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颁证标准前言Forward为了保护农村特别是广大茶区的生态环境,减少和防止由于使用农药、化肥等带来的污染,促进农村特别是广大茶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向社会提供高品质、无污染的茶叶及茶制品,推动中国有机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制定要点如下:1、向茶叶行业引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基本准则,符合国际有机农业发展的方向,对保护和改善我国广大茶区生态环境、促进茶业可持续发展、向国内外消费者提供无污染的茶叶制品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规定了有机茶生产的生态环境、品种选择、土壤管理、病虫草害治理以及茶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技术要求,是指导有机茶生产和加工的技术规范。
3、规定了有机茶的产品标准,特别是产品的卫生指标高于国内外现行茶叶标准。
4、规定了有机茶的颁证程序。
本标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卢振辉、肖强、傅尚文、邬志祥1范围Scope标准规定了有机茶生产的生态环境、品种选择、土壤管理、病虫草害治理以及茶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技术要求,是指导有机茶生产和加工的技术规范。
本标准是有机茶的颁证标准,适用于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黄茶和白茶,以及以茶叶为原料或配料的茶制品。
中国农业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有机茶中心)依据本标准,对经实地生产过程检查和产品检测确认符合标准的生产者、加工者和经营者颁发有机茶证书,并允许其使用有机茶标志。
2引用标准Cited Standards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实施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欧州经济共同体委员会法规性文件NO.2092/91: 对农产品有机生产以及农产品和食品有机标识的规定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5009.57-1996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5084-19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749-1985 生活饮用水标准GB7718-1994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GB/T8302-1987 茶-取样GB/T8304-1987 茶-水分测定GB/T8305-1987 茶-水浸出物测定GB/T8306-1987 茶-总灰分测定GB9679-1998 茶叶卫生标准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WMB48-1981 茶叶包装标准3定义和基本准则Definitions and Basic Principles3.1 定义Definitions3.1.1 常规茶园Conventional tea fields:系指允许使用化肥、农药等措施来提高产量的茶园,它增加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易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等。
3.1.2 有机茶园Organic tea fields:系指采用与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方式的茶园,强调应用使茶园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生产技术,而不允许使用化肥、农药、基因改良工程等技术。
3.1.3 有机茶Organic tea:采用颁发证的有机茶园生产的鲜叶为原料,按照有机茶加工要求加工,经有机茶中心认证并颁发有机茶证书的产品。
3.1.3.1 有机红茶Organic black tea:采用颁证的有机茶园生产的鲜叶为原料,按有机茶加工要求,以红茶加工工艺生产出来的红碎茶、工夫茶等,其基本工艺为: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和包装。
3.1.3.2 有机绿茶organic green tea:采用颁下的有机茶园生产的鲜叶为原料,按有机茶加工要求,以绿茶加工工艺生产出来的各种名优绿茶、炒青、烘青、晒青蒸青及精制产品等,其基本工艺为:杀青、揉捻、干燥和包装。
3.1.3.3 有机乌龙茶Organic oolong tea:采用颁证的有机茶园生产鲜叶为原料,按有机茶加工要求,以乌龙茶(青茶)加工工艺生产出来的各类岩茶、铁观音、水仙、单枞、包种等,其基本工艺为: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烘焙和包装。
3.1.3.4 有机黄茶Organic yellow tea:采用颁证的有机茶园生产的鲜叶为原料,按有机茶加工要求,以黄茶加工工艺生产出来的各类型黄茶,其基本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揉捻前、后或初干后增加了“闷青”过程。
3.1.3.5 有机黑茶Organic dark black tea:采用颁证的有机茶园生产的鲜叶为原料,按有机茶加工要求,以黑茶加工工艺生产出来的黑毛茶及各类紧压茶等,其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渥堆、做形、干燥、包装。
3.1.3.6 有机茶白茶Organic white tea: 采用颁证的有机茶园生产的鲜叶为原料,按有机茶加工要求,以白茶加工工艺生产出来的各类白茶,其基本工艺为:晾青、干燥、包装。
3.1.3.7 有机花茶Organic flowered tea:以颁证的有机茶和有机鲜花为原料,按有机茶加工要求窨的各种花茶;其基本工艺为:茶坯加工、鲜花窨制、筛分、干燥、包装。
3.1.3.8 有机茶深加工制品Organic tea extracts:以颁证的有机茶鲜叶或成品为原料,按有机茶加工要求,采用提取、磨碎等技术生产的茶叶制品,如速溶茶、液态茶饮料、茶叶提取物、茶粉等,不添加任何合成的防腐剂。
