式或手段。
四、教学方法的分类
“对教学方法进行分类的目的,是建立教学方法的次序和系统。具 体地讲,就是把众多的教学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归属到一起,或者说是 按照某些不同的特点,把它们区分开来,以便能更好地分析和认识它们, 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和条件,以及它们发展运动的规律” 。
(王策三《教学论稿》P248)
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学为主导、教为指导——坚持启发式教学
1、注入式教学(“填鸭式”或“满堂灌”)
指教师不顾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无视学生 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 器”,并向他们灌输现成的知识,强迫他们呆读死记 的教学思想。(教师身体累、心情不好、太忙的时候,以及新上岗的老师
(二)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 组织学生到自然界、工厂、农村、展览 馆等地,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 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参观的时机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准备性参观:在讲授某一知识之前,组 织学生实地观察有关事物,为学习新的知识 做好感性认识的准备。 并行性参观:是在学习某一知识的过程 中,组织学生对所学事物进行观察,边学习 边观察,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并为后续知识 的学习提供感性认识。 总结性参观:是在学完某一部分知识后,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所学事物,以巩固验证所 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