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人物理论学说部分一、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1、目标模式——泰勒(美国)《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称为“目标模式”。
2、斯腾豪斯(英国)的过程模式——只是一种理论模型,缺乏可操作性。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
(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4、加强课程综合化。
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6、课程法制化。
三、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教育观点如下:1、“泛智”教育。
普及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2、教育适应自然。
3、班级授课制。
4、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四、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 1806年《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把道德教育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4、教学四段论即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形成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五、杜威(美国)现代教育学派提出“新三中心论”即“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还提出“学校即社会”。
2、从“教育即生活”中引出“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3、从做中学六、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美育代宗教七、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八、现代教育理论的三大流派1、布鲁纳——结构教学论(《教育过程》),“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2、赞科夫——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出版《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是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3、瓦·根舍音——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九、教育目的理论1、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2、社会本位论——教育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最高宗旨——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孔德、巴格莱等。
3、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十、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总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其基本点主要表现在: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第二,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第三、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十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儿童对环境做出的适应性变化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构建过程,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的图式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皮亚杰将个体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运动图式、2、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不守恒、自我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可逆性、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十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1、“历史——文化”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内化说”(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3、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儿童的现有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4、“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最佳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
5、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必由之路——支架式教学。
十三、埃里克森(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八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培养勤奋感4、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培养自我同一性十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一)巴甫洛夫——经典型条件反射说刺激的泛化——相似的刺激;刺激的分化——相似刺激不反应;消退——不强化、减弱、消失; 恢复——未经强化而自动重现(二)桑代克——联结—试误学习理论(1)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常识错误的过程。
(2)三条学习的原则:准备律指联结的加强与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里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练习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不重复或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
结果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3)教育意义:②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多次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获得的知识更牢固。
②任何学习都应该在有准备的条件下进行,不搞“突然袭击”。
(准备律)③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
(练习律)④在识记教育中,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效果。
(效果律)(三)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由特定刺激引起)和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①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固定比例强化和变化比例强化等。
②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③消退④惩罚:通过厌恶性刺激来降低反应在未来的发生概率,包括呈现性惩罚和消除性惩罚。
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同时应慎重地对待惩罚。
(2)程序性教学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学习理论运用教学的典范。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和方法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奠定了基础。
程序教学原则有:①小步子原则;②积极反应原则;③自定步调原则;④及时反馈原则;⑤地错误率原则。
(3)普雷马克原理:也叫祖母原则,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只要写完作业,就可以出去玩”“必须完成作业才能看动画片”。
(四)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1)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即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的结果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反应行为得到修正的过程。
(2)对强化的重新解释②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②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③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十五、认知派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有机物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地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一)苛勒——完形—顿悟学习理论(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景、特别是目的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新的完形;学习过程是顿悟过程。
肯定了主观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的作用。
(二)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对期望的获得;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三)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知—结构教学理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2)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3)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资料,人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四)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他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的本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观条件,指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
②②主观条件,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3)奥苏伯尔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五)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他把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十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强调研究人类知识的内在自我,不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那些表面性的东西;强调意向性在人格与行为研究中的重大意义,注重心理学研究与人类生活实际相结合。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师角色是“助产士”和“催化剂”)十七、构建主义学习理论1、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3、非常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
十八、学习兴趣的培养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3、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6、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7、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十九、学习策略——迈克卡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认知策略——信息加工的策略①复述策略(运用内部语言重现学习资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
圈点、画线) ②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③组织策略(归类策略、刚要策略)2、元认知策略——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策略①元认知——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包括元认知认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②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