3.1.4 有机茶标志Organic tea logo:系指标识产品为有机茶的文字和图案。
图案由地球和茶树芽叶组成。
地球为绿色,意指通过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方式生产,保护地球常绿,不受农污染物侵害;茶树芽叶为白色,意指是未受污染、高品质的茶叶及茶制品。
3.2 基本准则Basic princyples本标准采纳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关于有机种植和加工的基本准则:3.2.1 生产出足够的优质食品,满足社会的需求。
3.2.2 提高耕作系统中包括微生物、土壤动植物、植物和动物在内的生物循环和物质循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长期肥力。
3.2.3 在生产和加工中尽可能利用当地生产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促进水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2.4 协调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的平衡。
3.2.5 保持生产体系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包括保护植物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3.2.6 使各种形式的污染最小化,生产生物可完全降解的产品。
3.2.7 使从事有机生产和加工的每一个人都获得适当的回报,满足其基本需求,满意其从事的工作,包括有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并逐步走向享受优质的生活。
3.2.8 努力使整个生产、加工和销售向一个完整的有机生产链发展。
4有机茶园Organic Tea Fields4.1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4.1.1 茶地必须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地区。
4.1.2 茶地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大气质量标准、灌溉水质标准和土壤质量标准。
各项标准的监测及评价因子和浓度限值见表1、表2和表3。
表1有机茶园大气中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mg/g3)项目浓度限值日平均1小时平均总悬浮颗粒物(TSP)0.30--二氧化硫(SO2)0.150.50氮氧化物(NOx)0.100.15氟化物7( gm/3)20( g/m3)1.8[ g/dm2.d](挂片法)注: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1小时平均指任何一小时平均浓度;连续采样三天,一日三次,晨、午和夕各一次;氟化物采样可用动力采拉滤膜法或石灰滤纸挂片法,分别按各自规定的浓度限值执行,石灰滤纸挂片挂置七天。
表2有机茶园灌溉水中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mg/L)项目PH总汞总镉总砷总铅六价铬氟化物粪大肠菌群(个/l)浓度限值5.5-5.70.0010.0050.10.12.010000表3有机茶园土壤各项污染元素的含量限值(mg/kg)项目铜铅镉砷汞铬潮土24.121.90.1039.70.04766.6砖红壤20.028.70.0586.70.040赤红壤 17.1 35.0 0.048 9.70.056 41.5红壤 24.4 29.1 0.056 13.6 0.078 62.6黄壤 21.4 29.4 0.080 12.4 0.102 55.5黄棕壤 23.4 29.211.8 0.071 66.9棕壤 22.4 25.1 0.092 10.8 0.053 64.5暗棕壤 17.8 23.9 0.103 6.40.049 54.9紫色土26.327.7 0.094 9.40.047 24.84.1.3 茶地大气、水质、土壤各项检测数据均应在标准允许范围之内。
评价方法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
4.1.4 有机茶种植区与常规农业区之间必须有隔离带,隔离带最好是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不得小9米。
若隔离带上种植的系作物,必须按有机方式栽培,但收获产品只能按常规产品出售。
4.1.5 为防止由于大面积耕作带来的病虫害大流行,种植布局一定要保持一定水平的群落多样性,如不同茶树品种搭配、与其他植物间作等等。
4.1.6 在山坡种植茶树,山顶、山脊、梯田之间须保留自然植被,不得开垦或消除,并为加强固土、保水、挡风作用专门安排种植特定植物。
4.1.7 在坡地种植茶树要沿等高线或修建梯进行栽种。
新建茶园坡度不超过250。
4.2 品种、种子和种苗Varieties and clones4.2.1 品种应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并表现出多抗笥。
品种搭配应保持遗传多样性。
4.2.2 禁止使用基因改良工程生产的种子和苗木。
4.3 土壤管理Soil management4.3.1 土壤肥力系土壤提供茶树生长的综合能力。
不断提高和稳定土壤肥力是维护土壤资源,进行有机茶生产的核心。
高能力土壤是有机茶生产的基础,有机茶园的土壤肥力须达到土壤以力分级1-2级(表4)表4有机茶园土壤肥力分级参考指标级别有机质(g/kg)全氮(g/kg)有效磷(mg/kg)有效钾(mg/kg)质地Ⅰ>15>1.0>20>120轻壤、中壤Ⅱ10-150.8-1.010-2080-120砂壤、重壤Ⅲ砂土、粘土地4.3.2 土壤肥沃松软、无杂草、树冠覆盖率高的茶园,应实行减耕或免耕,提倡使用生物(如蚯蚓等)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4.3.3 提倡采用绿肥等覆盖茶园土壤,以涵养土壤水分,促进土壤微生物、动物的活动,提高土壤肥力。
4.3.4 没有病虫害为害的茶树轻修剪的修剪物应直接返回茶园,并用土盖。
修剪枝杆烧灰还田方法只有在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块采用,应当避免盲目放火烧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